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買手店鼻祖重組上市,它值得買嗎?

在電商迅猛攻勢下,買手店接連出現虧損、關店、撤退,全行業正處在寒冬。

作者 | L圓圓

來源 | IPO那點事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繼6月中旬,阿里二次回歸香港,港股市場老早就炸開了鍋。加上港交所對上市方案的改革,大家來港上市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

這不,本周一,Joyce Boutique (載思集團:0647.HK,下稱Joyce)發布重組方案,長篇大論的公告就一個意思:要把原注冊地百慕達改成香港,未來以香港作為管理和運營的基地,並以介紹形式在主機板上市。

不明白其中緣由?

1

“新股”仍是“舊公司”

說起百慕達、開曼、英屬維京群島這些詞,很多人會馬上想到“離岸公司注冊” “避稅”。沒見過豬跑,總吃過豬肉吧。大家對企業出海早就司空見慣了。

一直以來,百慕達、開曼群島和英屬維爾京群島是世界上企業注冊數量最多的離岸公司注冊地。

對於這樣一個大家都想跑去的地方,為什麽Joyce突然想回來呢?這裡面會不會有潛藏的投資機會?

從前,這三大避稅地在大家的印象裡就是,信息保密做得好、政局穩定、各大名流和企業的避稅天堂。可是,近年來,社會對避稅天堂們都有意見了,紛紛加強稅收監管,要求資料透明化。

比如說,自2019年起,開曼、BVI、百慕達等地政府陸續實施經濟實質法案,要求在當地注冊成立從事特定活動的公司、合夥企業等實體應具備充足的商業實質,否則將面臨罰款甚至是注銷的風險。

如果仍然固守原有傳統開曼、BVI架構安排,那公司很有可能會產生更高的稅務成本。那麽,沒有經濟實質,或者很多信息沒公開、多數資產沒申報納稅的企業都會被要求“糾正”。

而香港的稅率相比中國、美國來說比較低,放在香港納稅就更劃算。Joyce原注冊地在百慕達,注冊地不能隨意更改。如果要遷回香港,只能重新設立新公司。

把新公司注冊在香港,自然就成為香港納稅人。Joyce再進行架構重組,使新公司成為集團的新控股公司。最後,撤銷Joyce在聯交所的上市地位,新公司取代Joyce在主機板上市。

所以,新公司本質上還是原來的Joyce。

Joyce值不值得申購呢?

2

那些年的Joyce Boutique

Joyce Boutique是一家買手店。

嗯?打手店?!

What???

買手(buyer)就是採購+貨控+零售,還有鋪貨陳列的人。買手店被稱作“Boutique”,法語裡表示“商店”,後來英語又譯成“精品店”,那買手店就容易理解了。

平時你逛街看到的高大上服飾品牌店鋪就是了,裡面匯集了不同牌子的衣服、包包、鞋子、飾品。Joyce Boutique就是這樣的。

Joyce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當時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高飛猛進,文化生活也隨之發展。TVB上電視明星今天剪的髮型,穿與眾不同的衣服,沒過多久就會被爭相模仿。

可當時懂時尚的人寥寥無幾,時尚名貴的衣服少之又少,大家苦於想買沒得買。

於是,亞洲第一買手Joyce Ma(馬郭志清)女士和丈夫馬景華看到這樣的商業機會,果斷創辦Joyce,這算是香港時尚界里程碑事件。還把Giorgio Armani、Prada、Issey Miyake、John Galliano 國際大牌就被引入香港。它也成為品牌運營商,獲得一些獨家經營權。

那個時候,厲害到可以說她挑選的就代表潮流,並且引領了整個時代。

在Joyce最巔峰的時期,連美國著名的高級時裝店bloomingdale's都非常推崇它。人家說,如果你來香港,沒有走進Joyce的話,那絕對是你的一大損失。

買手店的經營模式眾多,分有百貨式、代理合作式、寄賣式、專品,Joyce是百貨式和代理合作式結合的買手店。

靠買手奔赴世界各地,搜羅符合本地消費者審美和時尚的品牌服飾,獨家買斷,打造獨一無二的服飾,強調獨特性和尊貴。什麽限量單品啊,國際大牌設計師設計的衣服啊,都匯集到店裡,你就牛逼了。專做奢華,自然價格不菲。

