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義和團運動後,醇親王載灃的國際“道歉”之旅

撰文:劉大勝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883年正月初五這一天,寒冷料峭,只有梅花盛開在凜冽的北風中,一個小男孩呱呱墜地,降生在北京的醇親王府。他的名字叫載灃,後來成為執掌天下權力的攝政王。每一個人的出生都無法改變,有的生下來就饑寒交迫,難得一頓飽飯,有的生下來就是錦衣玉食,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1

載灃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有四個哥哥,三個已經夭折,唯一還活著的就是當時的光緒皇帝——載湉。載湉此時12歲,還是一個孩子,沒有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整個朝政由慈禧太后掌控。皇帝雖然還小,但是有朝一日會親政。他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未來必然成為眾所矚目的一代王爺。

醇親王府舊址

按照清朝皇族子弟的慣例,五歲就開始讀書,接受私塾啟蒙。奕譞非常重視子女教育,在醇親王府辦了家庭私塾,請來漢文教書先生專門教載灃一個人。奕譞對教書先生非常尊敬,要求王府的廚房每天都要準備上好的午餐,接送老師一律備轎。仆人們報告說教書先生從來沒有動過午餐,不如不準備。奕譞每一次還是很鄭重地要求仆人去準備,以體現尊師重道和禮賢下士。教書先生感謝王爺的厚意,傾囊相授自己的知識,對載灃的教育加倍用心。

清軍入關後,八旗子弟由國家提供爵祿,皇親國戚享有吃不完用不盡的榮華富貴,所以上學都是形式,為了認識幾個字而已,沒有多少人把它當真。教書先生與學生聯同作弊欺騙家長的事情時有發生。奕譞要求載灃跟教書先生好好讀書,不可因為是貴族子弟就驕奢放蕩。載灃一直很好學,跟隨老師學習漢文知識,沒有八旗弟子普遍存在的諸多惡習。除了漢文老師之外,奕譞還專門為載灃聘請了滿文老師。清兵入關以來,滿語一直是清朝的“國語”,八旗子弟的通行語言。到了晚清,會講滿語的旗人越來越少,王府之內也沒有多少人用滿語交流。載灃從小就學習滿語,會讀會說會寫,在同時代的八旗子弟中非常罕見。

老醇親王奕譞與年幼的載灃、載濤

除了正式上學之外,奕譞還教導載灃做人做事。載灃深受父親的影響,從小養成了謙卑、知足、好學的性格,但也帶著安於現狀的弱點,缺乏敢於闖蕩的魄力與勇氣。1891年,第一代醇親王奕譞去世,走完了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一生。奉慈禧太后的懿旨,七歲的載灃承襲世襲罔替的醇親王,當時他還是一個不經世事的孩子。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在海陸戰場均遭慘敗。隨後向日本賠償巨額的戰爭賠款,喪失台灣和澎湖等地,光緒皇帝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隨後,俄國進佔旅順大連,法國進佔廣州灣,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新界。列強意圖瓜分中國,清朝內部再次敲響了警鍾。

光緒皇帝

1898年,光緒皇帝任用康梁為首的維新派進行改革,施行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強烈反對。這年7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往國外,譚嗣同等人被殺。光緒皇帝開始漫長的幽禁生活,皇位也面臨著嚴重危機。慈禧選擇另外一個溥字輩的皇族子弟作為大阿哥,養在宮中,準備在合適的時間確立為光緒皇帝的接班人。

載灃已經十幾歲,雖然不完全懂得政治,但是政治的血腥卻深深地刺傷了他。隨著知識的積累和人生閱歷的增加,他看出了哥哥的無奈和慈禧的權力,看出了清朝官員可恨又可憐的重重積弊。他本來就沒有多少政治的野心,那僅有的少年意氣也早已在殘酷的政治面前粉碎。他逐漸有了讀書避禍的思想,每日在書房中度過,很少與王府之外的臣僚交往。

2

庚子年,義和團運動在中國北方興起,反對列強一意排外的浪潮席卷京津,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遇害。辛醜談判中,德國方面代表不僅提出極為苛刻的條件,還要求清朝派出親王級別的使臣親自前往柏林道歉。帝國的親王們對道歉的差事唯恐避之不及,紛紛找出各種理由逃避,慈禧太后的目光投向身為醇親王的載灃。

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同父異母兄弟,為數不多的鐵帽子王,更是當今慈禧太后的侄子,身份無比尊貴。在庚子國變中,載灃謹言慎行獨善其身,與義和團沒有絲毫瓜葛,由他充任赴德道歉專使,德國方面自然非常歡迎。何況醇親王一脈歷來乖巧順從,對慈禧太后的命令,哪怕再多委屈再多不情願,也會毫無怨言地遵從,讓載灃挑起這個帶有羞辱性質的差事是最好的選擇。

