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辨不明的寒證熱證,不如用藥,一試便知

小編導讀

陳修園曾言:「良醫之救人,不過能辨認此陰陽而已;庸醫之殺人,不過錯認此陰陽而已。」陰陽寒熱,看似是辨證之基礎,但卻是關鍵中的關鍵。並且,在臨床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病患往往並不呈現典型的寒熱虛實癥狀,相當有迷惑性。在這種情況下,名醫一般是如何做的呢?來看看吳佩衡的做法吧——

名醫吳佩衡曾治楊某,男,32歲。始因風寒,身熱頭痛,某醫連進苦寒涼下方葯十餘劑,且重加犀角、羚羊角、黃連等,愈進愈劇,危在旦夕,始延吳氏診治。患者目赤,唇腫而焦,赤足露身,煩躁不眠,神昏譫語,身熱似火,渴喜滾燙水飲。小便短赤,大便已數日不解,食物不進,脈浮虛欲散。似乎一派燥熱之象。

1

吳氏認為證系風寒誤服苦寒太過,真陽逼越於外而成陰極似陽之症。「外雖現一派熱象,是為假熱;而內則寒涼已極,是為真寒。如確系陽證,內熱熏蒸,應見大渴飲冷,豈有尚喜滾飲乎?況脈來虛浮欲散,是為陽氣將脫之兆。」治之急宜回陽收納,擬白通東加上肉桂為方:附片60g,乾薑26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兌入),蔥白4莖。方子開好,病家稱家中無人主持,未敢服藥,實則猶疑不定。

2

次日又延吳氏診視,「仍執前方不變」。並告以先用肉桂泡水試服,若能耐受,則照方煎服。病家如法試之,服後即吐出涎痰碗許,人事稍清,內心爽快,遂進上方。病情即減,身熱約退一二,出現惡寒肢冷之象。已無煩躁譫語之狀,且得熟睡片刻。乃以前方出入續服。服藥一劑,身熱退去四五,脈稍有神。尿赤而長,略進稀飯。再劑則熱退七八,大便已通。唯咳嗽痰多夾血,病家另請數醫診視,皆認為熱證,出方不離苦寒涼下之法。鑒於前醫之誤,末敢輕試。其時病人吃梨一個,「當晚忽發狂打人,身熱大作,有如前狀」。又急邀吳氏診視,見舌白而滑,「仍喜滾飲」,判為「陽神尚虛,陰寒未凈」。仍主以大劑回陽祛寒之法,照第二方劑量加倍,另加茯苓、半夏等。3天后身熱已退,咳嗽漸愈,飲食增加,諸症俱愈。(《吳佩衡醫案》)。

按:此案多處顯示「再兼服藥參機變」之原則。其一,一派熱象之中,服用苦寒涼下之葯而病「愈進愈劇」,推知絕非陽證。其二,從其試服肉桂泡水,能夠耐受,「吐出涎痰碗許,人事稍清,內心爽快」,進一步支持陰證判斷。其三,最可奇者,病人吃一梨後,竟然「忽發狂打人,身熱大作,有如前狀」,吃梨尚且如此,若進苦寒涼葯呢?最終堅定陰證結論。陳修園曾言:「良醫之救人,不過能辨認此陰陽而已;庸醫之殺人,不過錯認此陰陽而已。」此案作了詮釋。

END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拍案稱奇——奇方妙法治案賞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存悌、卓同年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