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惠英紅《刑偵日記》豆瓣8.0,又一部港劇高光!


1905電影網專稿 上半年港劇市場,不少備受期待的作品高開低走,觀眾一直盼望港劇能夠帶來新的驚喜。而在結局超前點播之後,仍維持豆瓣8.0的《刑偵日記》,終於憑借口碑成功突圍。

 

劇集講述了楊碧芯(惠英紅 飾)飽受精神分裂困擾,差點毒害了兒子葉勁峰(王浩信 飾)。葉勁峰因此驚嚇過度,解離出智商超群的新人格朱璣,後者被警方邀請共同偵破多宗懸案的故事。


 

較《鑒證實錄》和《法政先鋒》系列等經典同類作品相比,《刑偵日記》的創新,在於把關注焦點對準都市弱勢社群。


裹著警匪劇的外衣,它把患有解離症、躁鬱症、違拗症的特殊群體串聯在一起,拍出了“一場精神病人的內卷”。



誠然,這部“全員神經病”的作品,背後藏著的創作初衷和思考究竟是什麽?高分收官之後,它又會否成為新的港劇IP?為此,我們訪問了劇集監製關樹明,總編劇朱鏡祺、劉小群,聽他們娓娓道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劇本#

20年沉澱 2年打磨


總編劇朱鏡祺和劉小群是一對夫妻檔,兩人對於精神病群體的關注,早於20年前就開始了。

 

20世紀初,精神病仍未被大眾認識和關注,但兩位已經對這個特殊題材很感興趣。朱鏡祺所創作的劇集《新鮮人》,就是早期探討精神病患的高分作品,其中精神分裂的“方家謙”(馮德倫 飾)令人印象深刻;


《新鮮人》馮德倫飾精神分裂的“方家謙”


《陀槍師姐2》中的面具色魔殺手鮑國平(駱達華 飾),因深陷多重人格而屢犯重案,一度成為港劇觀眾的童年陰影。而塑造這個經典角色的幕後人物,正是劉小群。


《陀槍師姐2》,駱達華飾多重人格的“鮑國平”


“經過二十年沉澱,我們仍然喜歡多重人格的設定。”夫妻倆坦言,這是他們選擇此類人群作為這部警匪劇切入點的原因。


《刑偵日記》中,解離症、躁鬱症、違拗症分別在葉勁峰、聶山(薑皓文 飾)和陳笑安(韋家雄 飾)身上體現,這一次,新作突破在於,“心理病患者不再是犯罪者,而是破案者。”


 

劇集劇本歷時兩年打磨,在此期間,兩位編劇查閱了無數資料,也找了真實人物作參考寫照。


劉小群曾親自拜訪一位患有多重人格的少女。少女因為童年時受到無法避免的傷害而解離出不同人格。“她有時候會衍生出稚嫩女孩的人格,去商場裡夾娃娃;有時候也會衍生出成熟姐姐的人格,為其解決棘手困難。”


編劇談到,多重人格源於主人格遇到極端衝擊無法接受,因此需要出現新的人格為她承受。戲裡葉勁峰因為童年母親的“毒害”而衍生出心思細膩的“朱璣”,以及後續出現的主人格“Matt”,多少是參考了受訪少女的經歷。



葉勁峰先是警方派往潛伏幫派的臥底,而“筆跡鑒定專家”朱璣則是特案組的一員,兩人又分別與王敏奕飾演的法醫人類學家以及黃智雯飾演的女警官有情感勾連,這樣的設定被觀眾質疑“毀三觀”。


對此,劉小群解釋,每個獨立人格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他們未必會知道另外一個人格做了什麽。就像被訪問的少女,主人格正在與一位男生談戀愛,但她其余兩個人格,對“男友”卻不太熟悉。



 “創作這部作品的初衷,是希望觀眾透過劇集對精神病人多點理解與關懷,更加明白他們的行為與心理。”


朱鏡祺補充,20年前他去精神病院調研時,醫生說的話仍印在腦海,這也是他如今想讓觀眾知道的事情,“精神病如同感冒一樣,可以醫治。”


#陣容#

實力演員 默契班底


惠英紅搭檔王浩信,一個是“金像影后”,一個是“無線視帝”,兩人貢獻的演技是《刑偵日記》一大亮點。



關樹明聯同兩位編劇曾與惠英紅合作過《鐵探》,幾位幕後主創認為,“楊碧芯”一角非她莫屬。惠英紅本身曾患過情緒病,某種程度,她對此類人群了解更加深入。“劇本交到紅姐手中時,她已經很興奮,認為故事十分吸引。”於是,延續前作的默契與信任,雙方再度一拍即合。


