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行理財格局或將生變 消費者教育任重道遠

  分化加劇 銀行理財也要“回歸本源”

  來源:金融時報

  本報見習記者 陸宇航

  “基本沒有風險,同時還能保障一定比例的收益,是銀行理財吸引我的地方。”一位前來某銀行網點購買理財產品的消費者的看法反映出了這個群體的一種普遍認識。

  隨著上月末資管新規的正式落地,對銀行理財淨值化管理、成立資管子公司等一系列要求將不再是紙上談兵。打破剛兌、隔離風險、消除多層嵌套……在銀行理財逐漸走上正軌的過程中,銀行理財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的分化都將加劇。同時,銀行理財能力的比拚,也會拉大規模不同的銀行在此項業務上的差距。“不過,有銀行的品牌做擔保,我還是會去嘗試一些新產品的。”上述消費者表示。

  消費者教育任重道遠

  一大早,退休居民王先生就來到某股份製銀行在北京虎坊橋附近的網點,在同齡朋友的建議下,他打算用一筆到期的定期存款來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得早點來,聽說銀行排隊買理財的人多。”他說。

  來到該網點營業大廳,《金融時報》記者發現,等候辦理業務的人確實不少。其中有很多是像王先生一樣的老年人。在櫃台,在一位剛購買完理財產品的老年客戶的要求下,該網點客戶經理將到期後的收益手寫在紙條上。

  “不少老年客戶都會要求我們這樣做,他們覺得這樣會比較踏實。”該客戶經理表示,“我們不太會向他們推介高風險的理財產品。至少現在看來,他們普遍難以接受。”

  從原先意見稿中的2019年6月末,延長到現在的2020年末,資管新規推遲了過渡期的時間,這也給消費者留下了更多的準備時間。“到最後此類產品徹底沒有了,這是大家都必須接受的現實。希望消費者能多關注我們的相關宣傳。”該客戶經理說。

  “過去,銀行理財是‘吃大鍋飯’,高風險的產品收益不夠高,低風險的產品收益不夠低。”興業研究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告訴《金融時報》記者,資管新規會讓理財產品的風險顯性化,這樣有利於區分不同風險容忍度的消費者,讓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更趨理性。

  打破剛兌的關鍵之一在於消費者教育。“在銀行理財不夠規範的時期,對於相關糾紛的處理就是按‘鬧’分配。在銀行沒有保本承諾的一些情況下,沒有淨值概念的消費者要向其索賠理財出現的損失,這其實也正是剛兌的起源之一。”魯政委表示,“現在,政府要對消費者教育做好充分的準備,在保護其權益的同時,也要保護好金融機構合法經營的權益。”

  理財產品亟待轉型

  “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資管新規明確地宣告了保本理財的壽終正寢。然而,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年報數據,2017年,全市場的保本理財規模達7.37兆元,同比增速超過了24%。規模和佔比的雙升,反映出不少銀行在負債端壓力較大和非保本理財增長相對乏力的背景下,大力推動保本理財的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銀行目前應該發行一些基於低風險策略的產品,來滿足剛兌打破後風險偏好較低的客戶需求。“如在去年下半年以來增速加快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儘管受到了監管和視窗指導,也能說明了這種需求的旺盛。”董希淼說。

  此外,海通巨集觀研究員薑超、宋瀟分析認為,資管新規明確“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僅有少數封閉式產品可以采取攤余成本,因此,非保本理財的穩定高收益光環消失後,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顯著下降,將導致其規模萎縮。同時,由於通道業務是銀行理財重要的投資途徑,新規對通道業務的圍追堵截,實際上也限制了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積極性。考慮到目前銀行理財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一般都較低,表記憶體款和貨幣基金等類固收資管產品將分流大部分理財資金。目前,部分結構性存款存在期權觸發可能性極小的情況,相當於變相的保本理財,預計未來針對其的監管落地將使其增長放緩,但表記憶體款仍將成為理財轉移重要去處。而今年以來,貨幣基金規模累計擴大6000億元,反映出它對理財的替代作用開始顯現。

  董希淼則表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中,高收益高風險的產品將進一步增多。同時,子公司的出現會讓銀行理財向專業化、綜合化發展。

  銀行理財轉向能力比拚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末,銀行理財總規模達29.54兆元,同比增長1.69%,而37家上市銀行理財規模接近25兆元,同比增長1.4%,佔市場比例約為84.3%。具體而言,大型銀行依托網點和客群優勢,平均增速超過4%;股份製銀行的平均增速首次為負,且內部分化嚴重;城商行則仍保持了較好的增長態勢,平均增速超過了10%。

  不過,在資管新規的衝擊下,去年數據反映出的銀行理財格局或將生變。

  “小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收益高很多。”家住昆明的李阿姨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她會不時地把從工行工資卡上取出的錢拿到一些小銀行裡購買理財產品。

  這並不是什麽新鮮事。在打破剛兌要求以前,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方面,由於背後對接的一般為非標或通道資產以及業務拓展的需要,小銀行比大銀行更有優勢。“銀行理財靠表內兜著吃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以後,大家要靠能力吃飯,市場會自動淘汰能力不足的機構。”魯政委表示。

  對於中小銀行而言,此番挑戰確實不小。“中小銀行產品研發能力和風控能力較弱、缺乏投資方面的專業人才。而對於在人財物、規模、經驗、、牌照方面都具備優勢的大型銀行而言,優勢將進一步顯現。一部分資管實力較弱的銀行,或將依賴純粹的代銷。”董希淼說,“不過,‘吹盡狂沙始到金’。這也是金融市場、機構與消費者共同成長並走向成熟的過程。”

  “我們要正確理解這種分化。”魯政委表示,“金融生態圈不能只有大樹,也需要各種參與者。規模不同的銀行也應該有定位差別,大家不應該都扎堆在一個領域,除了理財外,也需要有扎根當地的小銀行來提供大銀行所下沉不到的普惠服務領域,這也是‘回歸本源’的題中應有之意。”

責任編輯:關海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