載灃赴德途中留影

1901年,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名義下詔,委任載灃為“頭等專使大臣”,由老成持重的張翼和熟悉洋務的蔭昌隨同,前往歐洲向德國皇帝呈遞謝罪國書。接到詔書的載灃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只能收拾行囊準備遠赴歐羅巴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大清朝第一次派遣親王的使臣出使外邦,卻是向對方低頭認錯,祈求歐羅巴君王原諒,以期修複兩國邦交,無疑是件相當諷刺的事。

在弟弟載洵、載濤的送別下,載灃硬著頭皮離開北京,自天津登上輪船招商局的安平輪,開始了遠赴外邦的漫長征程。從天津到上海,從香港到南洋,從蘇伊士到歐羅巴,載灃盡力地向外界展現良好的大清親王形象。

在十裡洋場的大上海,載灃揣摩慈禧太后的心思,飭令上海道“兩宮蒙塵於外,本邸出使良非得已,諸事不求美備”,要求“一切從簡,不必奢華”。他注重節儉,不鋪張奢華。當地官員給他準備皇族專用的黃轎子,他也婉言謝絕,出門隻坐四人抬的小轎子,並不刻意凸顯親王尊貴。

為了保持清廉形象,載灃婉言辭謝各國商務代表舉辦的宴會和贈送的禮品。這種低調做派不僅表現了一個皇室成員對政治的敏感,也借著大上海的平台,向世人展現了一個體諒時艱、務實、簡樸的良好親王形象,在官商士紳和報刊輿論圈裡贏得了美譽。

當外國使臣來訪時,他會閑談數語,然後派蔭昌等隨同人員商談具體事情。當地方官員來訪時他會予以接待,如果有事情反映,會記下來準備來日上奏。為了給赴德做準備,載灃在張翼、蔭昌、梁誠、麥信堅等人陪同下前往德國領事館進行了回訪。

載灃在上海的表現令各國使節和大小臣工滿意,也讓慈禧太后甚為欣慰。十裡洋場是中國的商業中心,歷來就是奢華糜爛的代名詞,人們習慣了官員的講究排場和貪汙受賄,載灃棄絕這些官場陋習,表現得那麽得體、謙遜和平易近人,可以說給皇家掙足了臉面。

3

從上海經福建抵香港,載灃對福建茶葉的凋零、英國人經營香港六十年的成果感慨良深。自香港南行至新加坡,載灃對德國軍隊的精心操練、法國人在越南的商業苛政、英國人在新加坡的碼頭營建、華商在南洋的生存狀況都多加注意。

載灃船經香港時與香港總督卜力爵士和家人及侍郎、將軍等中外官員合影

印度洋的海況、英國人對錫蘭島的經營、亞丁灣的狀況、蘇伊士運河和地中海的風景,也讓載灃眼界大開。載灃很快過了意大利,準備從瑞士進入德國。

但是外交形勢發生了變化,德國方面突然提出清朝使節面見德皇時,親王專使載灃行鞠躬禮,參隨人員行跪拜禮。跪拜禮原本是下級覲見上級的禮節,在等級森嚴的東方社會長期盛行。中西交涉中,西方使節拒不接受這種標誌著順從和臣服的禮節,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軍事勝利讓大清朝改為象徵平等的鞠躬禮。

德國方面提出如此要求,明顯帶有一絲羞辱色彩。載灃與中國駐德公使呂海寰、奕劻、李鴻章等頻頻電文往還,商討應對良策。

《辛醜條約》尚未最後簽訂,議和大臣李鴻章和奕劻還在與德國進行談判。德國方面極為強硬,視跪拜之禮為戰勝國的當然權利。慈禧太后為了盡快結束八國聯軍對中國的佔領,對是否接受跪拜禮沒有太強調,只是告知李鴻章、奕劻和呂海寰等盡量進行外交上的支持,如果實在爭取不下來,跪拜禮也可以接受,但須特別聲明此次為特例,今後中西交涉仍然遵照各國的通行禮。

載灃在這個問題上倒是比較堅決,稱寧願跳海而死也不想看到同行之人向德國皇帝跪拜,不願讓大清朝因禮節交涉受辱。一輪輪的談判在進行,時間悄悄地過去,形勢發生了轉變,中國方面藉此為由拒不在北京合約上簽字。德國方面在中外輿論的壓力下,最終答應免除參隨人員的跪拜之禮。

