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數據的江湖,極光數據和每日互動哪家的寶劍更加鋒利?

來源:格隆匯

自從2014年,“大數據”這三個字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資本市場上還幾乎沒有出現和大數據相關的上市公司。去年,極光(JG)在美國上市,成為了第一家上市的大數據公司。今日,國內的第一家大數據公司,登錄創業板了,就是以“個推”在技術圈中聞名的“每日互動”(300766.SZ)。

所以在每日互動上市之後,市場難免拿兩家公司做些對比。

1. 極光VS每日互動

非常巧的是,這兩家大數據公司,從技術的角度來說,真的是非常相近,都是以“推送SDK”出名,並且業務的發展也基本圍繞著這個SDK運轉,每日互動的推送產品叫“個推”,極光的推送產品叫“JPush”。

推送SDK是什麽,這是一個幫助APP開發者完成推送功能的工具包,APP開發者只要把這個工具包嵌入到自己的APP中,就可以完成很複雜的推送功能,而且這個工具包,絕大多數是免費的,以個推為例,只要累計APP下載用戶低於500萬,這個推送SDK就是免費的。

所以從絕大多數APP開發者的角度來說,每日互動和極光是個替代關係。但是究竟哪個稍微好一點呢,我嘗試從兩者的經營數據中尋找了下答案。

不過,非常遺憾的是,兩家在自己公布的數據中都引用了不同行業的報告,宣稱自己是行業第一,而且兩者公布的很多經營數據部門不同,並不可直接比。

比如,看下活躍設備數,每日互動公布的是日活,3.9億,極光公布的是月活,10.4億。一般來說,日活和月活的轉化關係在1:10到1:1.2之間,所以比較這個,我們就忽略吧。

再比如,累計安裝SDK應用數,每日互動公布了累計安裝“個推”的SDK安裝量是10.5萬,極光公布了自己所有產品的累計安裝SDK應用數是107.6萬。每日互動旗下主要三款產品“個推”,“個像”和“個數”,極光的產品則多很多。

所以貌似從這個角度看,似乎極光的產品市佔率會高點。

幸好,我們還可以從財務的角度去對比一波:

每日互動2018年收入5.39億

極光2018年收入7.14億

從收入的角度,極光略勝一籌。

但最大的不同來自於利潤端

每日互動2018淨利潤2.5億

極光虧損6700萬

造成這個的主要原因則是出在毛利率的問題上,極光2018年的毛利率為27.6%,而每日互動則高達83%。

這是同業公司麽?怎麽會差這麽多?

2. 相似的技術,迥異的商業模式

說同業公司,是因為從技術的角度去看,做的產品在技術外行看來是一樣的。但是從商業模式的角度去看,這是完全兩家公司。

先看每日互動的收入結構

分別對應下圖三個業務分支

可以看到,每日互動2018年收入最大來源是移動應用開發者服務,也就是技術服務裡面的三大服務,推送服務,用戶畫像服務,數據統計服務。理解起來就是賣SDK,這塊大收入有3.3億,佔整個大收入約62%。

然後我們看下極光,極光的收入也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還能和每日互動一一對應起來。極光的三個業務是,開發者服務,精準行銷,其他。其中開發者服務可以理解成對應於每日互動的技術服務,這塊在每日互動的招股書中也是如此描述的。

但是,問題出在數值上,極光的開發者服務在2018年四季度收入只有1740萬人民幣,佔比不過約8%。極光和個推的開發者服務收入差距這麽大的主要原因是極光沒有做推送喚醒業務,而這部分業務是個推的開發者服務的大頭。而且毛利極高,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個推的毛利遠高於極光的原因。如果極光進入這個市場,那可以想象極光毛利的上漲空間潛力巨大。極光剩下的主要是精準行銷的收入。

那精準行銷是個什麽業務?

精準行銷簡單來說就是公司採購廣告位,再賣給客戶,賺個差價。當然這不是簡單的“中盤”,中間是通過自己SDK收集的數據,分析用戶畫像等大數據分析能力,提高廣告的轉化率。

當然了,這本質上也是個廣告業務。

所以答案就很明顯了,每日互動收入主要來源是技術服務,賣的是軟體,是羊毛出在羊生上的模式。極光主要收入是精準行銷,更像一個廣告公司,做的是廣告生意,是羊毛出在豬生上的模式。

3. 哪種模式更好?

