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外陪讀媽媽講述:孩子是真正的奢侈品 他的成就不等於我的

作者:Estrella

前段時間梅婷主演的《陪讀媽媽》熱播,朋友圈裡鋪天蓋地都是討論。鹹吃蘿卜淡操心的中年婦女們紛紛設想,如果是自己,會不會拋下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跑去人生地不熟的國外給孩子當牛做馬,順便忍受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和與丈夫分隔兩地的孤單?

隨著留學低齡化的大潮,這些年“海外陪讀媽媽”逐漸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鳳凰衛視的一部紀錄片《生活在別處》也聚焦在了這個低調卻並不鮮見的人群。

陪讀媽媽的生活有什麽不同?她們要面對哪些挑戰?讓孩子從小在國外接受教育,真的是最理想的路徑嗎?以下幾個故事應該能帶來一些啟示。

01

沒有人幫助,都不敢生病

第一位出場的陪讀媽媽Rita,原先是大型通訊公司的項目經理,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選擇辭職做一個全職主婦。由於一家人戶口在深圳,居住地卻在北京,孩子無法正常地參加高考,權衡之下,最終決定讓兩個孩子去美國接受教育。

從此,Rita成為了一個陪讀媽媽。

由於丈夫的事業在國內,偶爾才能飛來團聚,出國這四年間,照顧兩個孩子學習和生活的重任都落在Rita一個人身上。她笑言,一個人照顧不過來,連生病都不敢。

雖然看上去只需照顧好兩個孩子,少了工作上的壓力,但陪讀媽媽的生活遠比外人想得更加艱辛。處理各種生活上的瑣事是一部分,對於Rita來說,與沒有親朋好友、缺乏外界交流的孤獨感抗爭,也是陪讀媽媽的必修課。為了能早些學通英語,坐在車裡等孩子下課的間隙也絕不放過。

還有一些“真相”是她出國後才了解到的,比如說,美國的學習壓力並不比國內來的小,尤其是亞裔學生多的地區。

在國外,想要考出好分數,孩子依然需要參加各類補習班,同時體育藝術這些課外活動也不能落下。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壓力可能比在國內還要大。

對於亞裔更是如此。2016年,紐約州亞裔學生的SAT平均分,要比白人學生多出40分。而很多高校為了保證各族裔學生的錄取比例,對亞裔的分數要求會更高,甚至連哈佛大學都存在這樣的“隱性歧視”。

可以說,那些以為選擇出國就能讓孩子告別競爭的家長,實在是想得太過簡單了。

Rita如今一兒一女,女兒的成績很不錯,夢想是考入耶魯,繪畫方面也很有天賦;兒子小志則對高爾夫很感興趣,每周她都會接送孩子在家附近的高爾夫球場練習,這些都是國內很難獲得的資源。

雖然一切看似都按照Rita的希望在發展,她仍然有許多煩惱,比如說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她好像很難得到女兒的尊敬。當她對女兒的畫作發表看法的時候,女兒會反問她:你懂現代藝術家的畫嗎?你看得懂傑克森波洛克嗎?你懂畢加索嗎?

和遠在湖北老家的外婆影片的時候,兩個孩子也總顯得不情不願,露個臉就很快走開。Rita意識到,即使她自己的根仍然在國內,已經融入美國生活的兩個孩子卻並不這麽想。

這種時候,Rita只能保持沉默。

02

消失的安全感

第二個故事關於在奧克蘭生活的陪讀媽媽的王曉春。

王曉春同樣養育了兩個孩子,女兒五歲,兒子一歲。大女兒歡歡出生後不久,夫妻兩個就做出了移民紐西蘭的決定,孩子的健康和教育問題是促使他們作出決定的最大因素。

爸爸丁勇表示,在北京的時候,如果周末想帶孩子去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玩,哪怕早晨八點準時出門,堵了兩個小時到達目的地後,遊玩的興致就完全沒有了。但在紐西蘭,情況全然不同,想要帶孩子去公園享受親子時光,任何時間都很方便。

女兒歡歡就讀當地一所紐西蘭公校,幾乎每個班級裡都有華人學生,而只要父母擁有移民身份或者持有合法工簽,孩子都可以在這裡免費接受教育。

丁勇和曉春都是國內的名校碩士生,為了移民,兩個人都放棄了國內安穩的工作。在海外找工作的過程中,丁勇碰了不少壁,很大一部分是由於語言。

最後,丁勇選擇自己在車柯瑞開了一家工作室,主要對接的還是國內的客戶,也經常會有回國出差的機會。目前,他們一家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依賴於國內市場。

丁勇說,原來在國內的時候,已經有能力給自己和家庭很多很多安全感,但來到這裡,安全感消失了。

陪讀媽媽王曉春並不這麽想,從一開始,她就是對移民更熱情的那個。為此,原先在公司做項目管理的曉春還鼓搗了一個“火星計劃”,將整個家庭移民的流程規劃出來。

做一個全職媽媽一直都是王曉春的終極理想,但在北京,她自忖很難實現,這也是她讚同移民紐西蘭的原因之一。

不過真的“賦閑”在家之後,王曉春發現一切並沒有她想的那麽容易。丈夫因為工作緣故要回國一周,她一個人要照顧兩個孩子,最後一天就不小心讓花生過敏的小兒子接觸到含有花生的食物。