劉小群回憶,“惠英紅早在劇集開拍一兩個星期,逐漸進入狀態,來到片場那一刻,她就是角色本人。”



《刑偵日記》第一場戲,“楊碧芯”站在畫廊外遠遠望著女兒,聽她說,“媽媽已經死了。”那一刻,她的脖子開始慢慢顫動起來,再望向女兒的方向。


關樹明表示,這是惠英紅自己設計的細節,“因為這是劇集開端,觀眾並不了解這個角色有精神分裂背景,紅姐希望用身體語言告訴觀眾,當精神病患者受到刺激,他們會有什麽自然反應。”



緊接著,“楊碧芯”來到“墓前”,看著兒子為仍然在世的母親立了碑。她很冷靜,甚至給“自己”上香、鞠躬。那一幕,鏡頭慢慢由靈位轉至她,惠英紅全程沒有台詞。


“但觀眾從她的眼神,會很明顯感覺到一個母親的失落與怨恨。”現場目睹拍攝的監製分享,“紅姐拍這場戲時,全場鴉雀無聲,大家都被她的‘眼技’吸引,被她帶入了戲。”



王浩信曾與幕後主創團隊合作過《不懂撒嬌的女人》,他塑造的世紀暖男形象深入人心,也深得幾位編審的認可,“《刑偵日記》還在構思階段,我們心中葉勁峰的選角已經湧現,兩度拿下視帝的他,正是不二人選。”


主人格Matt,副人格是葉勁峰和朱璣,再加上劇集後期出現的第四人格,王浩信第一次挑戰演繹解離症患者,一個角色,四種演法。Matt的童真、勁峰的衝動、朱璣的嚴謹,常常要在瞬間切換,表演難度不低。



“我們在討論這個角色的時候,他已經在思考演繹方法。”關樹明表示,早在彩排階段,王浩信就開始設計不同人格的身體語言、台詞抑揚,交流方式,以此讓觀眾可以有效直接地區分他們,“比如勁峰和朱璣交流,就是雙方都把想說的話寫在手臂上,另一個人格出現,就可以看到。”


編審團隊盛讚王浩信,鏡頭內外都保持醞釀角色情緒,最終表現大家也有目共睹。



#融合#

關注內地 維持港味


《刑偵日記》是港味甚濃的刑偵劇。但同熱衷採用單元劇破案模式的《法證先鋒》等經典同類作品相比,後者這次顯然有了新嘗試。留心的觀眾可以發現,大概到第11、12集時,劇集主線的“血字案”似乎暫告一段落。然後由聶山出場,帶出另一起案件。


關樹明為此給出解釋,“劇集原本打算以季播劇的形式呈現,但為了貼合內地觀眾的追劇習慣,最終改成了25集連播。”



超前點播結局的那晚,編審團隊輾轉在彈幕、豆瓣、微博和知乎等平台,翻看著內地觀眾評論,“超前大結局了,我們有點擔心觀眾是否會接受我們埋在結尾的伏筆,他們最終究竟有什麽反應。”


合拍劇發展到第四年,香港主創們愈發關注內地觀眾的評論。



關樹明笑言,內地視頻平台的彈幕功能令他感到新鮮。觀眾可以在彈幕實時參與討論,甚至會“預告”即將發生的劇情,這些都是香港本地市場沒有的。他觀察到內地觀眾追劇的細致度極高,這般現象也啟發著他對香港元素融合劇集的思考。


市場需求影響著創作核心。合拍劇如何同時迎合兩地觀眾的審美,至今仍是主創團隊需要解決的命題。不難發現的是,在關注內地市場的同時,港劇一方面在維持風格化,另一方面也在探索新表達。



“我從未聽說過神經病說自己神經病!”


“你看看現在的犯人,是正常人還是精神病人多?”


《刑偵日記》金句頻繁出現,讓人細思極恐。而這些發人深省的話語背後,正詮釋著個性鮮明的港劇風格。



此外,編審們介紹,以前他們拍完整部劇集才去想音樂和調色,但現在,一切都是在拍攝過程同步進行。服化道和燈光美術攝影也有了全新升級,編劇甚至參與後期剪片工作,為整個畫面呈現把關,“這些都是港劇的拓展與創新。”



當合拍劇成為港劇製作模式的主流方向,拓寬視野,尋求突破,注定是幕後主創未來要走的道路。而歸根到底,就如監製所總結,“只有好內容,能夠助力港劇突圍粵語市場,引起全國觀眾共鳴,深得全球華人的喜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