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軾王維“點讚”的消暑食品 到底都是什麽?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今日迎來大暑節氣,冷飲、冰淇淋、冰鎮西瓜……這些酷熱之中的解暑佳品當然少不了,其實,這些都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在古代早已有之。不僅如此,在古人留下的詩詞裡,這些夏日美食,還都有各自詩意唯美的名字。

夏天的解暑佳品可不少。資料圖片

屈原:凍飲冰酒可消暑

早在戰國時代,屈原的《楚辭•招魂》中就描寫過夏日喝冰鎮米酒的場景,“挫糟凍飲,酎清涼些。”

這句詩的意思是,酒糟中榨出清酒,再用冰鎮,飲後遍體生涼。其實,在更早的西周,就有專門的官員負責在冬季藏冰,到夏天時,天子會賜冰給諸侯、大臣,到春秋以後,各諸侯夏日飲宴,都以冰鎮美酒為上。

藏冰的官職叫做“凌人”,是天官之屬,《周禮•天官•凌人》中記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 鄭玄注:“掌冰政,主藏冰之政也。”

最早擔任 “凌人”的,是周王室後裔,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康叔的後代,此後以官為氏,即凌氏,也就是後來的凌姓。

王維:沒有茗糜怎禦暑

詩畫雙絕的王維,還是一個美食家,他的詩中,多有美食的記載,自然也少不了盛夏美食。如《贈吳官》中寫道,“長安客舍熱如煮,無個茗糜難禦暑……江鄉鯖鮓不寄來,秦人湯餅那堪許。”

一首詩中,寫了“茗糜”“鯖鮓”“湯餅”等消夏美食,鯖鮓顯然是跟魚有關,湯餅也好理解,可“茗糜”是什麽呢?

茗糜也叫茗粥、茶粥,其實就是煮好的茶。唐代烹飪書《膳夫經手錄》中記載,“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這裡的宋指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劉宋,與晉代相接。茶葉煎煮濃稠後,表層會凝結出一層薄皮,看起來像粥,所以叫茶粥。當然,也有觀點認為,茗糜沒那麽複雜,就是現在也在南方司空見慣的茶稀飯。

以茶解暑,不止茶粥,茶水也可以。唐代詩人盧仝的《七碗茶》中寫道,“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生清風”。

蘇軾:新面湯餅正逢時

王維詩中的“湯餅”固然好理解,可詩中的湯餅與現在所說的湯餅,其實還有所不同。

“頭伏餃子二伏面”,夏天吃麵是傳統風俗,王維詩中的“湯餅”,實際上是一種面食,但具體做法還有待考證。《齊民要術》倒是記載了一種古代湯餅的做法,先用冷肉湯調和細絹篩過的面,再揉勻搓平之後,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要“薄如韭葉”,沸水煮熟。

宋代蘇軾曾寫過一首夏季吃湯餅的詩,“初見煌煌秀兩岐,俄驚落磑雪霏霏。可煩都尉熱承汗,絕勝臨淄貧易衣。尚有清才對風月,未妨便腹貯書詩。知君貨殖誇長袖,滿糴千箱待一饑。”咦,這裡沒提湯餅呀?得看標題,這首詩的題目就是《奉酬仲閔食新面湯餅,仍聞糴麥甚盛,因以戲之》。

陸遊也曾寫過一個“東坡食湯餅”的故事:蘇軾與蘇轍被貶謫到南方時,曾經在梧州、藤州之間相遇,路邊有賣面條的人,兄弟二人一起買了面條吃,面條粗得難以吃下去。蘇轍放下筷子歎氣,而這時蘇軾已經吃完面條了。他慢悠悠地對蘇轍說:“你還想細細咀嚼品嚐麽?”說完大笑著站起來。

夏彥謙:一碗魚膾更清涼

王維感歎鯖鮓不來,唯有茶湯面條禦暑。這裡的鯖鮓,是醃魚,可以做魚膾,也可以做魚炙。

古人吃魚膾的歷史非常久遠,至少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出現,到唐代時大盛。魚膾就是生魚片,許多古詩詞中都有魚膾的描述。

如李白的詩中“雙鰓呀呷鰭鬣張,撥剌銀盤欲飛去。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描述的就是吃生魚片的場景。白居易《輕肥》詩中寫的“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王昌齡的《送程六》詩中寫的“青魚雪落鱠橙齏”,都是指生魚片。

晚唐詩人夏彥謙有一首《夏日訪友》,詩中寫到夏日吃生魚片的故事,“春盤擘紫蝦,冰鯉斫銀鱠。荷梗白玉香,荇菜青絲脆。”

賀鑄:芡實為何叫雞頭

宋代詞人賀鑄曾寫過一首《食芡實作》的長詩,詩中寫道:“暑雨過初伏,斜陽生晚涼。風翻芡盤卷,萬觜爭低昂……金刀剝老蚌,玉沙磨夜光。”讀詩看著活色生香、食指大動,可“芡實”是什麽?

芡實又叫雞頭、雞頭米等,因形似雞頭而得名,屬於睡蓮科植物芡實的種子,種子帶刺,要剖開才能食用。

芡實。圖片選自網絡

古人以芡實煮粥,深信可以清熱解暑。蘇軾的《南歌子.湖景》描述了夏日吃茭白、菱角、雞頭的故事,“古岸開青葑,新渠走碧流……隻將菱角與雞頭。更有月明千頃、一時留。”

此外,唐詩中還有一首專門寫“芡實”的詩,詩名就直白地喚作“雞頭”,“湖浪參差疊寒玉,水仙曉展缽盤綠。淡黃根老栗皺圓,染青刺短金罌熟。紫羅小囊光緊蹙,一掬真珠藏蝟腹。叢叢引觜傍蓮洲,滿川恐作天雞哭。”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吳興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