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教育片場 |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仿佛中國鄉村教育的寫照

作者|芥末堆 田園

排版|芥末堆 空缺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由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導演,拍攝於1987年,距今31年。

影片主要講述了發生在伊朗鄉村小學中的故事。情節簡單,一句話即可完整表述,男孩阿默德一不小心拿錯了同桌穆汗默德的作業本,為了避免被老師第二天訓斥,翻山越嶺送還。

故事雖然簡單,但在阿巴斯對情感尤為細膩的營造中,整個電影宛若詩篇。小男孩阿穆德的執念,讓人看到了孩子之間彌足珍貴的純真友誼,但在簡單故事的背後,又不禁讓人思考。

影片中的學生和老師都是從當地村子裡找來的非職業演員,面對鏡頭,他們猶疑未定的眼神和單純露怯的表情剛好達到了阿巴斯想要的效果——真實。阿巴斯也憑借此片獲得1987年德黑蘭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89年坎城國際電影節藝術電影獎。

1

如果不把作業還給同學,後果會非常嚴重

電影開始於學校的教室裡,老師在檢查作業時發現,穆汗默德因再次忘帶了作業本,便將作業寫在了紙上。老師知道後將作業撕掉,並連續追問,“你被老師說過了幾次?”“你為什麽不把作業寫在作業本上?”

穆汗默德低著頭哭了起來,解釋說作業本忘在了表哥家,但老師還是警告說,如果下次再不帶作業,就把他開除。老師強調這是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規矩。

當天放學後,阿穆德卻猛然發現自己把同桌穆汗默德的作業本帶回了家(因為作業本長得一樣),他非常緊張。他躊躇著低聲告訴媽媽,如果不把作業還給同學,後果會非常嚴重,反覆說了六七遍,但媽媽還是堅持讓阿穆德先去寫作業。在阿穆德拿著本子跟媽媽解釋後,媽媽依然沒有改變想法,對阿穆德喊到,“你這孩子就會惹我生氣,你再不聽話我就揍人了!”

無奈之外,阿穆德只能繼續寫作業,但他仍不能停止擔心自己的朋友。這時媽媽讓他出去買麵包,阿穆德一臉可憐無奈,但暗下決定,偷偷跑出去還作業本,儘管他只知道穆汗默德的家在哪個村子,卻不知道具體位置。

伴隨著伊朗傳統樂器四弦琴塞塔爾歡快而又緊張的旋律,阿默德在前往穆汗默德家的路線上狂奔著。他穿過街道,爬過“Z”型路山坡,再跑過一片樹林來到了另一個村子,他在村裡走來走去,問來問去,但還是沒人能告訴他朋友的家住在哪裡。

2

有時候他會忘了給我錢,卻從不忘記打我

畫面中少有的暖藍色的門給了阿穆德一絲希望,這是穆汗默德表弟家。不過他打聽到穆汗穆德的表弟和他的爸爸不久前去了自己的村子,於是又一路返回。

相同的路線,相同的帶有異域情調的配樂,攝影機不緊不慢地跟著阿穆德,沿途中沒有什麽優美的風光,貧瘠的土地、赤裸的山坡、毫無生機的枯樹,一切都顯得很單調。

畫面中唯一的一抹彩色是一路小跑的阿穆德,橙上衣,藍褲子,為了朋友擅自離家,長途跋涉苦苦尋找還要替朋友擔心,問路時又懵懵懂懂,兒童的天真與善良用詩意般的影像表現出來,只不過它不像風光詩那般穠麗優美,它是略帶苦澀與無奈的溫暖,是導演阿巴斯傾注在阿穆德身上的一縷溫情。

跑回村子後,導演插入了一段阿穆德爺爺與鄰居的對話。

爺爺看到阿穆德從一個村子跑回來,便故意差遣他去拿不存在的煙,拖延他的時間。他對鄰居說起自己父親的教育,他說:“我的父親每星期給我一分錢,每兩周打我一次,有時候他會忘了給我錢,卻從不忘記打我,就是這樣的教育讓我成為了一個聽話的人。

鄰居問:“你沒做錯事也要打你嗎?”爺爺回答:“是,沒做錯就找理由打,為了讓我成為一個聽話的人。”爺爺對這種毫不講理的教育方式大加讚賞,當然他也繼承了父親的教育觀念,用打罵教育培養一個“聽話”的人。

鏡頭一轉,阿穆德遇見一個推銷鐵門的男人,這個男人正在和鄰居們討論著鐵門的價錢。這個男人想從阿穆德的作業本上撕下一張紙來用,阿穆德低聲告訴他作業本不是他的,如果撕掉的話,老師會非常生氣。但這個男人無視了他的哀求,直接把作業本搶過來撕下了一張。