那究竟是賣廣告好還是賣技術服務好,我們來思考下商業空間的問題。

賣APP技術服務,天花板是APP的數量,而APP數量的其中一個影響因素則是智能手機的使用者數量。目前,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基本到頂,用戶的絕大多數需求都被滿足,用戶的使用時長也牢牢被目前主流APP把持,新APP的生存空間其實是越來越小的,所以賣技術服務的潛在增量客戶其實也是在縮小。

但是通過賣廣告,這個模式是買廣告位,數據賦能提高轉化,然後賣出去,是一個可以不斷複製的生意。更重要的是,廣告行業的天花板非常高,目前廣告業的年收入大約在8000億左右。極光還是這個行業非常年輕的一員,極光2018年廣告收入5.7億,整個市場佔比0.1%都不到,未來增長的想象空間巨大。但是以推送服務為例,按照各家的數據,各家都佔了行業第一,不管誰第一,起碼說明了一件事,增長空間很少了。

所以對於每日互動來說,他增長的想象空間,其實要來自於收入佔比19%的廣告業務。但是從過去三年的業績看,這塊收入,在三年都橫在了1億的這個收入規模,可見增長乏力。

從另外一個角度,技術服務真的有廣大前景麽?恐怕不見得!

從關聯方的角度去看,新浪和百度,2018給每日互動的技術服務業務帶去了9300萬收入。2017年更誇張,50%的技術服務收入來自新浪和百度。

既然說到關聯方,這可能是每日互動一把雙刃劍。

每日互動的關聯交易佔到了公司收入的很大一個比例,百度系和微博系都是持股5%以上的股東,他們貢獻的收入最多時,佔到了公司收入的34%,2018年相對較少,但也佔到了24%,將近四分之一。雖然每日互動的招股書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講了和百度還有微博業務的可持續性,但是這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

另外,每日互動的前十大客戶,佔了整體銷售額的55%,單客戶平均貢獻收入3000萬,所以在未來的業績,可能會出現比較劇烈的波動。

而極光的客戶就分散很多,廣告客戶約2000位,客單價也約20萬元左右,技術服務的客戶也有上千位。這樣看來,從業績的穩定性上,極光要更勝一籌。單純靠賣技術服務,可能是要拚點運氣,或者拚點爹的。

其實,講的深入點,這可能就是資本市場制度對公司業務模式的影響了。A股上市,必須要有利潤,所以倒逼著創業型公司切利潤,這可能的結果就是盯著眼前的利益,在容易的事情上越走越遠,直到回不了頭。其實每日互動也搭過VIE架構,可能是抵禦不了A股高估值的誘惑吧。

所以這點,極光的老闆可能眼光就會長遠一些。

接著,我們再從成長性再來思考下兩家公司。

每日互動廣告業務三年沒有增長,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技術服務中的客戶增長及個別大客戶的集中貢獻。但是長尾的客戶,就是那些付費很少的客戶,可能面臨極光的追擊,而大客戶的持續增長能力很多時候是要碰下運氣的。

從2018年收入的增速去看,極光的收入增速為150%,每日互動只有60%,這點極光的動能就比每日互動強很多。

除了收入端的業績彈性,費用端,極光也顯示很大的彈性空間。從三費佔比的角度,隨著收入的增長,極光的三費佔比持續的下滑,每日互動則表現平平,也就是說他只能從收入端找業績的彈性。

4. 結尾

最後,作為大數據公司,研發開支從某種角度也代表了未來的增長潛力。從業務模式的角度,新產品的開發代表著數據來源,是業務增長的長期保障,極光的技術投入明顯要比每日互動高一截。

但是,作為已經反彈了38%的創業板,每日互動作為概念獨特的大數據股上市,肯定是能受到國內資本市場的追捧的,到時候數數能有幾個板吧。

目前大家預期每日互動開板之後會持續漲停到至少50倍PE,市值至少120多億。如果按照120億計算的話,靜態PS就達到了22倍左右。極光目前市值約7.8億美元,差不多52億人民幣,對應的PS只有7倍多,兩者估值差了3倍。所以如果手上有海外账戶的朋友,二選一的話,那應該是不用猶豫的。極光擁有更加扎實的開發者產品基礎帶來的穩固的數據基礎,擁有更加分散的客戶群體,擁有更高的業績彈性(高收入增速和三費的規模效應),如果在可比的貨幣背景下,極光應該可以享有估值溢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