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寶寶吃米粉常見問題及解答匯總

為什麼寶寶第一口輔食最好是強化鐵米粉?

寶寶快速生長髮育的過程中需要較多的鐵,而嬰兒從母體中帶來的鐵在出生3~4個月後,就基本消耗盡了。

並且,乳類食品中鐵和維生素D的含量也比較低。因此,在出生4~6個月以後,寶寶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和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只有及時添加輔食,及時補充鐵和維生素D的不足,才能確保寶寶健康成長。所以強化鐵的米粉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給寶寶添加米粉的作用?

1、補充母乳或配方奶對日益長大寶寶營養的不足;

2、訓練寶寶的吞咽和咀嚼能力;

3、為斷奶做準備;

4、開啟寶寶智力;

米粉可以給嬰兒當主食吃嗎?

因為消化和免疫系統尚未充分發育,一歲以內的寶寶仍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要營養來源,米粉之類的輔助食物只是作為營養補充的一種手段。

米粉添加的營養素太多對寶寶有副作用嗎?

現在市場上很多牌子的嬰兒米粉,都會添加各種各樣寶寶容易缺失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各種營養素。對於市場上正規的嬰兒米粉品牌,媽媽完全可以按照它的說明書指導去餵養,不必擔心有什麼副作用。

但如果是不合格產品,則可能會添加防腐劑等不利於寶寶健康的成分,所以媽媽們購買時,一定要注重米粉品牌的口碑和市場信任度。

寶寶吃嬰兒米粉應該吃多長時間?

小寶寶在出生後前3個月裡唾液腺非常少,唾液腺中所含的澱粉酶和消化道裡的澱粉酶也是相當少的,如果這個時候就給寶寶喂嬰兒米粉,很不容易消化。

一般來說,在寶寶4個月時,可以開始為寶寶添加米粉,由少到多,逐量添加。米粉可以吃多長時間,並沒有具體規定,等寶寶的牙齒長出來,可以吃粥和麵條時,就可以不吃米粉了。

市場上營養米粉種類口味很多,如何選擇?

按常規,米粉的分類是按照寶寶的月份來分階段的。第一階段是4~6個月的嬰兒米粉,此階段的米粉中添加和強化的是蔬菜和水果(有的也會添加一些蛋黃),而不是葷的食物,這樣有利於小寶寶的消化。

第二階段是6個月以後,此時嬰兒米粉裡常常會添加一些魚、肝泥、牛肉、豬肉等,營養譜更為廣泛。媽媽選擇米粉時,可以按照寶寶的月份來選擇不同配方的米粉。

當然,除了注意月份,媽媽還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需要,挑選不同配方的米粉,如交替餵養胡蘿蔔配方和蛋黃配方的米粉等,以讓孩子吃得更均衡、更全面一些。

如何正確沖調嬰兒米粉?沖調水溫有要求嗎?

米粉和水的比例沒有確切的數據,完全是根據小寶寶的月份與適應能力的。寶寶剛開始接觸米粉時,可以沖調得稀一點,慢慢地可以沖調得稠一些。

沖調米粉的水溫太高,米粉中的營養容易流失;水溫太低,米粉不溶解,混雜在一起會結塊,小寶寶吃了會消化不良。注意:媽媽不必把沖調的米粉再燒煮,否則米粉面的水溶性營養物質容易被破壞。沖調米粉的合適水溫是70℃~80℃。

寶寶吃米粉用杓子還是用奶瓶喂好?

當然是要用杓子喂寶寶吃米粉。剛開始寶寶可能會不習慣吞咽,但是要有耐心,慢慢的堅持用杓子喂寶寶,次數多了自然就會吃了,用杓子喂也是寶寶進步的一個標誌。用杓子喂,可以鍛煉寶寶的吞咽咀嚼能力,幫助斷奶奠定基礎。

可以用果汁、蔬菜汁來調米粉嗎?

這個關鍵是看小寶寶是否能接受。其實,現在很多米粉本身就不是純米粉,已經添加了果汁、蔬菜汁,味道比較鮮美,營養也豐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媽媽用菜汁調米粉,應注意最好是不含鹽分和調料的,以免寶寶未發育完善的腎臟不堪重負。

可以加碎蔬菜葉在米粉裡喂寶寶嗎?

