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產刑偵劇進化論:《破冰行動》再次讓觀眾過癮

作者 | 申敏

正在熱播的《破冰行動》為5月熒屏投下一枚重磅炸彈,故事硬核、演員硬核、製作硬核。主創潛心幾年的爆發,政府相關部門的鼎力支持,國產片標杆《戰狼2》的幕後班底坐鎮……多方力量擰成一股繩,為這部口碑收視網播量齊飛的網台劇蓋上了“精品”的印章。

的確,可與美劇相媲美的《破冰行動》再度喚醒了大眾對優質刑偵劇的渴求,他們許久沒有看得如此過癮了。可若往前追溯,國產刑偵劇並非始終低迷。早在二十年前,它有過輝煌,之後被壓製十年而一蹶不振,近五年終於解除“封印”迎來復甦。

一路上,國產刑偵劇歷經沉浮,如股市的牛熊更迭。參與這場長線戰的影視從業者們冷暖自知,他們有的帶著鐐銬跳出了新舞種,有的轉換賽道扎根另一片土壤。無關乎孰對孰錯,個人選擇而已。

幕後推手的“妥協”為刑偵劇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但不可否認,近二十年來,國產刑偵劇在高調之後蟄伏多年,卻依舊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對大眾的強烈吸引力。《破冰行動》的火爆,似乎炸開了刑偵劇崛起的新契機。

近20年的“高光-低谷-復甦”

刑偵劇主要以強情節、快節奏、高燒腦的涉案題材為主,人民警察和犯罪分子是正邪兩大派系的主角,這兩股對立陣營又分別由多個微觀個體組成,進而編織出一張疏而不漏的人情法網。

縱觀2000年至今刑偵劇的發展脈絡,按照收視率、網播量、豆瓣口碑、社會反響四大維度,可以劃分為井噴高光、落寞低谷、復甦新生三個階段,在坐標軸上繪製出一條U型曲線。

階段一、2000年-2004年,井噴高光期

90年代末相對寬鬆的創作環境為影視從業者提供了大膽試水的勇氣,其中涉案題材成為了通過市場驗證的那塊成功“試驗田”。於是在千禧年迎來刑偵劇的輝光時期。

這一時期的刑偵劇大部分取材自真實案件,範圍涵蓋打黑緝毒反腐等各類刑事犯罪。據統計,2003年、2004年,國產刑偵劇的數量連續兩年佔據全年劇集總量的30%。《中國刑偵一號案》是根據中國刑偵第一案——白寶山案改編;《絕不放過你》根據中國打黑第一案——梁旭東案改編;《插翅難逃》根據亞洲最大綁架案——李嘉誠兒子被綁架案改編;《驚天大劫案》則根據95番禺武裝搶劫運鈔車案改編。甚至普法欄目裡的真實案件也被當作創作素材被搬上熒屏。

另外,一批改編自犯罪類小說的電視劇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管虎執導的打黑劇《黑洞》是根據張成功同名小說改編,聚焦女性犯罪的《紅蜘蛛》改編自明雨的同名小說……諸多文學影視化作品不一而足。

這一階段的刑偵劇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血腥暴力的超大尺度營造出恐怖驚悚的氛圍,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視覺衝擊。為達到博眼球的目的,1.0時期的刑偵劇往往偏向紀實風格,高度還原罪犯的作案過程和警察的偵察手段,譬如《紅蜘蛛》。

當然,有的刑偵劇也會更側重善惡人性的探討。從2001年到2010年已推出四部的系列劇《重案六組》,就把鏡頭對準了警察群體,取得了超高的收視率。該劇通過凶殺、爆炸、投毒、綁架、搶劫等各類刑事案件的偵破塑造了六名警察的正義英勇形象,和他們日常相處中濃厚的戰友情。鐵面之外的柔情,讓人物顯得有血有肉,立體飽滿。

《黑洞》則把對人性的審視建立在打黑反腐的話題上。陳道明飾演的大反派在劇裡披著華麗外衣、躲在市長父親這把保護傘下猖獗肆虐,身為義兄的刑警隊長經過一番內心掙扎最終大義滅親。雖然人物關係網構建得可圈可點,但是卻陷入了人物喧賓奪主的怪圈——反派“美好化”、正派“臉譜化”,在當時引起了部分觀眾的不滿。可見刑偵劇這類文藝作品若掌握不好創作尺度,就會混淆善惡。

同樣塑造出精彩反派人物的《黑冰》作為一部緝毒題材,在老式的希區柯克式探案外殼下揉入了愛情的元素——善良女警察掉進大毒梟設下的愛情陷阱。編劇張成功曾表示,做這部劇的初衷就是要挖掘人性的微妙。

