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四大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達1.81兆 是存款還是理財?

  理性看待結構性存款熱

  孟 飛

  曾長期作為“配角”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最近在理財市場上火熱了起來。

  據了解,近期不少銀行熱推結構性存款產品,其預期年化收益率大多在4%以上,看齊同期銀行理財收益。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月份,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達1.81兆元,同比增長38.84%。其中,個人結構性存款漲幅突出,同比漲幅達85.60%。結構性存款還受到不少上市公司的青睞。據不完全統計,年初至今,滬深兩市有300多家公司選擇結構性存款作為重要的理財工具。

  結構性存款到底是存款還是理財?大熱又該如何看待?

  結構性存款不是單純的普通存款,是商業銀行在吸收客戶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衍生品結構性的金融產品。具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與普通存款一樣,運用在銀行信貸或固定收益類等低風險產品上;另一部分資金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的產品。對投資者來說,收益也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存款產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收益則與投資標的物掛鉤。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國內部分銀行就推出了結構性存款,但多年來一直不溫不火。

  此次結構性存款大熱,一個重要原因是保本理財受限。去年年底下發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規定,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這會對銀行表內理財,也就是保本理財業務形成衝擊。對此,不少銀行也已經開始未雨綢繆,為表內理財業務謀求轉型。結構性存款同屬表內業務,且產品設計上靈活多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結構性存款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銀行理財。以之前的預期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為例,其一般根據資金池以往業績,給投資者一個預期收益,到期後再以滾動方式剛性兌付,投資者對理財資金的投向一無所知。結構性存款則有明確的存款投向和風險提示,以及所掛鉤的產品達到什麽樣的觸發條件才能獲得預期收益。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對未來行情的判斷作出選擇並承擔相應的風險。從這個角度看,結構性存款對銀行理財業務轉型具有積極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結構性存款涉及衍生品投資,但銀行並不能直接配置衍生品等高風險資產,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理論上也存在一定的合規風險。此外,由於各銀行對結構性存款會計計量和統計口徑也存在偏差,在銷售流程、協定文本、投資者風險提示方面,也並沒有相關監管細則的規定,這都製約了結構性存款的進一步發展。當下,還需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細則,設定好合規邊界,以使結構性存款業務在銀行理財轉型、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