德皇威廉二世

載灃原來以身體不適為由在瑞士停留,接到德國方面的妥協消息後迅速啟程,到達柏林後次日就帶蔭昌前往新宮,覲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載灃遞交了國書,陳述去年變亂以及針對外國人的戰爭並非大清朝皇太后與皇帝本意,都是昏庸大臣挑動。臣民有錯,皇帝也難辭其咎,為此深表歉意。現在和議已經達成,中德兩國之間不再有不和諧因素,希望能夠重修舊好,發展和平的外交關係。

德皇威廉二世的答詞非常地強硬,說不能因為親王來道歉就可以冰釋前嫌。涉嫌挑動此次戰爭的清朝王公大臣,不能赦免,要嚴懲不貸。並且警告清朝皇帝以後辦理國政,嚴格約束臣民,謹守兩國已經簽訂的條約。

4

致歉場面過後,德國方面給予載灃極高的禮遇,意圖留下良好的外交印象,以便今後擴大在華利益。載灃多次會晤德皇、亨利親王和德國政府官員,並被贈予頭等紅鷹勳章。在德國外交人員的陪同下,載灃參觀了皇宮、政府機構、廠礦和各類公共設施,竭盡所能地了解著這個陌生而又先進的國度。

年輕時的載灃

大清朝和載灃本想借著出使德國的機會,通過親王外交遊遍歐美,緩和同歐美各國的關係,為今後的變革創造一個穩定而友好的外部環境。然而德國方面並不希望這次專使道歉之旅變成大清朝推行親善外交的良機,不願分美於各國,毫不客氣地表示不滿,迫使載灃以身體有恙為台階結束出訪計劃,匆忙歸國。

出使德國的過程中,載灃認真觀察著西方世界,努力了解和學習外部事物。在兩國就覲見禮節產生爭端時,載灃有禮有節地表明底線,配合大清駐德公使呂海寰、外務部的外交談判,盡可能地維護國家體面,使德國方面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讓步。覲見德國皇帝後,載灃認真進行了考察,盡可能地全面地了解德國社會,對皇室、軍事、工商、文教、風俗等方面有了深刻認識,這不僅僅使載灃對西方文明有了較為深入的接觸,也為載灃接受西方先進的政治軍事制度創造條件。

《辛醜條約》簽訂後,中外和平的目標達成,慈禧太后偕同光緒皇帝回到北京,為恢復和鞏固大清朝的統治啟動了一系列的政治安排。

載灃恭順而又頗得外界青睞,無疑讓慈禧太后產生了新想法。自身年事已高,光緒皇帝身體孱弱,恭忠親王奕訢一脈卷進了義和團運動,禮親王世鐸一系恭順忠誠卻沒有能耐,奕劻貪鄙,加之參與庚子議和名譽掃地,大清朝的未來必須有人擔負,從現有情形看醇賢親王一脈最值得考察。

5

慈禧太后覺得光緒皇帝空有一腔抱負,缺乏耐性和駕馭群臣的能力,甲午戰爭和戊戌政變表明他並非一個合適的統治者。眼下載灃尚且年輕,恭順寬厚,能力初露鋒芒。再次安排醇親王一脈繼承大統,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慈禧太后想通過插手載灃的婚事,將醇親王一系牢牢控制起來,塗上濃厚的後黨色彩,避免百年之後受當權者責難。

1902年1月5日,慈禧太后為載灃指婚榮祿之女瓜爾佳氏。1902年1月5日,慈禧太后為載灃指婚榮祿之女瓜爾佳氏。

成婚對大清皇室成員來講非常重要,因為成婚標誌著皇室成員有資格邁入政治舞台,有機會進入核心決策圈,而非只能承擔出使德國道歉這樣屈辱悲催的臨時差事,或者僅僅擔任內廷行走、閱兵大臣這等榮譽性差事。載灃使德歸來,年紀尚輕,還不能馬上將出使功勞變成政治資本。而一旦成了親,載灃便有了涉足政治決策圈的資格。

載灃嫡福晉瓜爾佳氏,溥儀生母

載灃作為奕譞的兒子,對父親的舊有班底有強大的號召力。奕譞在世時極力避嫌,不貪權不貪功,扶植很多頗具才乾的官員上位,在他們遭遇政治困境時也曾多次挺身而出,仗義執言。正所謂君子之澤必然綿長,奕譞執掌權柄時遺下的福澤自然會惠及一二代後人。

只要載灃踏實從政,像其父親一樣低調做人做事,慢慢積累政治經驗,逐漸提高處理政事的能力,政治前途自會遠大光明。另外,大清朝中對光緒皇帝抱有極大好感的清流、言官和士子,乃至同情光緒皇帝的各國在華勢力,也對載灃抱有幾許希冀。

