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柳葉刀子刊】飲食中碳水化合物佔多少才健康?

「過多和過少的碳水化合物都可能有害,但最重要的是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種類。」

大家知道,我們中國人的飲食當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是比較高的,尤其是我們喜歡吃白米飯,有的人更是覺得如果不吃白米飯,這頓飯哪怕吃得再多,也像沒吃飯一樣。但是碳水化合物對於健康的影響是存在爭議的。

最近發表在《柳葉刀·公共衛生》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碳水化合物太多太少都不利於健康,適量食用碳水化合物對健康和長壽效果最佳。

來自美國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社區研究(ARIC)的超過15400人的觀察性研究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低(<40%熱量)和高(>70%熱量)的飲食都與死亡率增加有關,而中度的碳水化合物攝入者(50-55%熱量)的死亡風險最低。

這項研究的主要結果也獲得了一項對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研究的薈萃分析證實,結果還顯示,並非所有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都一樣——從牛肉、羊肉、豬肉、雞肉和乳酪等食物中攝取較多的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而碳水化合物較低,則與較高的死亡風險相關。另外,從蔬菜、豆類和堅果等食物中攝取較多的植物性蛋白質和脂肪,則與死亡率降低有關。

「我們需要仔細研究飲食中哪些健康物質能夠提供保護。」長官這項研究的美國波士頓布裡格姆和婦女醫院心血管內科臨床研究員Sara Seidelmann博士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即用蛋白質或脂肪替代碳水化合物,作為一種健康和減肥策略正在獲得廣泛的普及。然而,我們的數據表明,在北美和歐洲流行的、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與總壽命較短有關,應該予以勸阻。相反,如果一個人選擇遵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那麼將碳水化合物交換為更多植物性脂肪和蛋白質,實際上可能會長期促進健康老齡化。」

以前的隨機試驗顯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有利於短期體重減輕和改善心臟代謝風險。然而,碳水化合物限制對死亡率的長期影響是有爭議的,迄今為止的前瞻性研究產生了相互矛盾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早期的研究沒有涉及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中所攝入蛋白質和脂肪的來源或品質。

為了解決這種不確定性,研究人員首先研究了來自美國4個社區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15428名45~64歲的成年人,他們於1987年至1989年間參加了ARIC隊列研究。所有受試者報告,男性每天攝入600-4200千卡,女性每天攝入500-3600千卡,熱量攝入極端(高或低)的受試者被排除在分析之外。

在研究開始時和6年後,受試者完成了一份關於他們食物和飲料類型、份量大小和頻率的飲食調查問卷,研究人員用這些問捲來估計他們從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中所獲得熱量的累積平均值。

圖片來源:Pexels

研究人員在對年齡、性別、種族、總熱量攝入、教育、運動、收入水準、吸煙和糖尿病進行校正後,評估了總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按四分位數分類)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中位隨訪25年,6283人死亡。

結果顯示,總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預期壽命呈U型相關,與中等攝入量(50-55%熱量)相比,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低(低於40%來自碳水化合物的卡路裡)和高(超過70%)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較高的死亡風險相關。

研究人員估計,從50歲開始,中等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者的平均預期生存期為33年——比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極低者(29年)長4年,比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高者(32年)長1年。然而,作者強調,由於僅在試驗開始時和6年後才衡量飲食,而飲食模式可能會在25年內發生變化,這可能會使所報告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對壽命的影響不那麼確定。

在下一步的研究中,作者對來自8個前瞻性隊列(包括ARIC)的數據進行了薈萃分析,涉及來自北美、歐洲和亞洲國家的432,179人的數據。這個薈萃分析揭示了相似的趨勢,總體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和低的受試者,預期壽命短於中等攝入量的受試者。

正如Seidelmann博士所解釋的:「在北美和歐洲,平均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大約為50%,中等範圍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在這裡可能被認為是適度的;而在其他地區,如亞洲,普通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超過60%。」

在進一步分析檢查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植物性或動物性飲食)中蛋白質和脂肪的偏好來源是否與壽命相關時,研究人員發現,用來自動物來源的蛋白質和脂肪替代碳水化合物,與中等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相比,死亡風險較高。相反,用植物性食物替代碳水化合物,與死亡風險較低相關。

「這些發現把幾個一直存在爭議的問題彙集起來了。「過多和過少的碳水化合物都可能有害,但最重要的是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種類。」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和營養學教授、該研究的共同作者Walter Willett表示。

該研究結果顯示的是觀察性相關關係,而非因果關係。考慮到其他研究的證據,作者推測,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西式飲食往往導致蔬菜、水果和穀物的攝入減少,並導致動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較多——其中一些與刺激炎症通路、生物學衰老和氧化應激有關——並可能是導致死亡風險增加的一個因素。不過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常見於亞洲和經濟水準較差的國家)傾向於富含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米,也可能導致長期高血糖負荷和較差的代謝結果。

「關於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這項工作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飲食的特定成分與長期健康之間的關係。」布裡格姆和婦女醫院Edward D Frohlich傑出講習教授、哈佛大學醫學院醫學教授、該論文通訊作者Scott Solomon博士說,「雖然還沒有進行一項隨機試驗來比較不同類型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長期影響,但這些數據表明,改吃偏植物為主的飲食可能有助於減少重要的疾病。」

作者指出了一些局限性,包括飲食模式是基於自我報告的數據,這可能不能準確代表受試者的食物攝入;關於動物脂肪和蛋白質來源的結論可能對亞洲人群的代表性較低,這些人群的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但經常食用魚類而不是肉類。最後,鑒於以植物為主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受試者數量相對較少,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來自加拿大漢密爾頓市麥克馬斯特大學的Andrew Mente博士和Salim Yusuf博士在一篇相關評論中寫道:「這種與營養素攝入量極端差異相關的風險差異是合理的,但在表面差異如此微小時,觀察性研究不能完全排除殘餘混雜因素。基於第一原則,在最基本的營養素與健康結果之間存在U型相關性是合乎邏輯的。必需營養素的攝入應在最低水準以上,以避免缺乏;並應低於最高水準,以避免毒性。這種方法可以維持生理過程和健康(即所謂的甜蜜點)。雖然碳水化合物在技術上不是必需的營養素(不像蛋白質和脂肪),但在體力活動中可能需要一定的量來滿足短期的能量需求,並將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量保持在各自的甜蜜點內。根據這些原則,對於普通人群人群來說,適度攝入碳水化合物(例如,大約50%的能量)很可能比極低或極高的攝入量更適合。」

參考資料

[1] Moderate carbohydrate intake may be best for health, retrieved 08/20/2018,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8-08-moderate-carbohydrate-intake-health.html

[2] Seidelmann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8).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18)30135-X/fulltext

本文來自葯明康德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台;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文章底部留言;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