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極名家姚繼祖1984年講稿,揭秘武氏太極拳的核心……

姚繼祖(1917—1996)永年城內人,邯鄲地區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太極拳十三名家之一。自幼酷愛國術,早年曾在永年國術館隨郝月如學太極拳,郝師南下後,便拜太極名家李遜之為師,學習武式太極拳,為人謙和謹慎,文武並茂,拳技精湛,拳理妙通,平時授徒,接見來訪者總是平易近人,循循善誘,深入淺出誨人不倦,多次發表論文,提出改進太極拳的教法和做法。著有《太極拳拾遺》、《論內外三合》等,他授徒頗多,其徒遍布全國,更有國外太極拳愛好者拜姚老師為師,並被精湛的拳法和謙和的為人處事風格所折服。一生為推廣太極拳做出極大貢獻。然而由於太極拳拳派紛爭以及同派之間的妒忌,致使很多後生晚輩造謠誹謗,而他都以寬厚待之,不做過多回應,更是體現武德及個人修養。

各位長官,各位老師、各位拳友、各國應邀前來赴會的愛好太極拳的朋友們:

我今天來參加這個會,能和大家見面,得到向大家學習的機會,心裡非常高興!我是永年人,大會讓我談談永年武氏太極拳的源流、特點、練法等問題。我深感自己學淺、功微、說來亦是班門弄斧,有問題的地方,請名家們給以指示。

關於永年武氏太極拳的根源問題,據我的先師李遜之先生生前告訴我是這樣的:「永年武氏太極拳的創始人,是永年縣城裡東街武禹襄,他的名子叫武河清,禹襄是他的字,另外一個號、叫濂泉。一八一二年生,一八九二年卒。得太極拳真傳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清平。所傳架子是陳氏新架。因這個架子是陳清平從陳家溝移居趙堡鎮後,由趙堡鎮傳出來的,所以這個架子又名「趙堡架」。

關於武禹襄學習太極拳的經歷,永年城內西街李亦佘亦有記載,今略述於後:

李亦佘名經綸,字亦佘,一八三二年生,一八九二年卒。他於清代光緒辛已年(公元一八八部)寫《李氏廉讓堂太極拳論》時,在其中「五字訣」前面的序文裡說:「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裡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投人,僅得大概。索聞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過而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根據上述敘述與記載,可以證明武氏太極拳的理論是由陳氏所傳訣要,王宗嶽太極拳論(武禹襄於舞陽縣鹽店得王宗嶽太極拳論攜歸)與武禹襄、李亦佘的學習心得溶合而成。武氏太極拳架子,是由陳氏「趙堡架」演變而來。

武氏太極拳的傳流

武禹襄和李亦佘都是清代文人,在重文輕武的封建社會裡,他們願以儒生自居,不願為國術教師,因之武李兩家授徒很少。後傳至郝維真(或為貞)時。才開始正式教授武氏太極拳。以後由於社會的影響,當時政府的提倡,逐漸活躍起來,形成一派。並將武氏傳流系統列表於後。

武氏太極拳架子的沿革

武氏所傳太極拳架子,經李亦佘老先生傳給郝維真等的架子,可謂武氏老架。

郝維真在明末清初時,任直隸省廣平府中學堂(即後來的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學校)和永年縣立小學堂(即後來的永年縣立高等小學校)國術教授時、為了便利集體教學,適合一至四呼發口令,將架式中的懶扎衣,摟膝拗步……等式後面添了開合,即成郝派的「開合太極拳架子」。至郝月如南下教拳時與郝少如寫「武氏太極拳譜」時,都又有增益(如;雙峰貫耳、左上步、右上步…………等)可謂武氏中的新架。

郝維真傳孫祿堂,孫祿堂又在郝氏開合架子的基礎上,改進了步法與式法,就成為現在流行的孫氏活步太極拳架。

武氏太極拳的特點

武氏太極拳與各式太極拳,同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在理論與練法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現就練法的程式與著重點上的不同,簡單地談一些,就作武氏太極拳的特點吧。

1、武氏太極拳是由中架子開始教學的:

武氏太極拳架子是由陳氏太極拳新架演變而來的中架子。它的勢法比大架子小,比小架子大,是由大架子到小架子間的過渡架子。

根據太極拳論老前輩們說:練習的程式是「先求開展、後求緊湊」。按陳氏太極拳論中所說的程式是:由大圈練到小圈,由小圈練到沒圈。所謂大架子,即先求開展的架子,亦即走大圈的架子,要求大則無外;所謂小架子,即後求緊湊的架子,亦即走小圈的架子,要求小則無內。若讓學習的人由大架子一變而走小架子是有困難的,故在練習大架子以後,再練中架子,再由中架子過渡到小架子,這樣的程式使學習的人容易接受。

武氏太極拳,因武禹襄和李亦佘都是舊社會的文人,不願脫去長衣(長衫、棉抱)去教練拳術,就不教大架子而往中架子開始教學,最後亦以過渡到小架子為終點。

2、武氏太極拳的開、合、隱、現:

