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范進中舉後為何喜極而瘋?與舉人的特權有關

范進中舉後為何喜極而瘋?如果你知道了舉人的特權,你也會瘋的!

初中教材中的《范進中舉》文章,恐怕大家都能依稀記得其中內容梗概,讓人最為感慨的是,在范進中舉前後,通過描述范進本人、鄰居、嶽父及鄉紳等的語言、神態、動作極其鮮明的對比,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名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讓人不免疑問,范進考上秀才,無人問津,甚至連他參加鄉試的錢都無人讚助,可一旦高中舉人後,竟然如此風光,讓人有鯉躍龍門、恍如隔世之感,舉人到底有什麽實權好處?讓眾多窮秀才趨之若鶩、奮鬥終生!

科舉制度起源於漢朝,採用察舉製,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隋朝開始實行真正意義的進士科舉,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進士科的創設,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科舉製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拿清明兩朝科舉制度為例,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大關口。闖過童生試,獲得秀才功名,范進考了20多場才考上秀才;闖過鄉試,獲得舉人功名;闖過會試,獲得貢士功名;闖過殿試,獲得進士功名。殿試又叫廷試,由皇上親自主持,主要考策問,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錄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稱為三鼎甲。

通過古代科舉考試絕非易事,“十年寒窗苦,今朝跳龍門”,這也僅僅是文人的美好願望,絕大多數人,窮其一生,也只能止步於窮秀才階層,如果一旦高中舉人,便鹹魚翻身,揚眉吐氣。那麽,考中舉人將會獲得哪些權利,讓人如此垂涎?

首先,“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古代選拔地方官員,主要采取京官外調或從舉人、貢生、進士中選拔,也就說考取舉人功名,等於拿到官場的入場券,如果活動的好,很快便可以成為官宦人家。拿現代來說,秀才相當於大學生,而舉人就是公務員,差距可想而知。

其次,古時地方縣衙官員很少,基本上“皇權不下縣”,地方官的權力非常大,相當於國中之國,而官員一人能力畢竟有限,一般要依靠地方鄉紳、舉人等協助管理地方政務,舉人在地方上的權力和影響都很大。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是舉人可以免除一切賦稅。乍一看,大家也許覺得這沒什麽,不就是免除一點農業賦稅嗎?其實不然,明朝末年,國家百分之九十的財富和土地聚在少數豪族官員手中,這又是為何?因為他們不用納稅,很多百姓自願將自身田產掛靠到這些舉人老爺名下,只需交部分管理費,就可以逃避國家稅負,而這舉人坐地起價,空手套白狼,能不富裕嗎?

如此看來,范進中舉,等於一步登天,喜極而瘋也是情有可原。試想一介書生小民,考上秀才已實屬不易,畢竟窮秀才也算是知識分子,可考上舉人便可不勞而獲,就能榮華富貴一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