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平西王吳三桂:從國之棟梁到萬人唾棄的叛徒

吳三桂是明清易代過程中的關鍵性人物。在崇禎皇帝自縊前夕,他因拒絕增援北京而坐視明廷覆滅。當大順軍隊殺到山海關,他又轉投清軍並直接影響了歷史進程。晚年在雲南,他再次掀起聲勢浩大的三藩之亂,險些使滿洲貴族失去半壁江山。

那麽,吳三桂的習慣性叛變,在背後究竟有著什麽樣的內外因素呢?

崇禎朝傑出青年

早年的吳三桂堪稱國之棟梁

吳三桂的前半生,用儒家綱常的標準來衡量的話,堪稱道德楷模。在成為重要的軍事人物之前,他已經是崇禎時代非常有名的大孝子。

1628年秋,吳三桂之父吳襄亡命於錦州城下,尾隨其後的是皇太極指揮的4萬八旗大軍。錦州守將祖大壽是吳襄的大舅子,他下令守兵緊閉城門,對妹夫的命運不管不顧。只有10來歲的吳三桂,率領20名家丁私自城外,拚死救出身陷重圍的父親。

當時的明軍很少敢與清軍進行野戰

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是吳三桂遠大前程的開端。在宗法制放大到政治領域的社會裡,孝子是忠臣的充要前提,而官位又是孝子的最佳報酬。吳三桂很快就獲得了升遷,先是高中武舉,然後擔任了遊擊、副將等中等軍官職位。就連彼時在一旁觀戰的皇太極都由衷地稱他為好漢: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此外,吳三桂也是崇禎時代的小鮮肉。儘管錦州之戰讓他的鼻梁留下一道刀痕,但白皙的皮膚、高瘦的身材,依然迎合了偏向文弱的明代審美取向。這也為他在上流社會交際圈裡贏得一致好評,時人讚曰:白皙通侯最少年。

就這樣,吳三桂的仕途一片坦蕩,年僅28歲的他便已經官至總兵。假使大明有評選帝國十大傑出青年的比賽,那麽吳三桂肯定會名列榜首。任何想要刷點流量的文人墨客,都會將其作為自己的創作主角。而且這類國民偶像,往往還會獲得官方的幫助推廣。這與後來吳三桂依靠個人的非主流行為,化身流量擔當的結局有著很大不同。

吳三桂已經是當時少數能和清軍對戰的將領

並不困難的抉擇

吳三桂崛起也反應了明朝軍隊的無人窘境

明末的動蕩局勢,也是吳三桂展現個人能力的最佳舞台。大明朝對吳三桂給予厚望,他也必須投桃報李。通過在關外八城積極招兵買馬,進行通過嚴格的訓練和差強人意的後勤供應,吳三桂隻用了兩年的時間就編成了一支3萬人的勁旅。

1640年,杏山蒙古部落勾結清軍發動叛亂,拉開了松錦大戰的序幕。在戰役尾聲,參戰的吳三桂和王樸兩位總兵率先逃跑,導致明軍徹底崩潰。比起其他友軍的損失慘重,戰力較戰且較早脫離戰場的吳軍幾乎完好無損。但戰後的處分出人意料,臨陣脫逃的吳三桂不降反升,被繼續其委以重任。因為他手裡的完整部隊,是明朝繼續堅守遼東前線的最後資本。吳三桂也因此被任命為遼東提督,管理整個戰區的軍隊。

松錦大戰後 清軍完全佔據了主動

但大明朝在松錦之戰後猶如風中殘燭,敗亡只是時間問題。在關外,明廷損失了6鎮精銳邊軍,讓滿洲完全佔據了戰略主動權。清軍得以對遼西和華北的進行頻繁的侵襲。在關內,農民起義也是搞得如火如荼,李自成和張獻忠之流把戰火燎掉了半個中原。

這個階段的吳三桂仍在做中興名臣的美夢。1643年,清軍兵臨北京城下,吳三桂揮軍入關勤王,成功驅逐了清人。這種表現也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褒獎。可吳三桂不是郭子儀,大明也不是大唐。他還沒來得及慶幸,又傳來明朝關內主力孫傳庭部覆滅的消息。到了1644年3月初,大順軍的兵鋒已經逼近京畿。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下詔讓吳三桂棄守寧遠,入關勤王!

依托長城抵禦清軍的明朝官兵

鑒於為大明陪葬毫無實質意義,又拘泥於傳統的華夷之辨,吳三桂選了投靠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考慮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吳三桂還是在表面上響應了崇禎的詔書。他一邊率軍以龜速向西移動,一邊等待著崇禎的死訊。等到皇帝上吊的消息傳來,全軍就迅速調頭返回山海關,等著新朝的特使趕來和自己洽談。

李自成在北京清算前朝欲孽之時,也沒有忘記山海關的那支明朝精銳。早於吳三桂投降大順的前明將領唐通,被闖王派去招降吳三桂。唐通除了給吳三桂帶來了4萬兩犒師銀,還有一封父親吳襄書寫的勸降信。4月5日,吳三桂借坡下驢向大順軍交出山海關,心急如焚地前往北京參與新朝的政治協商活動。