武氏太極拳和各式太極拳一樣,亦是由松人柔,運柔成剛,達到剛柔相濟的。但它是在松靜之中,暗含著開、合、隱、現的。在走架時開則懼開。周身骨節和肌肉群部微有開展的意思,開為發,發力的神意,微現於體外。合則俱合,周身的骨節和肌肉群部微有收縮的意思,合為收,把運力的神意收隱於體內。王宗嶽太極拳論中雲:「忽隱忽現」,說的是應用。武氏用在練功上則是用內氣的潛轉和內勁的轉換支配外形,要求做到「外示安逸,內固精神、」的由開到合,由合到開,互相轉換的漸隱、漸現。

3、武氏太極拳是保健結合醫療的:

在走架時,武氏太極拳除「開、合、隱、現」使周身骨節和肌肉群,進行開展、收縮、運動外,它還每式結合「開呼」、「合吸」使橫隔膜升降,起到上承、下壓的作用,促使胸、腹臟腑亦隨著蠕動起來,這樣就形成了周身骨節,肌肉群、五臟、六腑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在技擊上則是呼吸結合虛實開合變換,在神意的長官下腰與身軀及手肘肩膀膝腳等各部方向位置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種內外協調而統一的運動,是太極拳能夠祛病延年、強身保健的根本原因。

武氏太極拳並在呼氣時結合了古代的「踵吸法」、用呵、嘻、呼、泗、吹、噓六個字,來分別醫治心、肝、脾、肺、腎、膽等各部份疾病。沒病的人,則用「呵」字,以健心臟、按中醫學說,心為君,心臟安健,對其他各臟腑是能起到好的影響作用的。念上述各字時,要求做出念某字的口型,輕微呼氣即可。發音要小到似有似無,不讓別人聽見為宜。

4、武氏太極拳的推手

關於推手,武氏有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定步推手,武氏有「老三著」推手:武禹襄大哥武秋流拳論中說:「初學打手,先學摟按肘:此用摟、彼用肘、此用按、彼用摟、此用肘、彼用按,二人一樣手不離手,互相粘連,來往循環,周而復始,謂之老三著」。這種推手,現在習者多不練習。活步推手有「三步推手與三步半推手」。三步半推手和三步推手基本一樣,唯步法上少有不同,退者、退夠三步,把前腳再向後提收半步;進者、進夠三步、將後腳再向前跟進半步,這樣就成了三步半準手步法了。

武氏太極拳的傳統習方法

武氏太極拳的基礎功,就是走架,走架的最終目的,是練到「周身一家,腳手隨」。

李遜之先生說「十三勢行功歌中雲」,「命意源頭在腰隙」,已說明腰為太極拳運動的樞紐矣。腰與脊骨連結一起,上接肩臂,下連胯腿。脊骨必須要正,才能起到怦準的作用,帶動四肢,一動俱動,一靜俱靜,上下相隨,八面支撐;否則,畢生學習,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走架時除嚴守提頂、吊陷、松肩、沉肘、涵胸、拔背、裹襠、護肫、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虛實清楚等十三要點外,還要注意:出手發力、手要高不過眼、遠不過足;步的最大限度,要求腿自然伸出、自然著地;步的進退,要進低退高;兩腳站立,要成不丁不八形式;眼要活、神要足、做到眼到手到、手到神注。

勁起於腳、上運至手、周身要完整一氣,虛實變換聽命於腰。腰忌填、填腰則滯。腰滯則勁滯,進退亦因之不能靈活順隨。

關於推手的練法,武氏教學推手,開始亦練習沾連粘隨,繼則注意接勁製人,不提倡用著製人,(據說用著製人如做不好,即成由己)郝維真雖留有「一時短打」,據說那是為了提高學習人的興趣,所以命名為「一時短打」。遜之先生說:「練習推手時,要注意接勁,能接勁才能知人,能知人,才能漸達懂勁。要在捨己從人中求懂勁,不要用由已不從人的方法搶上風,致使自己練拳終生仍不免在「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的路線上徘徊,達不到「四兩撥千斤」的妙境。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枉費功夫遺嘆惜」。

附:說明武禹襄、李亦佘著作中幾個問題。

1、武李著作中「勁」與「力」兩個字是同意詞,沒有「靈勁」「笨勁」或「功力」與「抽力」的區別。例如:

「彼有力,我亦有力」不能解為他有拙力,我亦有拙力,或他用拙力,我亦用拙力;

「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人彼勁中的「我勁」「彼勁」,「我勁」可以說是我的功力,或我的靈活的勁,「彼勁」則不能這樣解,因「彼」字代表的是廣泛的人,不一定是練拳的人。武禹襄的大哥武秋流在他著的「積原論」中說:「身隨勁轉(己之勁)轉;引勁(人之勁)落空;「然非懂勁(此勁字兼令人己)不能」。

以上諸例,都說明武李太極拳著作中,所用的「勁」和「力」二字,在字義上是沒有區別的。

2、「神如搏兔之鵠」,中的博字。多誤寫為「搏」、搏是搏鬥的意思,必須兔與鵠兩方互相爭鬥,才能用搏字,在兔逃鵠追的惰況下,用搏字來比喻,表現得形象是真切的。

3、若物將掀起」,多誤為「若將物掀起」,太極拳是以小力勝大力的,將物掀起則用力一定超過物體的壓力,則不省力:物將掀起則用力尚未達到物體的壓力,自然是要有些力的。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影片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