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請問答:孔子為什麽被尊為“萬世師表”?

孔子創立了系統的教育教學原則,總結出師道尊嚴、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教學相長、立志有恆、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等等豐富的教育經驗。這些經驗及相關理念闡述,有如古老的空谷之音,稱得上啟發後世直至今天的師道研究和學習的寶貴說教。

師道篇——孔子的主要教育理念與實踐

文 | 王遐之

本文摘自活字文化策劃出品知識付費課程

《名師精講必考名著》

要簡明地介紹一位偉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先行者,孔子是偉大的,是富有首創精神和做出巨大貢獻的。他的教育思想之完備深刻,教育實踐之卓有成效,教育經驗之豐富多彩,教育個例之特色鮮明,哪怕每一小塊內容,都不是“簡明”的文字和講說所能全面呈現的。因此,限於時間與篇幅,請原諒我只能做如下的擇要的介紹。

第一,孔子的教育創舉及其意義

據《孟子》記載,古代地方官府興辦的教育機構是很早就有的,“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但作為私學,孔子之前是沒有的,或者說是沒有特別成型和成氣候的。直到孔子,才興辦私學,開此一歷史先河。作為創始形態的私學,無疑是一隻難搞的螃蟹,而孔子設於杏壇,招聚門生,口誦心傳,講習不輟,硬是把這隻張牙舞爪的教育螃蟹吃得嘎嘣有聲,滋味十足。

孔子畫像

今天一提起古代教育概念,常讓人聯想到兩個文氣與詩意兼而有之的詞語。一個叫“杏壇”,《莊子·漁父》上說,“孔子遊於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據此,孔子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的時候,就在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所以,後世所謂“杏壇”,既特指孔子創建的最早的私學課堂,也泛指廣義教育機構和場所。

杏壇實景

第二個詞叫“木鐸”,它本是古代的一種器樂,外圍用瓦銅作桶腔,中心以活動木槌為舌,搖晃發聲,鏗鏘響亮。《論語·八佾》上就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意思是社會混亂已經很久,上蒼要以先生的學說為號令啦!雖然這是在周遊列國路途,一個地方邊境官員有感而發的讚歎,但也說明孔子當時因為興私學,傳播儒家之道,聲名與威望已經很不一般。孔子作為師者,也常以木鐸自比,認為自己就是上天派來教化民眾的一個鈴鐺,我以為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教育使命的自覺。為什麽後來“木鐸”成了教師的別名?為什麽後世又有“金鐸為武,木鐸為文”的說法?為什麽今天的北京師范大學有一標誌雕塑以及它的校徽上有一主體圖案也叫做“木鐸金聲”?其源頭都因為孔子創造性地開辦了私學。

北師大校園內的“木鐸金聲”

孔子首創私學,建立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新的教育平台與模式,更廣泛更平民地推動了教育發展。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大約30歲左右,他就開始設壇收徒,而且沒有特別的太難跨越的門檻限制。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是啥意思?通行的傳統解說是:學生主動繳納一捆乾肉(如同今天的熏肉臘肉),他就收作弟子。比較翻新的解說是:學生能主動約束省察自己,有進取心,他都會好好地教。這兩種理解,一則表明孔子收徒在物質報酬方面的門檻設得不高,二則表明他重視並強調學生主觀精神方面的自修態度,因此,這兩說都不影響我們體認孔子創辦私學出發點的偉大。

他還主張“有教無類”,就是說不因為籍貫、個性、天賦、貧富、貴賤、老少等而拒收人家入學(當然,好像性別還是有顧忌的,我沒發現過孔子招收女同學呀),或者看人下菜碟兒,分等級有區別地待人。千萬別小看我剛才講的“自行束脩”和“有教無類”這兩點,在春秋末期那會兒,作為第一家私學,可是新鮮事,帶有教育拓荒的意義,不僅創建了新的辦學模式,更是從貴族到平民大大拓寬了教育對象的吸納範圍,而這兩條廣告詞簡直就是一份平民教育宣言,一縷投射給新興地主階層改變命運的曙光!