李自成的大順也有過招賢納士的階段

角色轉換

高調進入北京的李自成

另一方面,李自成在北京大搞追贓助餉運動。吳襄全家被新朝拷了起來,只因為他們拿不出20兩贖身銀。雖然在西行路上,吳三桂還是很早就得知了這些消息。但他相信只要自己趕到北京,家人就會得到釋放,而李自成也免不了對他加官進爵。直到從北京逃出的家人告訴他,自己的妻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心腹權將軍劉宗敏霸佔,吳三桂的想法才立刻發生了改變。

陳圓圓本人當然不是吳三桂最終投靠清廷的主要理由。但通過這件事情,吳三桂可以判斷北京的局勢已經失控。泥腿子出生的闖軍在實際上沒有維持秩序的能力,相反還會出於泄憤而不斷對前明的上層進行清算。所以,他迅速返回山海關,並號召部下消滅了小股跑來接收防衛的闖軍先鋒。

陳圓圓本人並不能為吳三桂的選擇背鍋

鑒於自己的兵力不足,吳三桂便向關外的清廷發送了求助信。接到信息的攝政王多爾袞也是欣喜若狂。他知道吳三桂的部隊將成為自己攻入中原的最佳前鋒。吳三桂的態度,也離不開滿清多年來的竭力招攬人才努力。從老汗王努爾哈赤創業之初,身邊就有從明朝一邊跑來為自己效命的漢人。到了勢力迅速壯大的皇太極時代,三順王、祖氏家族、洪承疇和范文程等等文物人才,都雲集到了滿清旗下。因此,多爾袞召集了分散各地的八旗隊西進。

同時,李自成也指揮1大批農民軍壓向山海關。由於農民軍在北京收獲頗豐,被大量輜重拖累的他們花了8天時間才抵達山海關。這為清軍的集結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數量眾多的大順軍 實際上行動遲緩

4月21日,大順軍包圍了山海關。可就在當天夜裡,馬不停蹄的清軍也趕到了山海關外圍的威遠堡。吳三桂率領200名家丁突破重圍,前往清軍駐地和多爾袞接洽。在那裡,吳三桂剃掉了留了30多年的長髮。在後來的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在清軍幫助下重創了原本要消滅自己的大順王軍。代價是李自成在永平范家店處決了吳襄一家30余口人,唯有陳圓圓因為被劉宗敏“庇護”而幸免於難。

降清之後,吳三桂繼續為清朝效勞10余年。他的軍隊從華北打到緬甸邊境,大小激戰不下百場,還擒殺了南明末代君主永歷帝。可以說,清朝可以入主中原,起碼有吳三桂的一半功勞。很多原本駐防在西北地區的前明官軍,也是在吳三桂的勸說下投誠。雖然要背負貳臣的惡名,但終究可以算入“開國元勳”。

李自成的敗亡 有吳三桂的一份因素

跌入谷底

成為平西王的吳三桂並沒有想象中那麽舒坦

相比其他兩個被冊封藩王的前明將領,吳三桂在清廷入主中原後的待遇恰恰是最低的。這主要是其加入新朝隊伍的時間最晚,所以論資排輩也只能靠後。

封藩雲南其實並不是什麽過厚的酬勞。因為較於起耿、尚二藩據有富有的廣東和福建,閉塞落後的雲南實在微不足道。而且清廷也對吳三桂依然保持警惕,時常借機進行敲打。小心翼翼的吳三桂只能表現得更為恭順。除了口頭抗議外,他還是逆來順受地交出了雲貴二省的行政權和部分軍隊指揮權,又接受了裁軍過半的苛刻要求。

吳三桂砸反清時也沒有全力以赴

至於康熙那句“撤之反-不撤亦反”,實則屬於自己的強詞奪理。撤藩本身更多是前明士大夫們的慫恿,也有康熙年少、缺乏政治經驗的因素存在。結果是他在明知對方沒有反叛的野心情況下,對三藩舉起了屠刀,自以為會手到擒來。否則,怎麽解釋康熙事先沒有對三藩可能的反叛作任何預防措施呢?

1673年9月,欽差大臣折爾肯等一行人抵達雲南,向吳三桂傳達了康熙撤藩的手諭。悲憤欲絕的吳三桂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斷借故拖延,希冀康熙能夠良心發現一改前意。但欽差大臣、地方總督和巡撫們輪番上門,敦促吳三桂離開雲南。特別是態度堅決的折爾肯,提出了暴力拆遷的方案。這才讓吳三桂下定決心起兵反清。

需要功績的康熙 對吳三桂從不手軟

戰爭爆發後,吳三桂在實際上仍然對康熙抱有和解的幻想。他的軍隊沒能及時佔領南京和江淮,切斷大運河,反而消極等待北京方面的招撫。等到清廷熬過了戰爭初期的混亂,很快便利用資源優勢組織起源源不斷的軍隊。這種帶有軟弱的妥協,也讓吳三桂和他的家族遭到滅頂之災。

最終,清廷耗費1億兩白銀搞定了吳三桂勢力。後者也徹底從貳臣被打入了三姓家奴之列,成為了所有人都可以拿來刷流量的反面人物。實際上,同時代與其命運類似的人物並不少見。吳三桂因為個人能力更為傑出,手握資源更加豐富,反而成為了時代洪流下的犧牲品。以至於他成為了一批人的代名詞,並為他們提供了名譽方面的最佳掩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