一般來說,由於消化系統和咀嚼功能尚未完善,6個月以下的寶寶吃蔬菜葉,必須用榨汁機攪碎。6個月以上的寶寶,喂米粉時可以添加切得比較碎的蔬菜葉。

嬰兒麥粉和嬰兒米粉有什麼不同?

寶寶吃嬰兒麥粉就像我們大人吃麵條,而寶寶吃嬰兒米粉就像大人吃大米,營養成分當然不一樣,不能說哪一樣更好。這兩種食物可以搭配著給寶寶吃,營養更均衡。

粉狀米粉和片狀米粉有什麼不同?

片狀米粉屬濕法工藝,是泡米、打漿、配料在先,最後才造片,所以它具有以下特點:


營養素混合分布均勻;

不易上火;

復水性好,由於片狀米粉密度小,空隙大,沖調時有利於吸水和軟化;

由於片狀米粉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更小,所以可以減少營養物質的流失,也便於保存,能減少儲存過程中的氧化現象。

粉狀米粉採用的是膨化乾燥法,先用高溫高壓將大米烘焙、膨化後粉碎成粉狀,再乾混加入營養素和風味物質。粉狀米粉具有以下特點:


粉狀米粉口感更精緻、更細滑;

高壓膨化會破壞米粒的結構,高溫也容易造成營養素的流失;

由於是經過烘焙膨化的,所以容易造成內熱、上火;

沖調時容易結團。

進口和國產嬰兒米粉誰更好?

很難說國內的就比國外的產品差。其實,國外的著名品牌雖然各有特點,但只是各自添加的微量營養素稍有差別,總體上還是大同小異。

國內的嬰兒米粉生產在經過對國外同類產品的學習和技術引進、革新後,已經達到科學配方水準,對於已經通過國家檢測標準的合格產品,媽媽們完全可以放心選用。

可以家庭自製米粉給寶寶吃嗎?

有的家庭會為寶寶自製嬰兒米粉,把大米放在鍋裡炒熟,然後磨成粉末,再加入蛋黃粉末給寶寶吃。其實,這非常麻煩。尤其是3個多月的寶寶,所吃的米粉必須均質很好,才能吸收消化。

如果自製米粉均質不好,就對寶寶不利。另外,市售米粉成品中添加了各種營養素,家庭自製米粉如果要添加營養素,無法達到科學配方水準。當然,如果沒條件購買好的嬰兒米粉,也可以自製。

寶寶不愛吃米粉,怎麼辦?

可以買點奶米粉,或是在米粉中加點奶粉,以奶粉的味道為主,讓他接受。同時,盡量鍛煉他早點吃爛粥、爛麵條等。注意粥和爛麵條要燒得特別均質。

將米飯用榨汁機粉碎當米粉可以嗎?

這與嬰兒米粉的營養成分當然不一樣了。家裡吃的大米經過洗淘,B族維生素丟失了,再經過燒煮,又丟失了一些營養素,如果再用榨汁機去榨,營養丟失就更厲害了。再說,經過這麼多工序,消毒也不一定能得到保證,這樣的食物餵養寶寶不好。

在米粉中可添加如牛奶伴侶嗎?

沒必要在米粉中添加牛奶伴侶或糖等成分。其實這並沒有增加營養價值,只是濃了口味,而這樣的口味很容易使小寶寶以後形成挑食的壞習慣。我們主張吃自然的東西,牛奶是什麼味道,就是什麼味道,米粉原來是什麼味道就是什麼味道。不要添加糖分等。

寶寶吃第一口米粉要注意的問題

1、坐餐椅

寶寶添加輔食的一個標誌就是可以獨坐。從寶寶添加第一口輔食開始,最好讓寶寶坐在餐椅裡進行,有利於以後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

2、米粉的選擇

有些媽媽選擇自製米粉,但自製米粉只有大米營養過於單一。而市售米粉除了穀物,還強化了各種維生素、礦物質,有的品牌還採用水解技術把穀物裡澱粉大分子水解為更易吸收的小分子,讓寶寶腸胃更容易消化和吸收。初添輔食的寶寶胃容量小,腸胃功能弱,所以需要營養密度更高、更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強化了各種營養素和採用了各種先進工藝的嬰兒米粉則是最好的選擇。

