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業績分化 瘋狂“吸金”時代不再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穎馨在兆級消費金融藍海中,作為“正規軍”的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動向,一直備受行業關注。近日,多家持牌消金機構2018年的業績情況陸續浮出水面,記者注意到,大部分持牌消金機構在2018年仍然過得較為“滋潤”,營收均出現較好的增長。

但是,“天花板”的跡象卻愈發明顯,即便盈利能力較強的持牌消金機構的淨利潤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多名消費金融行業人士直言,受監管、運營策略等多重因素影響,持牌消金機構2018年業績表現呈“兩級分化”。而從整體上看,部分持牌消金公司“飛速狂飆”的時代已逐步遠去,而這背後實際上隱藏著不同機構發展的瓶頸。

有人歡喜有人憂

目前,從相關上市公司股東已公布的財報數據來看,10余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去年淨利總額接近40億元。其中,招聯消費金融公司(下稱招聯消金)和捷信消費金融公司(下稱捷信)兩家2018年淨利潤破10億元。對比2017年,淨利潤超過10億元的包括捷信、招聯消金和中銀消費金融公司(下稱中銀消金)三家公司。

捷信在此次財報披露季表現依然搶眼,成為當之無愧的“吸金王”。據捷信披露的金融債券2018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公司總資產990.75億元,同比增長12.73%,負債總 額 887.06億 元 , 同 比 增 長12.41%。2018年利潤總額為18.68億元,淨利潤13.96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36.56%。捷信的資產規模依然位列首位。

而另一家頭部的持牌消金機構則屬是招聯消金。招商銀行的2018年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末,旗下合營公司招聯消金總資產為747.48億元,較之2017年末的469.79億元增幅為59.1%;2018年度營業收入69.56億元,較之2017年的41.63億元增幅為67.1%;淨利潤為12.53億元,同比增長5.37%。不過,招聯消金的淨利增速較去年同比增長的266.97%大幅度放緩。

與招聯消金相似,馬上消費金融淨利潤增速也出現放緩跡象。據重慶百貨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末,馬上消金總資產為402.62億元,同比增長26.61%;營業收入82.39億元,同比增長76.51%,而與2017年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速為2854%相比,2018年營收增速明顯放緩;淨利潤為8.01億元,尚未進入“10億元俱樂部”。

一些規模更小的消費金融公司則由於過往業績基數低等原因,業績增速更為搶眼。

比如,中郵消費金融2018年淨利增速表現搶眼。根據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財報,中郵消費金融2018年資產總額為236.71億元,同比增長75%;淨資產為30.86億元,同比增長209%;實現淨利潤2.03億元,同比增長199%。

與此同時,部分公司逐步扭虧為盈。接近陝西長銀消費金融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2018年長銀消費金融已實現3700多萬元的盈利,對比2017年,當時長銀消費金融淨虧損1123.96萬元。

綜合來看,在消費金融市場紅利仍然在增加的背景下,大部分持牌消金公司還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不過,也有不少持牌消金公司淨利潤出現了大幅下滑,也有一些起步較晚的持牌消金機構還在盈虧線上“掙扎”。

記者注意到,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披露的一則信息顯示,中銀消金2018年度淨利潤是5.6億元。作為2017年的“吸金王”,中銀消金當年淨利潤達到13.75億元。照此來看,其2018年淨利潤大幅下滑達59.27%。

蘇寧消費金融2018年度營業收入7.42億元,與2017年3.84億元的營業收入相比增長95%;淨利潤4532萬元,但與去年同期2.17億元的淨利潤相比,下降79%;華融集團財報顯示華融消費金融2018年實現淨利潤1240萬,相比於2017年1.05億的淨利潤,同比下降 88.2%。不過,華融消金的收入總額、貸款總額、資產總額都保持增長。

亦有平台仍在虧損中“掙扎”,幸福消費金融公司(下稱幸福消金)則是其中之一。幸福消金2018年營業收入1.41億元,相比2017年營收2848.17萬元有大幅提升;淨虧損1327.54萬元,相比2017年淨虧損3630.43萬元有所收窄。據一名持牌消金機構高管透露,幸福消金業務“盤子”不大,但是在運營成本等方面偏高,難免出現虧損。

“天花板”漸顯

從整體來看,持牌消金機構2018年業務情況呈現兩極分化。多名消費金融行業從業人士告訴記者,主要是受監管收緊、自身發展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各家持牌消金公司的背景、策略、市場規模等都不相同,業績呈現兩極分化在情理之中。”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表示,有的公司可能存在股東在資源力度上大不如前,再加上現金貸相關規定頒布後,整個行業發展“收緊”,部分公司在業務開展上會更加謹慎,選擇趨穩的發展策略等。此外,很多持牌消金機構本身成立時間不長,尚處於摸索階段,業績表現上自然就顯得不盡如人意。

提及多家機構淨利增速放緩,一名持牌消金機構業務員告訴記者,隨著新增客戶獲客成本增加,加上銀行壓縮同業規模,消費金融的資金成本實際上在不斷增加。尤其在監管劃定借款利率紅線和限定合作機構資質後,持牌消金公司的利差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導致利潤減少。

而逾期率的上升或是導致淨利放緩的另一個原因。記者注意到,在已披露業績的持牌消金公司中,僅捷信披露了逾期數據。截至2018年底,捷信不良貸款率達3.98%,而在2017年末,其不良貸款率則為3.82%,同比略有增加。此外,行業內消費金融領域相當一部分用戶沒有納入央行征信系統,存在多頭借貸、借新還舊現象,一些用戶甚至出現逃廢債務,終致消費金融公司出現壞账。

值得一提的是,杠杆率限制亦對部分持牌消金公司業績產生不小的影響。根據《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消費金融公司不得吸收公眾存款,其資本充足率最低為10%~12%,這意味著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杠杆不能超過10倍。

“持牌消金機構杠杆率一般在10%左右,2017年大家基本沒怎麽受到限制,所以業務狂飆;而去年不少公司就遇到了杠杆率瓶頸,在那種情況下只能把業務進行壓縮。”一名持牌消金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要把杠杆率降下來,那就得看股東是否能達成一致進行增資,以及監管是否批準。此外,從監管批準到增資完成尚需一段時間,如果資金實際投放是在上半年,那就對全年利潤貢獻較大,下半年投放則反之。

事實上,多數持牌消金機構從去年開始就已通過增資等手段,降低杠杆率,確保達到監管要求。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18年有8家公司進行注冊資本金變更,2019年又新增長銀五八消費金融和幸福消費金融,此外,興業消費金融2018年至今已進行兩次增資,注冊資本達到19億元。

對於未來消費金融行業發展方向,易觀分析師王蓬博指出,主要還是取決於流量和場景。目前線上場景基本已瓜分完畢,沒有新增市場,剩下線下的說到底還是場景的爭奪,所以不排除各家場景發展會越來越重的情況。再者就是平台的開放性使得持牌機構後台化,類似支付寶等成為了整合平台,即所謂的“前台”,這對流量平台來講會更有利,未來變現也更加順暢。

而持牌消金機構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挑戰並不會少。“考慮到此前714高炮平台受到打擊,以及網貸平台陸續退出的情況,持牌消金機構會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但也會使得風險用戶向我們靠攏,這就對機構的風控能力帶來很大的挑戰。”上述持牌消金機構負責人直言,如果風控能力差,讓一些不好的用戶“進門”,那對自己業務就有很大衝擊,我們會變成“接盤俠”;但如果風控能力突出,能夠精準識別風險客戶,那對機構來說肯定就是一大利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