過了一會兒,阿穆德從大人的對話裡得知搶作業本的男人也叫穆汗默德,於是他猜測這個男人很可能是朋友的爸爸,於是他多次問他是不是穆汗默德先生,但這個男人一直在和別人談生意上的事,並沒有理睬他。這種情況在現在也非常常見,在大人面前,小孩好像很自然地就沒了話語權,很容易被忽視,一切都得聽大人的。

阿穆德問了不下10遍,但這個男人還是沒有回答。他騎著驢走了,阿穆德緊緊地跟在後面,又一次的“Z”型路,又一次的山坡,阿穆德再次踏上這條尋找朋友的路。

3

那不是人可以稱作故鄉的地方

追到穆汗默德家,阿穆德看到一個小男孩從門裡走了出來,但他並不是自己的朋友。阿穆德問他認不認識另外一個穆汗穆德,結果小男孩說村裡有很多叫穆汗默德的人,原來穆汗默德是一個普遍的姓氏。

夜色漸濃,小男孩告訴他另一個叫穆汗默德的家就在附近,他根據男孩模糊的指示繼續尋找著。

過了會兒,阿穆德看到了一個老爺爺,老爺爺說他也認識一個叫穆汗默德的孩子,於是老爺爺領著他去找那個穆汗默德。

一路上,老爺爺一直和阿穆德講述自己的故事。他是一個門匠,村裡人都用過他做的木門,可後來村裡的人漸漸都換上了鐵門,就沒有人用木門了。老爺爺有一個弟弟,但沒有妻子孩子,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老人。

老爺爺對阿穆德說,“我弟弟住在鎮上,為什麽大家都想住到鎮上去呢?我是完全沒辦法喜歡上城裡的那種感覺,那不是人可以稱作故鄉的地方。我辛辛苦苦做出來的門被拿到城裡去用,真是令我難過。我的門啊,到底是拿到城裡的什麽地方去了呢。上一次我到城裡去的時候,我到處去找我的門,可是,我卻怎麽找也找不到了,那種感覺就好像是我的外甥不見了一樣。”

說著說著,走到了老人口中的穆汗默德家,阿穆德很期待地走過去一看,結果發現那正是剛剛自己來過的穆汗默德家,有點失望。於是阿穆德決定回家。可老爺爺似乎沒注意到他臉上的失落,要順路帶他看看自己曾經做過的門窗。

一個是擔心朋友完不成作業的小孩,一個是窮困孤獨的老人,阿穆德著急回家,於是走在老爺爺前面,可又不時回過頭來望著老爺爺。阿穆德繼續往前走,遇到一隻狗,他嚇得往回跑,老爺爺走上前告訴他,兩人應該一起走。

4

別擔心,我幫你寫好了作業

回到家的阿穆德沒有吃晚飯,有些傷心。他趕緊寫完了自己的作業,也幫穆汗默德寫了一份。這裡有一個細節,阿穆德襪子的腳後跟位置破了洞。

第二天早上,老師又要檢查作業了,穆汗默德沒有統一的作業本,只能還是把作業寫在其他的本子上。當老師說開始檢查作業時,他緊張地低下頭,不,應該是一直埋著頭。這一刻看起來非常煎熬。

不過幸好阿穆德及時趕到,悄悄把作業本交給了穆汗默德,並小聲說“別擔心,我幫你寫好了作業”。老師翻到要檢查的那一頁,翻了翻,簽了個“好”字。在鏡頭最後,掃到在阿穆德給穆汗默德的作業本中,夾著一朵小白花,這時,歡快的異域風格配樂再次響起,電影也戛然而止。

5

它就像一首詩,質樸單純

看完這部電影,有一種電影好壞與內容題材複不複雜沒有根本性聯繫的感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沒什麽隱喻,沒什麽政治批評,它就像一首詩,單純地展現日常生活,展現兒童內心最純真的感情。

阿默德在一個陌生的村子不斷地尋找,“穆罕默德”不時地從他嘴裡發出,他的眼睛裡全是執著和單純,清澈見底。黑色的老牛、愜意的母雞、陡峭的石階和破舊窄小的木門,以及門裡衰弱但好心的老人,阿默德在明明暗暗的巷道裡不停地尋找、不停地詢問,直到天黑。

其實影片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教師的過分嚴厲,父母錯誤的教育方法,家人之間冷漠的關係。影片中的孩子們承擔著繁重的勞動,種田、拎東西、照看弟弟……家長們在讓孩子們寫作業的同時又隨時讓他們去幹活。

老師在課堂對於把作業寫在作業本上要反覆講許多遍,這也反映出家庭對孩子教育的不重視,對孩子內心的忽視。無論是31年前的伊朗,還是現在的中國鄉村,又有何不同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