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省醫藥院附院胃腸主任提醒,結腸息肉一定要趁早治癒

在胃腸科門診,有患者腸鏡結果顯示腸息肉時會很擔心:腸道不明不白多長了幾個東西,會不會是絕症啊。有和上述患者一樣,患有腸息肉的病人不必太過擔心,一起跟著省醫藥院附院胃腸科的吳主任來了解「腸息肉」到底是何方神聖吧。

腸息肉是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樣病變。儘管腸息肉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癌前病變。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80%以上的大腸癌與腸息肉有直接關聯。

腸息肉

一、腸息肉有哪些癥狀?

大多數沒有癥狀!其餘可能有:

①便血。患結直腸、乙狀結腸息肉可能會出現便血,通常是出現間斷性的小量出血,血附於大便表面。

②排便習慣改變。如果腸息肉位於結腸遠端,並且體積較大的話,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會出現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的狀況。

③腹痛。部分病人會出現瀰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時或者大便後加重。

④帶蒂息肉脫出肛門。

二、腸息肉,可以分為幾類?

①腫瘤性息肉。包括早期腺瘤、傳統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鋸齒狀腺瘤和杵狀-微腺管腺瘤,臨床上管狀腺瘤患者較多。比起有蒂腺瘤,無蒂腺瘤的癌變率較高。

②非腫瘤性息肉。患非腫瘤性息肉,癌變可能性較低。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粘膜脫垂性息肉炎性息肉。

③腸息肉病。如果在腸道出現數目多於100顆以上的息肉,並具有腸息肉病的特殊臨床表現時,我們會懷疑患者患了腸息肉病。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改變,腸息肉的癌變率越來越高。

以下為結腸息肉高危人群:

①大便潛血陽性。

②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③以往有腸道腺瘤史。

④本人有癌症史。

⑤有排便習慣的改變。

⑥符合以下任意2項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有報警信號。

一般腸鏡檢查都可以清晰地查出有無結腸息肉,也能夠看到腸息肉的形態、顏色等,能從息肉表面的形態、色澤等,非常有效的判斷息肉的性質。

如果查出結腸息肉,吳主任建議儘早進行切除。目前常見的內鏡下息肉切除術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等。相對來說腸鏡和腸下息肉切除都是比較安全的,患者不必過分憂慮。

內鏡下息肉摘除

值得注意的是,大腸息肉摘除術後很容易複發,而且複發時發生的位置和性質都可能不一樣。有調查研究發現,大約有50%的大腸息肉患者在術後4年內出現了息肉複發。其複發過程複雜,也可以這麼理解:腸息肉切除後,導致腸道長息肉的原因或環境沒有改變,這片「土壤」還是容易滋生息肉的。

所以患有腸息肉的患者,吳主任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腸鏡複查,3年內息肉沒有複發可改為2-3年複查一次腸鏡。

更多胃腸資訊,請關注「河南醫藥科學研究院附屬醫院」微信公眾號(zzyywck),有胃腸疑問可點擊公眾號菜單中「諮詢服務-諮詢專家」按鈕,在線諮詢胃腸專家病情;了解更多健康知識歡迎諮詢健康服務熱線:0371-65311720

版權聲明:部分圖片和內容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私信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及刪除處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