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8歲小夥小腸裡居然長了400多顆息肉

前段時間,28歲的小夥子小董(化名)憂心忡忡地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潘文勝的診室,說:「潘主任,別的醫院都拒絕了我,您可一定不能拒絕我了!」

潘主任看了小董的病歷資料和檢驗報告單,發現小董的小腸內竟有400多顆息肉,其中5厘米大的有15顆,最大的兩顆有10厘米!

要知道,小腸分為三部分: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其中十二指腸直徑約3-5厘米,末端迴腸管腔也是3-5厘米。

來找潘主任之前,小董去了好幾家醫院,因為腸息肉數量太多,部分體積又大,都被回絕了。

年紀輕輕為什麼長了400多顆息肉?

對小董的情況,潘主任解釋,小腸息肉形成的原因無外乎兩個,一是長期炎症的基礎上長息肉,這種情況往往息肉個數不多;二是天生的,像小董這樣,屬於黑斑息肉綜合征,個數往往很多。黑斑息肉綜合征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今年被列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

面對小董的病情,潘主任坦言,手術的風險很大。「因為長了息肉之後,小腸擴張,導致小腸壁被撐得像紙一樣薄,這個時候,可謂是『一捅即破』,極易引發出血和穿孔。」

手術採用2米長小腸鏡來摘除息肉。平時摘除5到10顆的腸息肉耗時兩三個小時,這次為小董摘除息肉,潘主任整整花了12個小時。三四斤重的腸鏡,這麼長的手術時間裡,用手操作時要保持不抖,實屬不易。

手術從白天進行到晚上,結束時,潘主任不禁長舒了一口氣。雖然這台手術耗費精力,不過最後400多顆息肉全部摘除乾淨,非常成功。潘主任的理念是儘可能將患者所見息肉切除,寧可多花一些時間,也不能為了追求增加患者例次,在一天半天時間內匆匆進行3-4例手術。

警惕孩子嘴唇長異常黑斑

這種病28歲做手術已經晚了

黑斑息肉是一種遺傳病,當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嘴唇上或者面部、手掌、腳掌等地方長異常黑痣時,就要警惕了,很有可能是這一疾病,尤其是有家族史的。

黑斑的多少與息肉的數量不成比例,並不能預示疾病的進展程度。潘主任提醒大家,儘早發現對於治療和康復至關重要,像小董28歲才來手術,已經算晚了。一般建議,孩子在十三四歲左右的年紀進行息肉摘除效果最好,這時候1厘米以上的息肉,能拿光就拿光。年紀再小一點,雖然息肉小,但腸子還沒長成熟,小腸壁很薄,不適合做手術,容易產生併發症。

傳統開刀手術需切除腸段

病人的腸子會越切越短

以前,對付小腸息肉,傳統的方法是開刀。手術切除的不是息肉,而是局部腸段。息肉少的病人,切除掉局部腸段就可以,但是息肉多的病人,切除有息肉的腸段後,留下的腸段裡還有息肉,這些息肉還會不斷長大,需要不斷開刀。這樣,腸越切越短,就會發展成短腸綜合征。

短腸綜合征病人,小腸大多只有幾十厘米,或者1米左右(正常人小腸長5到7米),活下來的比較少。潘主任介紹說,有的可能活個一年、兩年,但如果受到外界感染、打擊,很容易死亡,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和營養吸收與正常人都不一樣。

在以前,開刀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給病人帶來生存機會的同時也給腸子帶來不可逆的損害。不斷開刀造成腸粘連,引發腸梗阻,腸梗阻後又要開刀,一次次折騰下來,錢花了不少,但結果卻不一定理想。

不過黑斑息肉綜合征較為罕見,現在,「用2米長的小腸鏡,把看見的息肉摘掉,摘光後人就能存活下來。」目前潘主任的科室已經做了120多例這樣的手術,這一數字,是日本小腸鏡發明人手術例數的將近2.5倍。

小腸毛病較少,人沒有小腸卻不行

腸息肉有可能癌變

小腸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潘主任認為,小腸的血供比較豐富,有毒物質難以停留,相較於其它消化器官,小腸長惡性腫瘤幾率較低,「如果小腸有1個癌,那胃、食道、大腸加起來的癌有99個」。

很多人也因此對小腸不太重視,但沒有小腸人卻活不下來。潘主任舉例道,有的病人肚子裡全是氣,像皮球一樣,敲肚子就像敲鼓,聽病人的腸道蠕動聲音,基本聽不到,儘管病人的心臟、肺、腦子、腎臟等顯示良好,但再拖一段時間,小腸的毒素積聚後,「今天破壞這個器官,明天破壞那個器官」,病人就會因多臟器衰竭而死亡。

小腸的疾病主要有三大類:一是癌種,像腸息肉是有可能癌變的;二是炎症;三是腸功能不好,如有人腸道運動過快,吃進去就拉出來,而有人腸運動過慢,出現便秘、腸脹氣、腸道內菌群微生態失衡等問題。

浙江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在科主任潘文勝教授的帶領下,除長期從事消化道早期癌診治外,還專註於小腸疾病的診治研究,應用小腸鏡可診斷小腸炎症性疾病、息肉、結核、淋巴瘤,以及小腸癌、小腸鏡切除小腸息肉、早期腫瘤及小腸出血的止血治療,達到省內領先、國內先進水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