光緒皇帝以改革圖強、親善士子、對西方事物開明著稱,即使因為用人失當喪失實際決策權,但仍為許多人推崇,希望他一朝重掌權柄撥雲見日,引領大清朝走上富強。載灃作為光緒皇帝的親弟弟,對光緒皇帝的改革抱有同情,對西方事物有著濃厚興趣,也會讓希冀聖王出世的人們心懷好感。1902年7月擔任管理舊營房事務,隨後奉旨出任隨扈大臣,得以隨侍兩宮左右,接著奉光緒皇帝諭旨管理健銳營事務。1906年8月,負責考察各國憲政的載澤、徐世昌、紹英、戴鴻慈、端方回國,朝中開始君主立憲的實施階段。慈禧太后為了皇權鞏固,發布諭令稱考察政治大臣所上條陳,由載灃、軍機大臣、政務大臣、大學士同北洋大臣共同閱看,請旨辦理。自此載灃開始參與國家大政,而且是牽涉到帝國未來的憲政大事。

載灃與溥儀畫像

11月14日,光緒皇帝駕崩,慈禧太后命溥儀入承大統,承繼同治帝為嗣,兼承光緒帝之祧,一肩挑起了同治、光緒兩朝的統緒。隨後下懿旨由攝政醇親王監國,秉持太后訓示施行軍國政事。光緒皇帝駕崩後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病危,於是降懿旨由攝政王裁定軍國政事,重大事情由隆裕太后頒布懿旨。幾個小時後,慈禧太后在儀鸞殿乘鶴西去。

6

只是載灃不幸,生逢亂世之秋,沒機會接受充分的教育和歷練,以致資質一般的他能力平庸。即使兒子身登大寶,他貴為皇父攝政王,執掌舉國權柄,卻因忠厚有余,厲行不足,每遇大事,臨機躊躇,不能殺伐決斷,放任潛在威脅逍遙在外。處理滿漢矛盾和國家憲政,又自亂陣腳,舉措失當,犯下諸多致命錯誤,終至無可挽回。

隆裕太后本是清末政治架構中的重要一極,卻因為有權柄無能力,有機心無大智,成為載灃主政時的大麻煩。她沒有政治決策權,卻擁有最終否決權。慈禧太后本想重新營造一個叔嫂共主江山的局面,卻沒有想到隆裕太后經十餘年歷練,完全不及格,掌控全局的真經連個皮毛也沒有學到。叔嫂共主的格局,反而生出許多事端,徒惹朝堂內外哂笑。

攝政王載灃

在晚清政治改革中,載灃力主保守穩健改革,無奈舉國上下早已失卻耐心,容不得分毫拖遝。面對國會請願,載灃原本堅持原來定下的路線圖,卻畏於上下鼓噪,無奈做出讓步。卻沒料想立憲派得隴望蜀,好好的局面弄得不可收拾。保路運動本來是上層政治決策紊亂的產物,倘若在鐵路國有和鐵路商辦之間,任擇一策貫徹始終,絕不會鬧出天大麻煩。

載灃危難臨頭,還舉棋不定,斤斤計較,畏首畏尾,怯於擔責,無怪乎為別有用心者利用。辛亥革命後,大潮洶湧,各派力量勾心鬥角,殊死相較,鬧得不亦樂乎。載灃沒有拚命頑抗,而是順應潮流,急流勇退,也屬知進退、識大體。

亂世風雲中,政治人物像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雖然只有短暫的輝煌,無數人還是貪戀醒掌天下權的快感。載灃下台後,無論外間風雲如何,只是退守小院,讀書閱報記日記。看著政治舞台上諸般人物的熱鬧,他只是在漩渦之外,不屑地說聲“胡鬧”。

載灃本屬中才之人,也算忠厚之人。在政治大漩渦中,他所思所念唯有保全自己性命乃至國家命脈而已。即使陰差陽錯,身居高位,終因缺乏能力、手腕和決斷,屢屢鑄成大錯,每每錯失機遇,貽誤天下蒼生。

醇親王金印

在變幻莫測的時代大潮中,載灃雖非弱勢群體,卻因造化弄人,注定成為歷史表述裡的失語者。在時代的激流中,這個曾經煊赫一時的大清皇父攝政王,沒有爭取到任何為自己申辯的機會。

人前一時風光,身後無盡淒涼。哪怕曾經威風八面,也難免被人貼上了愚蠢、笨蛋、懦夫的標簽。這是個人的悲劇,亦是近代歷史的一曲悲歌。(本文由作者授權刊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