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麼會走路彆扭?

你是不是經常看見有的人在走路時姿勢非常奇怪?想幫忙糾正又不知從何下手?你是否擔心自己也成為步態異常的一員?由於下肢受傷或手術後肢體經歷了損傷和一段時間的製動,我們往往會忘記如何走路。而看似大家都會的走路,也變得不那麼簡單,這其中到底隱藏了怎樣的「秘密」?今天讓我們來解密步態康復!

膝關節術後多久能脫拐行走?

膝關節手術的患者一般都需要製動並拄拐一段時間,帶著拐杖工作或生活都不方便,因此大家非常關心什麼時候可以脫拐?不同的手術脫拐時間也是不同的:前交叉韌帶重建或伴有半月板部分切除的患者一般在術後的4~6周脫拐。但是,脫拐並不是到了6周順其自然就能做到的,還需要受角度、肌力以及運動模式等方面的限制。脫拐前患者必需要獲得足夠的活動度,尤其是伸直。活動度沒問題的情況下要進行拄拐重心轉移練習,以及拄拐步態練習。確保用患側負重也不會產生疼痛、無力、跛行和恐懼感時,才可以脫拐行走。

怎樣判斷我的步態是否正確?

正常的步態是由支撐相和擺動相組成。支撐相指下肢接觸地面及承受重力的時間;擺動相指足離開地面向前邁步到再次落地之間的時間。當一條腿做支撐相運動時,另一條腿做擺動相,兩者相互交替構成我們行走的步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下肢及軀乾的肌肉協同作用,以保持平衡、減少對關節的震蕩、加速、減速和推動肢體運動。

正常步態周期

支撐相

正確的支撐相由三個階段構成,分別是支撐相早期;支撐相中期;支撐相末期。健側下肢做支撐相運動時,腳跟、腳掌和腳趾依次著地再依次抬起,從雙側支撐過度到單側支撐再過度到雙側支撐。在這一過程中,下肢一直保持著髖、膝、踝聯動,臀肌、大腿肌肉和小腿肌肉協同作用的狀態。

支撐相

支撐相的活動屬於閉鏈運動,閉鏈運動過程中的任何改變都會引起整個運動鏈的改變,因此支撐相的每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整體步態:

一、伸髖不足。如果患側臀肌力量不足,會導致伸髖不足,髖關節活動受限,骨盆穩定性變差。此時支撐相早期的時間會縮短,下肢雙側支撐減少。如果臀大肌無力,骨盆的前後向穩定會被破壞,在足跟著地時胸部會後仰的狀態,走路會出現後仰挺肚的姿態。如果臀中肌無力,骨盆的左右向平衡會打破,走路時就會表現出左右搖晃。

臀中肌無力

二、伸膝不足。如果膝關節粘連或股四頭肌肌力不足,就會導致伸膝不足,膝關節不穩。股四頭肌肌肉力量不足,單側負重時會出現關節痛,此時患側承重支撐時間會縮短,以盡量減少患肢負重,步幅變短,足趾著地行走。為了保持平衡,患者會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呈現出前沖或慌張步態。 如果是膝關節粘連伸不直,那麼膝關節腳掌向後蹬地發力時伸直的動作就難以做到,支撐相時間會縮短,走路的時候就會出現跛行。

右腿支撐相,左腿擺動相

三、踝背屈或蹠屈不足。如果踝關節活動受限或小腿肌力不足,會導致踝背屈或蹠屈不足。此時向前邁步和向後蹬地都會受到影響,支撐相會減少,走路的步幅變小,健側跨一步,患側跨半步,出現身體向健側晃的步態。

擺動相

正常的擺動相分為預擺動期、擺動初期、擺動中期和擺動末期四個階段。下肢做擺動相運動時,腳與地面始終無接觸,從雙側支撐過度到單側支撐。在這一過程中,除股四頭肌和脛骨前肌外,膕繩肌的作用尤為重要。

擺動相

擺動相屬於開鏈運動,在下肢做擺動相運動的過程中,涉及到屈髖、屈膝、伸髖、伸膝以及踝背屈的動作,相對於支撐相來說,髖膝關節的活動更複雜。各關節可以有獨立的姿勢改變,但往往會引起對側下肢姿態發生代償性改變,導致雙側步態異常。

一、屈髖或屈膝不足。髂腰肌和股四頭肌肌力弱會導致屈髖不足,膝關節粘連會導致屈膝不足。患側不能屈曲,會出現直腿走路,步幅減小,拖步的癥狀。

左腿擺動右腿支撐

二、伸髖或伸膝不足。臀肌肌力或膕繩肌肌力不足會出現伸髖不足。膕繩肌主要作用為伸髖屈膝,在整個步態周期中,主要活動在擺動相末期,足跟著地時達到活動高峰並持續到支撐相。在擺動相末期,作為屈膝肌,膕繩肌離心性收縮使小腿向前的擺動減速,來配合臀大肌收縮活動(在擺動相後期臀大肌收縮,使向前擺動的大腿減速),為足跟著地做準備,膕繩肌弱則足跟著地快,出現跛行。股四頭肌是強有力的膝關節伸肌,在擺動相中,股四頭肌力量不足或膝關節粘連,都會導致伸膝不足,影響步幅的大小,出現跛行。

左腿擺動右腿支撐

三、踝背屈不足。擺動相踝關節背屈不足,一般是脛前肌肌力弱引起的。走路時會出現腳畫圈前進,患側踮腳走路,身體向健側傾斜。

有的患者支撐相和擺動相的各個環節單做出來看都沒有問題,但是走路的時候步態還是很詭異,這說明運動模式出現了問題。當一個人步態展現出來的時候,它並不是支撐相和擺動相的單純組合,而是神經、肌肉、關節、韌帶和大腦的協同作用表現出的結果,動作正確只是基礎,運動模式的反覆組合訓練才是達到功能恢復的進階步驟。

從走到跑還需要那些準備?

步行與跑步的關鍵差別在於步行有雙足支撐的時間,此階段的長短與步行速度有關。速度越快,雙支撐相就越短。當由走變為跑時,雙支撐相變為零,膝關節和踝關節的受到的震動會增加,更容易受傷。因此,從走到跑除了姿勢要正確,下肢的協調性,肌肉力量、韌帶的抗張力等方面需要更強。因為膝關節術後,尤其是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的患者,新的韌帶有一個新老交替期,在術後3個月是韌帶最脆弱的時期,之後韌帶會逐漸強化,到術後6個月韌帶的強度才能應對跑步帶來的張力。半月板縫合的患者則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

步行訓練是患者最關心的訓練之一,患者常常因為疾病的影響或急切期待脫拐行走,而忽視了基礎訓練,產生錯誤動作,形成了各種異常步態。希望大家在訓練時一定要循序漸進,充分了解進階運動需要做哪些準備,以免影響康復效果。

其實,不僅是下肢術後的朋友們會出現步態的問題,由於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看起來健康的人走路姿勢也在悄無聲息的發生變化。此文,與大家共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