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保本理財產品退出:銀行理財何去何從

  來源:金融時報

  “一定要普及金融知識,提高大眾對金融風險識別意識,防範金融欺詐。如果聽說保本高收益,就要去報案!保本就不可能有高收益,這是欺詐。”今年兩會期間,銀監會主席郭樹的這一提醒,再次為保本理財敲響了警鍾。

  事實上,去年11月,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已明確了即將打破銀行理財剛性兌付。經過多方走訪和梳理,《金融時報》記者發現,對於銀行理財的這一改變,消費者還需要時間去適應。各商業銀行對於在售的理財產品類型,已經開始作出調整。其中,結構性存款迅速增長,目前來看,填補了保本型理財產品退出留下的空白。但業內專家表示,結構性存款仍有風險,監管機構或將根據其特點頒布相應的監管措施。

  消費者亟待培育

  “來銀行買理財產品,圖的就是一個放心。”一位正準備去銀行辦理業務的大爺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在他看來,理財產品無非就是一個定期的存款。其實,在不少消費者的印象裡,銀行理財產品保本是“天經地義”的。

  “我們的理財產品,總體而言都比較穩健。”某股份製銀行在北京市某網點的一位理財經理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在該行提供的在售理財產品清單上,“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的提醒也同時出現在清單上。

  “對於一些風險較大的產品,我們也會和客戶說明,告知他們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來購買相應的產品。”上述人士表示。

  《金融時報》記者發現,該行目前在售的理財產品中,只有3類保本理財產品。而其他的十幾種產品均屬於淨值型理財產品。

  在資管新規落地之前,還有一段過渡期留給銀行業與消費者。因此,保本理財產品在現階段尚未正式退出舞台。不過,各家銀行也開始為適應新規做準備。和上述股份製銀行相同,不少銀行都已經減少了保本類理財產品的數量。

  據融360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月新發行的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為967款,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2525款,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6853款。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達到了六成以上。

  面臨即將到來的變局,消費者必須學會辨別理財陷阱,提高甄別銀行理財產品的能力。“315”前夕,央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撰文向消費者介紹辨別理財產品等金融類廣告的技巧:首先,要查看金融廣告主是否取得相應的業務資質;其次,要關注廣告是否對理財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責任標有“投資有風險”等合理提示或警示;再次,廣告不能以任何方式對未來效果、收益作出保證性承諾;然後,要注意廣告是否有誇大、虛假或者違規利用各類人士進行推薦、證明的成分;最後,要注意其是否有相關法律和主管部門明令禁止的違法活動。

  結構性存款悄然流行

  《金融時報》記者從中行官網獲悉,該行在3月12日到15日,推出了面向全部個人客戶銷售的2018年第一期結構性存款產品。該產品與美元和日元相掛鉤,期限為91天,起購金額為5萬元,投資收益率為1.8%或4.2%。消費者可以通過櫃台、網上銀行及手機銀行等管道認購。

  面對監管部門對保本理財的禁令,近期,結構性存款開始流行起來。部分商業銀行推出的此類產品,很快成為了消費者的新寵。某業內人士透露,此類產品的預計年化一般稍高於4%,並在近期頻繁售罄。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月底,本外幣資產總量大於等於兩兆元的中資大型銀行(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郵儲銀行(港股01658)、國開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從去年1月的0.97兆元增長為1.5兆元,同比增長55.1%。此外,中資中小型銀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也由去年同期的0.98億元飆升至1.6兆元,同比增長62.86%。兩相結合,在過去的一年中,中資銀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從1.95兆元陡增至3.1兆元,漲幅高達59%。

  同時,儘管沒有個人規模增速快,但相比去年1月,中資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的部門結構性存款也分別擴張至1.3兆元和3.57兆元,同比上漲5.87%與38.49%。這意味著,截至今年1月,中資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為79763.88億元,緊逼8兆元大關。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按照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的規定,資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但對於銀行來說,仍需要一個利率市場化的工具來競爭存款規模。在這種情況下,結構性存款就應運而生。

  理財非存款 風險需防範

  根據中行官網的解釋,所謂人民幣結構性存款,是屬於金融機構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產品保障本金和保底收益,產品浮動收益部分與特定指標市場表現掛鉤。

  此存款非彼存款,根據央行2010年頒布的《存款統計分類及編碼標準(試行)》,結構性存款是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業務產品。

  結構性存款又被稱為收益增值產品。據業內人士介紹,該產品最初是由外資銀行引入我國市場,相當於外匯存款與金融衍生品的結合體。結構性存款形式上與在銀行存入一筆定期類似,但這筆錢卻不是理所當然地存在客戶銀行账戶。銀行將錢一分為二:一部分是固定收益產品投資資金;另一部分則是衍生品投資,以取得高收益。

  “結構性存款的命名更容易獲得客戶的青睞。在消費者眼中,銀行存款是沒有風險的。因此,在高收益的誘惑下,不少投資者根本不知結構性存款的風險。”業內人士表示,並不是所有的結構性存款都是保本的,投資者不要將結構性存款當成是保本理財的替代,要看到它的風險。

  華創債券表示,目前,儘管國內尚無專門針對結構性存款的相關監管檔案和細則,但參考香港、新加坡等國際發達金融市場經驗來看,結構性存款業務的監管要顯著嚴格於普通存款業務。據該團隊預測,在目前嚴監管背景下,結構性存款的業務管理規則或將在資管新規正式下發後落地。在交易方面,或將延續此前《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銷售端則接近於現有理財業務,而非存款業務。

責任編輯:楊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