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朝除了“蹴鞠”,還有哪些體育運動?

體育運動可以強身健體,有利於身心健康發展,宋朝人對此早有認識。蘇軾就主張勞逸結合、運動養生,他說“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習慣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

宋朝民間的體育運動,多與娛樂有關,多與節日世俗有關,不僅豐富了宋朝的社會生活,許多民俗體育流傳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健身和娛樂休閑方式,比如蕩秋千、放風箏、拔河、龍舟競渡與踢毽子等。

秋千最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發展到後來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宋朝時成為專供婦女、兒童玩耍的體育遊戲,以練習輕捷、矯健之態。

蕩秋千時,人們猶如在空中飛舞,姿態優美,所以秋千也被人們稱為半仙戲。

宋朝人主要在寒食前後進行秋千娛樂活動,路邊常常有秋千供人玩耍。宋朝還有一種水秋千運動,即在水上玩的一種秋千。這種遊戲的玩法是待秋千蕩到最高處時縱身跳入水中,與現代的跳水運動極為相似。水秋千增加了秋千的難度,不僅要求人們蕩的高,還有高空跳水過程中的驚險刺激。

放風箏是宋朝民間一項很常見的休閑體育活動。風箏在宋朝的稱呼有不少,比如紙鳶、風鳶、紙鷂或鷂子。宋朝時,在日常休閑生活中大人孩童都會以放風箏為樂,文人雅士看到風箏飛入雲霄也賦詩以言志。

圖1:放風箏

拔河是一項古老的運動,相傳始於距今2400年前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國水道縱橫,除陸軍外,還有一支強大的水軍舟師,並發明一種稱之為“鉤拒”的兵器,專門用於水上作戰。當敵人敗退時,軍士以鉤拒將敵船鉤住,使勁往後拉,使之逃脫不了。後來鉤拒從軍中流傳至民間,演變為拔河比賽。

宋朝時,拔河採用大麻繩,繩長一般四五十丈,拔河人員分為兩隊,中間立紅旗為界以進行鬥力,和現在的拔河規則差不多。

拔河活動一般在春季進行,也寄托了一些美好的希望:對春雨的祈求,對豐收的渴望,拔斷天河使之灌注人間。《輿地紀勝》中描述宋朝歸州地區拔河時說“以定勝負而祈農桑”,可知宋朝人拔河活動中也有這樣的吉祥寓意。

龍舟比賽又稱為競渡,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屈原投江而死時人們以舟楫救之,後演變成龍舟比賽的習俗。

競渡比賽在宋朝的端午節進行得很紅火:“荊楚之間,五月盛集,水嬉則競渡,街坊則相搏為樂。”競渡比賽的舟艇,又叫飛鳧、水車、水馬,以此形容它的速度很快。

為加強水兵訓練,增加水戰能力,北宋在金明池,南宋在錢塘江,朝廷會舉行水軍演習,後逐漸變為正式水軍訓練項目,其中自然考驗水軍的競渡水準。皇帝也會親臨現場觀看水軍演習,普通百姓也會在岸邊鼓掌呐喊助威。

踢毽子是中國民間體育活動之一,簡單易行,所以開展得很普及。在宋朝,踢毽子是小兒很喜愛的遊戲。宋朝踢毽子還吸收了蹴鞠的許多踢法,踢的花樣更加豐富,有邊跑邊踢之法,且不光用腳踢,還用膝、腹、頭耍弄毽子,名曰“聳膝”“突肚”“佛頂珠”等。

圖2:踢毽子

由於踢毽子的人很多,還產生了以賣毽子為生的小商業。南宋周密列舉了首都臨安城裡經營各種玩具的小商業,如風箏、粘竿、毽子、鵓鴿鈴、彈弓等,並指明:“每一事率數十人,各專藉以為衣食之地。”經營製作毽子的人數不少,以製作毽子為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踢毽子運動在宋朝的普及。

民俗體育運動在宋朝參與者眾多,說明當時體育不再只是帝王將相和軍隊的專屬,開始走入民間為普通百姓服務,成為全民的健身和娛樂休閑方式,這也是宋朝全民盛世的一個標誌。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