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豆瓣9.3,紀念僅存在8年卻讓人記住80余年的西南聯大

11月真的出了好多紀錄片,紀錄片愛好豆幸福到昏厥!

之前有給大家推過《風味人間》(豆瓣9.3分)、《王朝》(豆瓣9.7分),今天要給大家安利的是,央視新出的紀錄片——《西南聯大》

雖然只有五集,篇章短小,但是卻盡量將那個恆星戰役閃耀的年代如實呈現。

《西南聯大》一共有5集,每集大概52分鐘,分別為《八音合奏》、《剛毅堅卓》、《大學之大》《火的洗禮》《嘉蔭長留》。

---戰火中的輝煌---

可以說,西南聯大這所只存在了不到8年的“偏遠大學”,是中國教育史上最厲害的一所大學。

畢竟是清華、北大、南開,這三所當時中國最優秀的大學合並成的學校。

光看學生品質,簡直令人驚歎。

3000多位學生裡面,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171位兩院院士還有100多位大師。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都是從西南聯大出來。

還有很多當年在西南聯大讀書的學生已經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話是梅貽琦在1931年12月2日清華大學校長就職演講中提到的。

用來形容西南聯大,也完全合適。

在西南聯大建校初期,全校有教師269人,其中一大部分都是來自清華的老師。梅貽琦在建設清華的時候非常注重師資的建設,網羅了一群相當優秀的教師來清華任教,這也為西南聯大閃耀的師資力量打下了基礎。

這些老師都是在各自領域響當當的人物。

胡適、馮友蘭、金嶽霖、聞一多、錢穆、吳宓、朱自清、陳寅恪、華羅庚……

哪一個名字單挑出來放在今天,都可以成為一所好大學的招牌,但是這群大師,卻雲集在雲南昆明這樣一所破敗簡陋的學校裡面。

八年的時間,無論戰爭形勢如何,無論是否下一秒就會被轟炸,西南聯大從來不停下教學。

全中國都在水深火熱之中。

退到雲南也並不安全。

蔣夢麟在自傳《西潮》中描述當時的情形,炸彈就像冰雹一樣,在周圍爆炸。

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的未來在崛起。

---何為大師?---

在第一集《八音合奏》裡面,主要講述的是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等人在聯合辦學上的佳話。

文人相輕自古有,但這三人卻始終開放、包容彼此。

張伯苓對蔣夢麟說:”我的表你戴著。”

而蔣夢麟呢?將這份最大的權責讓給了梅貽琦。

梅貽琦是這三個人裡面年齡最小的,但蔣夢婕、張伯苓都沒有因為梅貽琦年少,就輕視他。

可以說,正因為張伯苓、蔣夢麟的讓步,才能夠成就西南聯大的聯合成功。

除了這三人的一代佳話成就西南聯大的輝煌,在西南聯大的歷史上,那些大師也是讓西南聯大至今總被人懷念的原因之一。

在西南聯大有著寧肯自己雙目逐漸失明也不留在淪陷區教書的陳寅恪。

為了躲避敵人轟炸,基本上那些學生、老師都住得比較分散。右眼已經完全失明,左眼視力惡化,陳寅恪還每天準點到校上課,有時轟炸,就搬著小板凳坐在住所前的大土坑裡躲避。

這個描述真的讓豆子想起來《無問西東》裡面學生老師在樹林裡面邊教書學習邊躲避轟炸的片段!

在這裡,還有著抗戰爆發後不畏強暴保護北大師生安全離開的鄭天挺。

還有一節課能讓學生穿越一整座城去聽的聞一多。

最終走向慷慨殉道的聞一多。

為什麽文人流亡者這麽多?

明明都是身負才識,何必一定要舉家西遷來到雲南?

為了有骨氣,為了自己對國家的一片赤誠。

在昆明那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中,卻仍有很多人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華羅庚在昆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堆壘素數論》。

費孝通嘗試構建社會學版的卡文迪許實驗室,還寫出了《祿村農田》。

王力出版了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之作《中國現代語法》。

羅庸寫出了《鴨池十講》。

吳宓以課堂講義為基礎,用英文寫作《世界文學史大綱》。

湯用彤的《中國佛教史》、《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趙九章的《大氣之渦旋運動》。

馮景蘭的《川康滇銅礦紀要》。

周培源的《湍流論》。

這些都完成於戰時昆明。

簡單一句話就能告訴觀眾們這些人在那個時候的成就,但這些成就哪一個不是承載著戰火、流亡、鮮血的重量。

“戰時昆明”四字有多沉重,他們學術完成就有多艱難。

何為大師?

是面對國家存亡同仇敵愾。

是不畏強暴不屈強權。

是西南聯大這些剛毅堅卓的人!

此乃大師。

---克制的語言自有動人處---

整個紀錄片故事從晚清開始講起。

平緩交代著在1889年的時候,那些日後對西南聯大乃至中國教育界有著不可磨滅貢獻的人都在幹什麽。

頗有些類似《萬歷十五年》那樣的描述方式。

一條時間的線,將所有故事所有人物串聯起來。

沒有過分的語言渲染,沒有煽動人心的感人肺腑。

沒有多餘的旁白,有的是當年那些大師親筆寫下的記錄。

徐若陶自述眼中的梅貽琦。

華羅庚這段自述簡直令豆子拍案叫絕!

以前隻知華羅庚數學好,沒想到文采也這麽棒!

除了自述,還有他們作品裡面的片段。

借文人之語,讓整個紀錄片不會過於渲染、不會過於掉書袋,反而有一種文采斐然的氣質蘊含其中,別有一番味道。

完美避免了撰寫旁白的人因為文采不夠導致整部紀錄片旁白垮掉的尷尬境地。

不愧是央視的紀錄片!底蘊就是不一樣!

配上精心製作的插圖或者保留下來的影像資料,給觀眾們重現當時的情景。

插圖好看符合整部紀錄片的韻味。

影像也很多都是首次呈現在觀眾眼中,相當珍貴。

除了這些,還找到了很多當年在西南聯大讀過書的、現在已經都是90多歲的老人,來回憶講述他們眼中的西南聯大。

這些人大多已經90歲以上了,甚至有些還沒等到紀錄片播出就已經逝世了。

這份記錄有多珍貴可想而知。

還找了一些當年西南聯大知名教授們的子孫來講述他們長輩與西南聯大的故事。

不得不佩服攝製組,要知道,這種採訪拍攝可以說是一種口述歷史的研究,對於中國抗戰歷史上西南聯大那一塊的研究相當寶貴與重要。

這樣的一部紀錄片,可能不如《風味人間》那樣有趣有看頭,不如《王朝》那樣獵奇新鮮,但它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在其中,“微言”但是“大義”,這也是這部歷史紀錄片的意義所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