觀眾雖然為這部忠奸難辨的燒腦劇買單,可惜該劇並沒有獲得緝毒警察的高度認可。他們認為為了追求感官刺激的藝術創作,讓緝毒變成流於表面的程序化工作,真實性大打折扣。

可見1.0時期的刑偵劇最明顯的問題就是缺少政府相關部門支持,影視創作者藝術加工容易過度,為實現極致的戲劇效果而導致劇集的失真。

階段二、2004年-2014年,落寞低谷期

由於2004年之前的刑偵劇過度渲染犯罪,給社會安定帶來惡劣影響,於是廣電總局在同年4月19日發布了《關於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指出不僅要嚴控涉案劇數量,而且所有電視台的所有頻道正在播出和準備播出的涉案題材的電視劇及相關節目,不允許進入黃金時段,均安排在23:00以後播放。

這記鐵拳給風靡一時的刑偵劇造成了致命的打擊,一禁就是十年。2004年成為刑偵劇從沸點降至冰點的轉捩點,一方面是刑偵劇數量的驟減。據統計,2010年有30部刑偵劇通過了立項申請,2011年1月至3月隻批準了6部。

與刑偵劇立項率極低的蕭條景象對應的,是轉捩點導致的另一方面——片方大幅縮水的營收。

作為業內拍攝刑偵劇的龍頭企業,時任金盾影視文化中心的負責人張翼芸曾表示,拍攝完成的4部警察戲都受到了影響,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0多萬元。《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在涉案劇“禁播令”發布當年還打過一個比方,“原本在黃金檔一集1萬元收入的電視劇,在晚間11點後播出的價格會縮水到1000元,每集少了9000元,這樣下來,製作方根本無法回收成本。”

涉案劇黃金檔“禁播令”頒布後,在影視圈引發軒然大波。一批待播刑偵劇面臨著大幅刪減整改的命運。打黑劇《終極目標》是禁令之後首部獲準播放的刑偵劇。慈文董事長、時任中國文聯音像的負責人馬中駿回憶起審查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兩個多月的審批期間,大改五次,刪剪大量鏡頭,並技術化處理某些暴力鏡頭,原本26集的戲被剪到24集,某些重要鏡頭被要求重拍。”

另一部豆瓣8.9分的刑偵劇《沉默的證人》也受到了涉案劇“禁播令”的波及。曾執導《讓愛做主》《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等熱門電視劇的導演薑偉因看到一起連環殺人案的新聞,萌生出要製作中國首部犯罪心理學題材刑偵劇的想法。在“禁播令”管控下,薑偉只好把該劇名字由原來的《死亡日記》改成較為溫和的《沉默的證人》,才得以播出。

同時,一些影視從業者識時務地主動表態要轉型。《黑洞》的導演管虎就放下了“屠刀”,轉戰現實情感劇和電影。

血腥暴力刑偵劇的謝幕,也為一些新劇種的誕生騰挪出了空間。2.0時期的刑偵劇一是出現了往懸疑推理方向的轉變。《大宋提刑官》、《暗算》、《神探狄仁傑》等各種年代的探案劇紛至遝來,但這極其考驗編劇功底,否則就會因邏輯漏洞被觀眾吐槽。創作方向的第二個改變是製片方放棄警察題材,轉向拍檢察院和法院的劇,避開了刑事案件的暴力現場和偵破過程,反倒開辟出“司法劇”的新路線。

在這一敏感時期,保守牌是能明哲保身的護身符。所以在這一階段,1.0時期重口味刑偵劇的匱乏和2.0時期轉型後不痛不癢的刑偵劇,把中國觀眾推向了英美劇和日韓劇裡尋求心理安慰。

階段三、2014年至今,復甦新生期

儘管涉案劇黃金檔“禁播令”發布後,廣電總局相關負責人解釋,這項規定不是針對一般意義的涉案劇,主要是把那些以刑事案件為主要劇情的、劇中含有暴力、凶殺、恐怖、色情、黑道等內容的電視劇,轉出黃金時段。至於其他的涉案劇,通過對其中一些情節、鏡頭、畫面、台詞作適當處理後,是可以進入黃金時段的。這項規定並非一刀切。

但真正解除“封印”的,是2014年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的《湄公河大案》。這部根據2011年湄公河案件改編的緝毒刑偵劇,被視為涉案劇“十年禁播令”的首位破冰者。該劇讓久旱逢甘露的觀眾重新找回了對國產刑偵劇的熱情,取得了亮眼的收視率和口碑。

據統計,2014年到2015年10月批準進入黃金檔的刑偵劇共有15部,分別為《走進看守所》、《國家審計》、《經偵在行動之黑金烈》、《清網行動》、《贖罪門》、《上線下線》、《守望正義》、《反恐特戰隊》、《特警力量》、《謎砂》、《後海不是海》、《湄公河大案》、《刑警隊長》、《於無聲處》、《穿警服的那些女孩們》。