1990年,Joyce還提出了 “特殊生活方式零售”的理念,把美容家居、休閑餐飲都放一起,做出了一系列的品牌,包括了JOYCE Beauty、JOYCE Living、JOYCE flower、JOYCE café,時裝以更多元的形式呈現出來。

同年,Joyce在香港上市。

Joyce的業績是扶搖直上,後來還開拓到中國內地,業績上漲更加霸氣。

在2011年、2012年達到了巔峰,實現淨利潤分別為1.33億港元、1.51億港元。截止2012年3月31日,一共開了48家店,其中,中國內地10家。

恰好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家對奢侈品需求旺盛,才成就了Joyce的輝煌,所謂時勢造英雄。可惜,這樣的輝煌並沒有持續太久,奢侈品買手店的悲劇就開始了。

3

走向衰落的Joyce和買手店的“關店潮”

2010年起,互聯網逐漸成熟。漸漸取代時尚雜誌,大家甚至不再需求去買手店感受時尚氣息。

與此同時,奢侈品在中國跑馬圈地。一些過度張揚的奢侈品牌對部分消費者漸漸的沒了吸引力,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目光轉移到個性鮮明的買手店上來,個性化消費成為趨勢。

於是,國內的買手店、集合店開始暴增。新開的年輕買手店更符合消費者追求個性化和潮牌的訴求,什麽跨界合作啊,結合科技打造的創新產品啊,都把老牌買手店給比了下去。

以上海為例,2014年上海約有買手店70多家,到2016年約80個新買手店入駐上海,買手店總數接近300家。

除了上海,北京、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杭州、成都、重慶、南京等城市也開設了20至50家買手店,大部分三線城市也都新增了1至10家不等的買手店。廣州品牌獨領風騷,成都輕奢不容錯過,各地特色買手店紛紛崛起。

還有互聯網和電商快速滲透,原來的奢侈品店自己跑到線上開旗艦店,質量更有保證了。跨境進口電商、奢侈品電商也誕生了,每個人手機裡都裝著網易考拉、小紅書、寺庫,從大眾商品到奢侈品,一應俱全。

手機挑選,一點下單,立馬送到家,還支持驗真假,誰還會去老牌買手店閑逛?!

而且,大家有錢後消費升級了,熱衷於國外旅遊,海外代購也來搶飯碗。

默守陳規的老牌買手店被打得遍體鱗傷。2016財年,Joyce首虧0.79億港元。營業收入12.18億港元,同比下降11.29%。

從剛剛公布的2019財報看,雖然因為公司關掉了4家表現欠佳的香港店鋪、1家在台灣Marni店,1家JOYCE Warehouse店,成本和行銷費用有所減少,但仍不改業績下滑勢頭。

目前,共經營34家店鋪,包括香港21家、中國6家,還有7家和Marni Group S.r.l.的合作股權投資 (集團持有49%)在香港經營的店鋪。

Joyce的股價跌到無人問津的地步,徘徊在0.2港元附近。

Joyce的情況是個例嗎?再來看看國內外同行。

早在2010年,歐洲、美國的買手店行業就開始逐漸衰退,關店和賣身的數都數不過來。

2015年,英國經典買手店Browns被電商平台Farfetch收購。2017年起,巴黎標誌性買手店Colette停業,意大利買手店10 Corso Como北京店於關閉,並離開中國內地。

就連被譽為全世界最好的、巴黎地標性的經典概念買手店Colette也出局了。曾經的它,可是各大品牌爭相合作、各路明星、潮人都爭相追捧、遊客粉絲們爭相打卡的時尚精品買手店。

在電商迅猛攻勢下,買手店接連出現虧損、關店、撤退,全行業正處在寒冬。

4

結 語

買手店已經不是創造利潤和品牌行銷的最佳途徑,看到的老牌買手店是只剩下保留傳統的老古董。買手店最後拚的是供應鏈、獨特性和性價比、商品豐富度,能否融合線上線下也會成為關鍵點。

雖然Joyce身上雖然具有豐富的時尚基因和一定品牌沉澱,但暫時看不到革新的大趨勢和明朗的業務前景。在全球買手店倒閉潮中,及時變革或許才能笑得持久。

目前公司總市值4億港元,估值長期為負值。有沒有投資價值,相信你已經心裡有數。

若此文的分析對你有幫助,

請隨手轉發~

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