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洋人見清朝皇帝要不要磕頭?這個問題直到清朝末年才解決

半部清朝外交史,始終糾纏著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洋人見了清朝皇帝,到底要不要磕頭?

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以給乾隆帝慶祝80大壽為由,千里迢迢地來到中國,打算與清朝最高統治者進行談判,商議取消清廷在對外貿易中設定的限制和禁令,以此來打開中國門戶、開拓中國市場。

雖然馬戛爾尼使團帶來了一批精心挑選的禮物,但他們差點連乾隆皇帝的面都見不了——因為,他們拒絕按照三跪九叩的禮儀,謁見乾隆皇帝。雙方就磕頭的禮儀問題,激烈爭論了很久。直到最後,乾隆皇帝“寬巨集大量”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允許馬戛爾尼使團不行三跪九叩的禮儀,單膝下跪即可。

這樣一來,馬戛爾尼使團才能夠見到他們此行祝壽的對象——乾隆皇帝。然而,他們儘管在禮儀問題上略勝一籌,可在外交談判的所有方面都失敗了。因為乾隆皇帝拒絕了他們提出的所有要求。

23年後的1816年,英國使臣阿美士德再次帶著使團來到中國,繼續馬戛爾尼未能完成的任務。

阿美士德比馬戛爾尼更加傲慢,根本就不願意在磕頭的問題上有所商量,他明確表示,自己在覲見英國國王時也不會磕頭。但是,阿美士德比碰到了比乾隆皇帝更不好說話的嘉慶皇帝。嘉慶皇帝知道洋人不肯給自己磕頭後,勃然大怒,取消陛見,下令將他們驅逐離京。

在這一段時期,清朝國力比較強盛,在磕頭的問題上佔據主動權。因此,每一個前往中國的洋人,都對覲見皇帝時的磕頭問題十分糾結。但是,1840年,英國用炮艦洞開中國的國門後,中國國力迅速衰敗。現在,輪到中國人對磕頭問題糾結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人一直想派使者前往京城,覲見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堅決不允許,想盡辦法要把洋人堵在外面。原因之一,便是見面時的禮儀問題。

很明顯,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道光皇帝再也無法像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那樣信心滿滿地要求洋人磕頭;洋人恐怕連“單膝下跪”的面子都不會給道光皇帝。如果在見面時,洋人公然與道光皇帝平起平坐,以後道光皇帝還有何臉面接見群臣?有何臉面見列祖列宗?

所以,道光皇帝乾脆躲著洋人,打死不肯見他們。

道光皇帝死後,鹹豐皇帝繼續這種策略,遠遠地躲著洋人。偏偏洋人是死腦筋,一心一意要來京城覲見皇帝,見不著皇帝誓不回頭。於是,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鹹豐皇帝見洋人快要進京城了,乾脆帶著一幫人離開京城,跑到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去“狩獵”了,讓英法聯軍撲了一個空。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按照清朝與英法俄美法等國簽訂的協定,必須允許各國公使進駐京城。這就是說,洋人不但進了京城,還常駐下來了。這下子,洋人見皇帝的磕頭問題,便迫在眉睫了。

當然,“辦法總比困難多”,中國人是頗有智慧的。當時,恭親王奕訢掌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外交事宜。他向各國公使提出,同治皇帝年幼,你們不必見他,有事來找我就行了。

恭親王奕訢不是皇帝,各國公使見他自然不需要磕頭。於是,磕頭問題暫時告一段落。

可是,隨著同治皇帝一天天長大,到了親政的年齡,恭親王奕訢再也無法用這個辦法來忽悠各國公使了。怎麽辦呢?這時候又有一個聰明人站出來了。

這個人叫吳可讀,時任河南道監察禦史。吳可讀上了一道奏折,叫《請勿責諸使跪拜疏》。吳可讀提出,不必強求洋人磕頭。為什麽呢?“孟子曰,君子與禽獸何難。”對於禽獸有什麽可責難的呢?意思是,不要跟禽獸一般見識。

吳可讀繼續闡述:“彼本不知仁義禮智信為何物;而我必欲其率五常之性。彼本不知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為何事;而我必欲其強行五倫之禮。是猶聚犬馬豕羊於一堂,而令其舞蹈揚塵也。然則得其一跪一拜,豈足為朝廷榮;即任其不跪不拜,亦豈足為朝廷辱。”是說,對於不知三綱五常的洋人,他們哪怕跪拜了,也不是朝廷的榮譽;就算不跪不拜,也不是朝廷的冤罪殺機。

吳可讀這番話引用了孟子的話,又滿足了朝廷高高在上的虛榮感,從而被朝廷接受了。1873年6月14日,朝廷降諭,允許洋人見同治皇帝,且在覲見時不需下跪磕頭,而是行五鞠躬之禮。

6月29日,英、法、荷、美、日、俄等國公使在紫光閣覲見了同治皇帝,除了日本公使行3鞠躬之禮外,其余公使均行了5鞠躬之禮。

這一年,與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剛好相距80年,

【參考資料:《清史稿》《中外歷史上禮儀衝突背後的體系之爭》《請勿責諸使跪拜疏》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