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濕和寒都藏在身體何處?艾灸後這些寒濕去了哪裡

寒濕真的能生百病

其實世界上就「風、寒、暑、濕」四種病。什麼腦瓜疼、肚子疼、各種亂七八糟的 病,皆源於這4個字……它們之間相生相剋。

另外,身體所有的問題都跟寒有關。如果你特別去調查一些長壽老人,其實避寒就暖才是他們最大的優勢,才不是什麼長壽粥、紅燒肉之類的。寒主收斂,仔細想想,當下的飲食結構,冷氣機、冷飲,都在增加寒斂的這種力量。

有寒就有濕。濕可以和寒、熱、暑、風等任何一個結黨營私,狼狽為奸。寒和濕更是兄弟。

積寒、濕氣都有特定的部位,這個部位一定要知道,知道了才能很好的把它給牽出來。

1

濕氣藏在「大象腿」裡

好多人深有體會,年輕的時候,腿還是比較修長的,到了中年後,「大象腿」就出來了,以為是發福了,其實是寒濕都積聚在了腿上。腿是一個儲藏的器官。年輕時儲藏血液。歲數大了,腿沒有充足的血液儲藏,就只能儲藏寒濕這些廢物了。

濕為重濁有質之邪,在身體裡往往向下走,類水屬陰,人體下部亦屬陰,同類相求,故濕邪為病,多易傷及人體下部,如水腫、濕疹等病多以下肢較為多見。

肺虛、脾虛、腎虛都可導致水腫,但脾虛導致的水腫尤其體現在腿。因為脾運化水濕,小腿是脾經的主要陣地。如果你小腿肚發酸發脹、雙腿乏力、下肢水腫,那多是水濕聚集在這裡的表現。

2

寒氣藏在贅肉裡

積寒有特定的部位,首先是在後背,其次從臀部往下,一直到大腿、膝膕窩。我們說「背薄一寸,命長十年」,背僅有一層薄薄的肌肉禦寒,大椎穴更是寒氣的重要入口,後背侵入寒氣後會自動累積脂肪禦寒。看似是脂肪,其實儘是寒濕

臀部如果不結實,那它聚的也是寒氣,因為臀部處在人體軀乾部最低位置,又臨近盆腔,是很容易出現寒濕停聚的。

大腿很粗的也多是寒氣。上肢有了寒氣,寒凝血滯,把腿上的能量阻隔住了,大腿上的能量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循環。

長潰瘍、長痘痘,高血壓,但是兩腳冰涼,這就是身體寒氣重但發生阻隔的現象,積熱憋在裡面,沒有出路,只能往上走,因為往上比較順暢,所以熱都在臉上發了。

3

艾灸後水濕都去了哪裡?

體內寒濕重的人,用艾灸這個方法非常對口,灸後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臉色和皮膚,都開始一點點變得乾淨、通透,其實就是水濕的顏色下去了。還會出現排氣、打嗝變多,大小便增加,原來舌苔膩,舌邊有齒痕,也會慢慢消褪了。

這個水濕去哪兒了呢?一個就是通過排汗排出去了,艾灸後出汗排濁氣是一個好現象,尤其是夏天更要把握機會。

還有一個就是變廢為寶了。因為體內積液本不是廢物,因為身體機能出現問題,沒辦法完成參與身體循環才會變成濕邪。

艾灸祛水濕主要穴位:

水分穴、足三裡、豐隆穴、解溪穴、太白穴。

豐隆穴:

解溪穴:

如果記不住穴位,那就順著小腿內側脾經從上往下灸,濕氣重的人,剛開始灸可能會有刺痛感,堅持灸下去,你會發現,連腿都會變美。

另外要少吃鹽去水腫,經常吃多鹽的食物,容易令體內積存過多水分,形成水腫。都說運動是祛水濕最經濟簡單的,這話一點也不假。

4

艾灸祛寒,更調機體自愈力

後背每個腧穴都跟五臟相通,「腧」就是通道,直接通到臟腑,在後背這一灸,冰遇到火,「有理也說不清」,能把五臟因為受寒處於麻木狀態的機能給激活了,各個臟腑協作、運作起來,身體裡積的寒、熱,自己就順了。

所以說艾灸這種溫暖的力量能讓身體各個組織、細胞重新「破冰建交」。

艾灸驅散寒氣,溫通經脈,但其本質在於為身體補陽氣,養臟腑,提高人體自愈力、免疫力。

艾灸祛寒主要穴位:背部腧穴、督脈(百會、命門尤其要灸)

百會:

命門:

背部腧穴:

百會是足三陽經與督脈陽氣交匯之處,是諸陽之會。

可以用3個大艾灸器,1個放在頸椎處,1個放在胸椎心俞部位,1個放在腰椎。能同時覆蓋膀胱經和督脈,一個部位最少艾灸30分鐘。這三個部位也是背部最容易淤堵的地方。如果臀部也是常年涼涼的,可以選擇省事的坐灸,祛除臀部寒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