第二,孔子的師道主張與實踐

作為先師至聖,孔子樹立師道,並身體力行。他把師道的原則一條一條地確定並貫徹到底,絕不為辦學而辦學。從性質上講,他辦的是私學,可是從育人方式與效果上看,最可貴的恰恰在於它仿佛並非在辦私學,並非在傳導狹隘的人生觀念,兜售偏執的文化貨色。孔子有自己高標準的教師自定義,他一生樹立並忠實踐行著“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誨人不倦、無私無隱”等可貴的師表風范。

孔子強調君子人格,主張教育要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官員和人生榜樣。在孔子影響下,《論語》中形象鮮明的如顏回、子路、子貢、宰予、曾參等人,雖然秉性天賦不同,能力才情迥異,得道深淺不一,但人格精神皆化一於孔子。兩千多年以來,多少後學漸染他們的德澤,仰慕他們的品節,這與孔子首輪教育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辦學之初,孔子的學生並不多,只有顏回、子路、曾皙等幾個,但後來如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那樣,魅力和影響漸漸擴散,最終達到了數量與質量兼眾並優的高度。

孔子辦學,傳道為先,非常重視德育教化。通過《論語》我們能系統地了解到孔子對“仁、義、禮、孝、忠、信”等道德觀念的闡述。他的道德概念是系統而清晰的,內容是明確而豐富的,構成是初具規模的,這為後世的孟子完成儒家思想體系的集成奠定了寬廣而牢固的基礎。

孔子還是課程開發與自編教材的高手。他拓展了教育課程的門類和內容,史稱孔門四教的“文、行、忠、信”,孔門四科的“德行、政事、文學、言語”,以及孔門三化育的“禮教、詩教、樂教”等,在我國教育史上都極具開拓性和獨創性。孔子整理典籍,重視並推進了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主體的系統教材建設,這對於人生成長與人才培養的意義也是深遠而普遍的。

孔子親自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社會棟梁之材。孔子有多少門徒?民間的說法是“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早年的學生,或隨之奔走周遊,或受聘做官,參與社會活動的較多。他晚年的學生,如子遊、子夏、子張、曾參等,很多人繼承孔子衣缽,講學授徒,成為重要的文化繼承人和傳播者。諸子百家之後的好多歷史階段,儒家學說與思想得以成為中國學術主流,這些弟子功不可沒。在春秋末期的生產力水準和教育風習影響下,孔子獨立杏壇,教得門生滿堂,英才輩出,足見其教育魅力之強大,教學方法之高妙!

毫不誇張地說,是這幾方面的存在與積澱,奠定了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礎,對我國乃至世界的教育文化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德國有位哲學家叫雅斯貝爾斯,把中國的孔子、老子與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印度的釋迦牟尼、以色列的猶太教先知們相並列,稱他們都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各自文明大演進區域裡最偉大的精神導師。美國版《人民年鑒手冊》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排名第一。這充分說明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教育先行者,是偉大的,永垂不朽的。

第三,孔子的教育理念與范例

孔子創立了系統的教育教學原則,總結出師道尊嚴、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教學相長、立志有恆、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等等豐富的教育經驗。這些經驗及相關理念闡述,有如古老的空谷之音,稱得上啟發後世直至今天的師道研究和學習的寶貴說教。

說到這裡,假如現在要求你圍繞“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基本內涵及其關聯性,從《論語》中舉例,介紹孔子的教育境界或教學藝術,可以做到嗎?

其實,每一個穩定理念,《論語》中都有許多事例支撐和內涵闡述。“有教無類”是孔子的自白,表示對於求教者一視同仁,不會因了對方的出身、地域、天資等而有所區別,打個比方就是施教不挑食。“因材施教”是程頤、朱熹幫孔子總結出來的,表示孔子的執教方法因人的材質特徵而有所不同。前者指教育情懷與態度的等同,後者指教育策略與技巧的區別,前者是“道”,後者是“術”,二者因為觀察點不同,教育教學講究也有所不同,互為要素,相輔相成。

舉一個例子吧:《論語•先進》記載著孔子對學生的一段點評——他說,“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會說話的嘛:有宰我、子貢。政事領導力執行力強的乾將: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獻、擅長《詩》《書》的文藝範兒呢:有子遊、子夏”——好家夥,對一個個得意弟子孔子真是門兒清啊!這是充分了解學情,也是“有教無類”的理念得到了成功實施的佐證。

再舉一個例子: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說:有一次,子路問先生:“聽到一件合乎義理的事,就要立刻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都還在哩,怎麽能一聽聞就去做呢?”言外之意,就是應該先請示,或者先遜讓。另一次,冉有也問:“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就立馬去做唄。”這讓公西華弄不明白了,說:“同樣的問題,先生的回答卻不同。我被搞糊塗了,冒昧請教於您。”孔子解釋說:“冉求遇事畏縮不前,所以我要鼓勵他敢於進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要提醒他退讓一些。”這便是因材施教。

史載孔子三千門生,七十二賢能,性情不一,卻各有其長。單從《論語》中出現的三十多位來看,他們之中,富、貧、狂、狷、愚、魯等樣樣都有,但在孔子的春風化雨之下,最終都成了助益於人生和社會的有用之材,不能不說這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付諸實踐的成功范例。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