隨著電視端的“解禁”,興起的網絡端也為刑偵劇的復甦孕育了肥沃土壤。早幾年網劇與台劇的審核標準還未達成一致,這給影視創作者們打開了枷鎖。

2014年改編自周浩暉暢銷小說《死亡通知單》的《暗黑者》吹響了刑偵題材網劇的號角。該劇圍繞一起連環殺人案展開,一張張署名“暗黑者”的死亡通知單成為破案線索,警方與犯罪分子敵暗我明的殊死較量看得人腎上腺素飆升。

2015年的網劇《心理罪》是以犯罪心理學為切口的刑偵劇,懸疑推理成分濃厚,講述了犯罪心理學天才方木協助刑警邰偉破獲多起心理犯罪的故事。該劇導演五百曾解釋,“《心理罪》對傳統涉案劇的顛覆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視覺上,重口場景和驚悚氛圍必不可少,不注重血漿和數量,關鍵是打造出美劇式的質感;二是劇情上,杜絕胡編亂造,不弱智不狗血,注重製造懸念控制節奏,讓觀眾進來就走不開。”

之後的兩年又相繼出現了融入愛情元素的《如果蝸牛有愛情》、以法醫視角破案的《法醫秦明》《骨語》、“本格派推理”的《白夜追凶》和“社會派推理”的《無證之罪》等各類刑偵網劇,其中後兩部還出海至多個國家,承擔起中國文化輸出的重任。

但從去年開始,網台劇審查標準趨於一致的聲音不斷發出,給影視從業者們敲響了警鍾。有人開始對刑偵網劇更加謹慎,有人則主動按照台劇標準製作網劇。這也導致早期刑偵網劇的野蠻生長得到了一定壓製,所以去年刑偵劇在網絡端的整體表現不及預期。

粗放時代已然結束,精耕細作的時代來臨。在此大環境下應運而生的《破冰行動》憑實力鍛造了金字招牌。可見創作尺度的縮緊,並不會讓刑偵劇失去吸引力,匠心才是品質保證的法寶。

3.0時期的刑偵劇隨著播出渠道的改變和閱聽人審美口味的更迭,類型更為多元化,而且也出現了為打破固定閱聽人圈層、迎合女性口味,采取融入愛情元素、減少驚悚感等對女性友好操作的新型刑偵劇。只是情感比重如果失衡,就容易引發“披著刑偵外皮談戀愛”的吐槽。

另外,引入新穎的行業視角破案、請專業人士擔任顧問把關劇本創作、用人物的行為動機來推動故事發展以增強真實性和說服力、做足細節來支撐故事的可信度、尊重觀眾邏輯的反轉燒腦表達方式、張弛有度的節奏控制、政府機關大力支持以至於能高純度還原等等,都是這一階段刑偵劇的亮點。

刑偵劇的未來,走向何方?

作為刑偵劇新標杆的《破冰行動》,其成功方法論對於該劇種未來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從某種意義而言,也預示著刑偵劇的進化方向。

取材自身邊真實案件的刑偵劇有天然的閱聽人基礎優勢,猶如一面人性善惡的照妖鏡。每句台詞、每個細節,都是對靈魂發出的拷問。做著刀尖舔血營生的惡人,與魑魅魍魎纏鬥的好人,其實並無明顯的楚河漢界。在情與法的邊緣遊走,一念之間,或許就能改變人性兩面。道德淪喪者和底線堅守者的貓鼠遊戲與正面對決,是刑偵劇類型化表達的接地氣切口。

正如《破冰行動》導演傅東育所言,“類型化會強調每一個鏡頭、演員每一次的表演、每一場戲中每一個鏡頭的剪接、每一段音樂的使用。我們如果呈現出了英雄主義、浪漫主義,講了人性的自我掙扎和自我犧牲,那就是類型化的巨大進步。”

主題深刻、關照現實、刻畫人性,將主旋律和價值觀相融注入劇中,力求實現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三性統一,是刑偵劇折射時代脈搏的新風貌。這要求主創用開闊的眼界格局俯身對埋藏在泥土裡的真相抽絲剝繭,擦亮信仰。

刪繁就簡、從源頭保證刑偵劇的純粹,也是創作者應秉持的信條。要考慮疊加元素與刑偵劇基因的兼容性,否則會產生表皮刑偵、內裡變質的劇種變異。比如《破冰行動》主演黃景瑜最近自爆沒有愛情戲,切斷了一些網友對“懸浮劇”的幻想,也證明了該劇的刑偵純度。

此外,不加磨皮美化濾鏡的粗糲感和逼真的服化道細節凸顯真實,用美劇式的敘事手法把控燒腦節奏,打造電影質感的視覺效果……都是硬核刑偵劇的幾大指標。

刑偵劇作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劇種之一,其天然優勢也成為影視創作的難關。需要明白的是,真實是刑偵劇的基石,人性是撬動共情的杠杆,只有找到最大公約數,才能掌握創作的黃金定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