她坦言:“可能還是工作比較簡單。

曉春列出的“火星計劃”,前面的一系列目標已經順利完成,唯獨M7部分“自己找到工作”這一項還是空白。其實剛到的時候她也嘗試過找工作,有一次甚至感覺已經十拿九穩,但最後還是沒能成功。

不過她現在已經決定,等兩個孩子再大一點,就重新開始尋找工作;她覺得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融入了當地社會,站穩腳跟。

另外,曉春也希望自己能給兩個孩子做出榜樣,一個努力工作的媽媽應該會比一個整天糾結於家長裡短的媽媽更讓孩子驕傲。

03

孩子是真正的奢侈品

定居在加州爾灣的張婧和丈夫十年前也曾經在海外留學,畢業後回國結婚生子,為了孩子又再次出國。

張婧還在國內的時候就選擇辭職做一個家庭主婦,她本人並不覺得這是一種犧牲,有些朋友會問她,你一個從國外留學回來的,不去工作是不是一種浪費?

但張婧自己從不被此困擾,她認為只要家人理解自己,能夠認同這份付出,選擇做全職媽媽就沒有什麽遺憾。至於社會整體的輿論,並不能影響到她的選擇。

張婧也談到很多人覺得在美國養娃開銷會降低,她自己親身經歷下來,卻覺得並不是這樣。

她算了一筆帳:光是一個孩子上幼稚園的費用每個月就要一千兩三,醫療保險費也要幾百塊美金的支出,加起來每年要花人民幣二十萬左右;這還是不包括各種娛樂和外出活動,以及回國的機票錢,最後算下來一個月就要三千美金的花銷。

張婧感歎,孩子是真正的奢侈品,養一個孩子的錢都夠買十個愛馬仕包了。

為了整個家庭不分割兩地,張婧的丈夫選擇留在美國,從頭經營事業,也很順利地找到了金融類工作。張婧認為一個家庭保持完整是她的原則,如果回國就一家四口一起回去,留在美國也是一樣。

現在她繼續著全職媽媽的生活,接送女兒上幼稚園,帶孩子去當地的圖書館參與親子活動,每次都會抱回一大堆書和孩子一起學習。這種生活很充實,也符合她最初的想象。

當然,有時她也會懷念國內的親戚朋友,懷念過去那種熱鬧的生活。

張婧並不覺得只有擁有工作的母親才能給孩子樹立榜樣,她相信自己把這個小家經營得有聲有色,也一樣能獲得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04

孩子的成就不等於我的

朋友圈裡其實不乏出國做陪讀媽媽的,比如移民去了澳洲的Lisa。之前把這部紀錄片推薦給她看後問了感想,她隻說覺得自己還算幸運。

Lisa的確屬於幸運的那一類。她孩子去澳洲的時候讀八年級,第一次去開家長會,老師一段話讓她印象深刻“我們保證每門功課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如果時間到了還沒做完,就不要讓TA做了,一定是哪裡不會。家長可以寫張紙條,老師第二天再來輔導。千萬不要因此責怪孩子,讓TA不愛上學,那就因小失大了。”

她感觸很深,之後一直秉持著這種教育理念,選擇陪伴而不是教導,每天都堅持自己接送女兒上下學,用路上的時間去聊天。Lisa的女兒也確實非常出色,在理科上很有天賦,通過奧林匹克競賽被選入了澳大利亞的國家隊,還得過青年科學家獎的第一名。

Lisa為此感到很有成就感,女兒的成功讓她覺得自己也是一個成功的母親。不過她之後發現這兩件事並不能混為一談,女兒的成就並不是她自己的成就,她還是應該自己給自己找點事情做。

Lisa以前是我們朋友圈子裡著名的工作狂,現在卻開始學自己做衣服,養花養魚;閑暇時候就和孩子同學的家長交流,甚至是女兒航海俱樂部的教練,盡量擴大自己的交際圈。

我問過她,覺不覺得放棄自己不錯的事業去做一個家庭主婦很遺憾?她說完全不會,也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犧牲。有些媽媽會把自己孤身在外的苦悶強加在孩子身上,說你看,我為你付出了多少,如果你以後不怎麽怎麽樣就是對不起我……但Lisa並不認同,她覺得這是我自己做出的選擇,我也應該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她還說,其實這也是在告訴自己的孩子,成功的定義到底是什麽。不是說賺大錢就是成功,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她希望培養的是一個有能力的合格的社會公民,謙遜、對自我和實際有正確的認知、有追求科學和真理的執著之心,TA能夠不功利,能在有不同文化背景中推動社會往好的方向改變……這樣的一代人創造的未來才會給我們希望和信心。

05

選擇生活,面對生活

當一個陪讀媽媽不容易,這句話應該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如何在照顧好家庭的同時,平衡個人生活和事業,如何化解孤身在外的孤獨感,如何跨越東西方文化差異,甚至如何與生長在另一種文化環境裡的孩子交流……對於這些問題,可能每個陪讀媽媽都會有自己的見解。

就像紀錄片中的這三個家庭,有些媽媽會認為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才算真正站穩腳跟,也有媽媽覺得不必顧忌外界的看法,只要自己為家庭的付出能夠獲得認同就足夠……

其實選擇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遭遇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度過的。無論是留在國內還是選擇海外,都會面臨各種困難,最重要的永遠是做出當下的“最優解”,努力做一個會讓你的孩子感到驕傲的母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