嬰兒米粉也分段數,初食米粉媽媽一定要選擇適合寶寶月齡強化鐵的1段米粉。因為高段數米粉添加的穀物種類和強化營養會更多,並不適合初添輔食的寶寶。

3、添加方法

第一次添加米粉,一般選擇上午,這個時段寶寶容易接受新的食物。可以先喂一些母乳,喝配方奶的寶寶可坐進餐椅先喝一些奶,給寶寶進餐的信號,讓寶寶先喝一半奶然後讓寶寶嘗試輔食,可讓寶寶不至於太餓不耐煩,也不至於太飽而拒食。寶寶品嚐完米粉後,再繼續喝奶。一天添加一次,一次1到2杓,寶寶無不良反應一切正常,那麼可逐漸增加量,最好能逐漸減掉相應奶量,直至這一餐完全用米粉替代奶。

4、不要用奶瓶喂米粉

寶寶添加輔食的一個作用就是學習新的進食方式。如因寶寶抗拒杓子而用奶瓶吸食米粉,就剝奪掉了寶寶學習的機會。如寶寶真的非常抗拒杓子餵食,媽媽可以將手洗乾淨,用指尖沾一些米粉讓寶寶啜食,如果寶寶接受了,那媽媽就要注意杓子餵食的方法,讓寶寶接受杓子餵食(如果寶依然拒絕,那就是不接受米粉的味道,這時可考慮用奶來調米粉)。

5、注意杓子餵食的技巧

餵食第一口,舀一小杓米粉,米粉最好在杓子的前端,送到寶寶小嘴巴前面,哄寶寶張開嘴,然後杓子前端的米粉輕輕地平伸送進寶寶嘴裡,讓寶寶感受和品嚐杓子裡的米粉,並吞咽下去。不要將杓子壓到寶寶舌頭或太往口腔裡伸,這樣會讓寶寶對硬硬的杓子感到不舒服,從而反感和抗拒。

6、選擇情緒愉悅時餵食

寶寶情緒低沉或哭鬧時不應該餵食,哭鬧餵食容易被食物嗆住,而且也會把進餐與不愉快聯繫起來,不利於餵養。選擇寶寶情緒愉悅時餵食,更容易接受新食物。

7、米粉和水的沖調比例

米粉的沖調和奶粉沖調有區別。奶粉是寶寶1歲前的主要食物,長期過濃過淡會影響寶寶健康,所以必須嚴格按照建議比例沖調。但米粉只是輔助和過渡食品,可從稀到稠添加,媽媽可從建議沖調比例開始,然後根據寶寶的喜好調出最能接受的稀稠度。

8、不要用果汁菜湯沖調米粉

拋開果汁和菜湯是否能很好溶解米粉這個問題,果汁菜湯並不適合寶寶。我們說過,最好提供營養密度高的食物給寶寶,果汁菜湯營養肯定不如果泥菜泥。所以,寶寶適應純米粉後,就可逐漸往米粉裡加入果泥菜泥甚至肉泥和各種混合泥,這才是最佳選擇。

媽媽經驗總結參考

媽媽經驗1:一定要分開沖調,因為米粉和奶粉的沖調溫度不一樣。如果米粉和奶粉寶寶都愛吃,那麼就不需要混在一起喂,分開喂,還省事。

媽媽經驗2:混合吃是可以的,米粉外包裝上都註明了。不過要多試幾次才能把握好沖調的比例,那樣就能沖調出寶寶最能接受的味道。

媽媽經驗3:我家寶寶剛開始不喜歡米粉的味道,就奶粉多些米粉少些,然後慢慢減奶粉的量加米粉的量,後來就可以吃純米粉了。再後來開始往米粉裡加各種菜泥肉泥,每天換著味道給寶寶吃。

媽媽經驗4:我家寶寶願意吃純米粉,不過朋友家寶寶是混合吃的。不管怎樣吃,一定要用杓子喂,不可以沖成奶粉那樣稀用瓶喂,那樣做媽媽雖然省事,但寶寶會容易吃得過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