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有圍牆的未來醫院

面對“時間、自由、健康、金錢”的單選題時,有人曾做過統計:90%的人首選“健康”。再追問一句:“你最不願意去的地方是哪?”,答案頻次出現最高的當屬“醫院”。

內心的抗拒,不只是生病時的苦痛,更是到了醫院後的滿目瘡痍。最常見的便是“排隊三小時,看病八分鐘”,期間還夾雜小孩的哭泣、老人的哀歎……

無論是視覺、聽覺,還是嗅覺上,醫院都不是常人願意待的地方。

與時俱進,當互聯網滲入醫療產業後,在線醫療、互聯網醫院等時髦的概念,被寄予厚望,人們希望它能解決傳統醫療行業根深蒂固的痛點。

“老病”還需“新藥”醫

每年兩會上,總被兩會代表們不約而同提出來看病“三長一短”的問題(掛號、候診、取藥時間長,就診時間短)。看病難這個老問題的原因在於,無論遇到大病還是小病,患者都想到醫院找醫生問診,這導致稍微大一些的醫院都處於人滿為患的狀態。

官方發布的全國數據也佐證了大家的直觀印象。2017年的《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顯示,我國居民的醫療衛生方面的支出有60%集中在醫院,而院前的基礎醫療支出和院後的健康管理費用佔比非常低,整體呈“紡錘型”結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醫療衛生費用結構與此相反,呈“啞鈴型”結構,也就是說大部分支出屬於診前和診後的健康管理中。

其實我國的慢病患者數量已經鋼彈3億人次,他們經過醫院的專科醫生確診之後,大部分複診、檢查、健康管理都無需再回到實體醫院,如果能有一個有效機制既能為這部分人群提供醫療服務,又能把實體醫院的醫療資源解放出來,我國居民的醫療衛生支出結構,有望從“紡錘型”過渡到更健康的“啞鈴型”。

如今這個老問題已經引起國家相關部委的高度重視,面對“老病”,政府開出“新藥”:

2018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三份互聯網醫療檔案,業內俗稱“互聯網醫療新規”,對互聯網診療、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服務制定了首批實施細則,明確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的底線與方向。

綜合來看,是黨和政府對我國互聯網醫療事業給予政策支持與鼓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中明確,互聯網醫院必須依托實體醫療機構,必須通過申報、審核並通過檢查取得執照,可以跨省多點執業,並允許在線開具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處方。更可喜之處,該“新規”刪除了過去“互聯網醫院僅限公立三甲醫院開設”的條例。

這意味著,更多醫療機構能參與到互聯網醫院的行列中,社區衛生站、縣(區)醫療機構、市級中心醫院、省級乃至國際醫療機構擁抱“互聯網醫院”的步伐將持續加快。顯而易見,傳統醫院與互聯網醫療平台“共建”互聯網醫院的模式會是主流。

有了互聯網醫院體制,患者的院外健康及後續治療情況會得到醫生的持續關注,互聯網醫院可以協助醫生指導患者用藥,實時跟蹤患者病情變化,患者後期治療和康復的成本也會隨之降低。

離開醫院,你還是我的“病人”

2017年,互聯網醫院概念開始盛行,(虎嗅當時曾撰文指出其中的“虛胖”),其中三個原因:1)互聯網醫院數量暴增,雜交為主,各懷意圖,冠名大於實質;2)互聯網醫院,效率優先的前提是醫療資源的重新分配,目前還停留表面;3)互聯網醫院真正成功標準——迎合醫改“騰籠換鳥”破除“以藥養醫”的舊體制。

果不其然,經過數年的發展,互聯網醫院仍然沒有解決實際問題,部分市場參與主體對‘互聯網醫院’模式還存在許多誤區,各方仍在探索最優的可行性方案。許多現有的互聯網醫院僅僅局限於資訊化更新,比如做到電子掛號和電子支付,或者僅僅是為醫生建立一套排班工具,並沒有重新盤活和改良現有醫療體制,提出實質性的解決方案。其中,新崛起的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為核心的互聯網醫療健康平台,備受行業關注,有望解決更深層的痛點。

近日,在平安好醫生主辦的活動上,平安好醫生董事長兼CEO王濤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純線下的醫療服務時代已經成為過往,未來的醫療服務將是融合線下和線上醫療資源的新生態。同時,王濤在演講中還重新定義了“互聯網醫院”,即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為醫院、診所等實體醫療機構賦能。

而平安好醫生將與實體醫院攜手共建一套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集疾病治療和健康管理於一體的互聯網醫院服務模式,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互聯網醫院2.0模板。

1.0版的互聯網醫院雖然實現了資訊化、在線化,但還是以陌生的醫患關係為主,由院內服務為主導,且僅限疾病治療。在2.0版的互聯網醫院中,未來的醫患關係則變成“陌生+熟人”的關係,首診由醫院主導,複診可以用在線問診進行輔助,最大程度把患者留在線上,緩解線下醫療資源被重複佔用,並在診前、診中及診後實現“疾病治療+健康管理”的一體化服務。

因此,從王濤對互聯網醫院的描述以及現有的互聯網實踐案例中,我們能理解到:互聯網醫院要把院外的病人“管起來”,為醫院和醫生以及患者提供一個多功能平台,覆蓋診前、診中和診後整個流程。

“管得好”不僅可以讓患者受益,還可以提升健康人群和亞健康人群的健康指數。比如亞健康人群可以通過這個機制改善身體素質,健康人群能夠鞏固健康狀態,真正實現“上醫治未病”。

邁入“新常態”?

平安好醫生與傳統醫療機構共建的“互聯網醫院2.0”如何落地並被複製擴張?

打鐵還需自身硬,平安好醫生能夠把藍圖變成現實的底氣來自“四大核心能力”:

一是專業的團隊,平安好醫生自建了1000多人的醫學團隊,提供7*24小時的在線服務;二是AI能力,自主研發的AI智能醫生、AI現代華佗產品,已經分別在全國百家三甲醫院中得到實踐運用;三是卓越運營能力,平安好醫生累計在線問診數量超3億,坐擁2.28億用戶;四是龐大的數據能力,已分別建立大數據平台、醫療超算平台以及數據安全平台。

另一方面,平安好醫生在去年11月首推的“無人診所”項目,經過兩個月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未來,“無人診所”還將在學校、景區、商場、高速公路服務站等公共服務場所普及,並將結合平安好醫生線下合作的3100多家醫院、6萬多家基層診所,行成“城市一公里醫療服務圈”,快速滿足城市居民即時醫療健康需求。

據王濤透露,互聯網醫院只是平安好醫生未來打造“醫院雲”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診所雲”、“藥店雲”和“村醫雲”,這些都是構成平安好醫生醫療健康雲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屆時技術成熟,也會將服務輸出海外,首站是東南亞地區,與當前的戰略合作夥伴Grab深化合作。

還有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當平安好醫生和傳統醫院共建新型互聯網醫院時,如何打消彼此的顧慮?前提還是要建立在雙方彼此信任、資訊共享、數據安全基礎之上,背靠平安集團的平安好醫生,在這方面的起點會遠高於其他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

在未來,醫院的概念不再僅僅指那個有圍牆的實體機構,穿著白大褂的醫生也將走出醫院這堵圍牆,借“互聯網+AI”技術之手,追蹤患者為其服務,甚至雲端也有醫生實時關注著你的各項指標,成為你身邊最熟悉你身體狀況的人。患者足不出戶,就能在互聯網醫院這個沒有圍牆的醫院中,享受到最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屆時,醫院人滿為患、怨聲載道的場景將一去不複返。

特別策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