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永遠的《論語》:獻給每個人的開學禮

儒家經典《論語》,

記載孔子師生言論。

或點到即止,或循循善誘,

或啟發論辯,或娓娓動聽。

趁開學,重新做一回學生,

聆聽智者教誨,

溫故,可以知新。

中華君友情敲黑板:如果有人問到《論語》的作者是誰,你說不知道並不丟人;脫口而出說是孔子老師就不好了,因為《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的,裡面也不只是孔子一個人說的話~

《論語》是儒學和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經典。它記載了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和孔子日常言行,是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文獻。孔子一生,主要精力用於教育。他教育的目標是教人做人,培養君子;《論語》的中心思想也在講做人的道理。雖然孔子生活在 2500 多年前,但他所講,卻是做人的基本的常道,具有普遍的價值。《論語》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為發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提倡人人讀《論語》,實在是當務之急。

今天是9月1日,是新學期開始的日子。中華君特此分享五則《論語》語錄,作為獻給大家的開學禮。

開課啦!

1·1?子曰①:“學而時習②之,不亦說③乎?有朋④自遠方來,不亦樂⑤乎?人不知而不慍⑥,不亦君子⑦乎?”

注釋

①子曰: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都指孔子說的話。

②時習:時,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在一定的時候”,一說是“時常”。習,溫習和練習。

③說:同“悅”。愉快的意思。

④朋:古注:“同門曰朋。”同在一個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⑤樂:快樂。古注:“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⑥人不知而不慍:知,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慍,惱怒。

⑦君子:《論語》裡,君子是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有時也指在位的人。這裡是指前者。

大意

孔子說:“學了又時時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並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了嗎?”

解 讀

這一章中心是論學。《論語》編者將它列為首章,反映了孔子重學的精神。孔子教人之學,主要是為人之學。舊注:“學,覺也,效也。”覺是覺為人之大道,效是效先覺之所為。與西方倡言“自我覺醒”不同,此處所言覺,是道的覺醒,人的覺醒。讀者宜注意分辨。“習,鳥數飛也。”數,多次反覆。為人之學,重在力行實踐,須反覆練習,如鳥之習飛。時代演進,知識爆炸,今天的學,與孔子所處時代已有很多不同,所學範圍已大大擴張。但學為人之道而時習之,仍是學之根本,不可懈怠。

本章三句話敘述一個學者一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實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錢穆《論語新解》)。第一句是說初學時自己從學習中感到的喜悅;第二句是說學習稍有成就,有同道自遠方來相互切磋,從中感到的快樂;第三句是說雖不為人所知而心無慍惱,就可謂是一個君子了。人生在世,總希望被人了解,為人所知、所用;尤其是在有了一定成就的情況下更是如此。但是,不為人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被人惡意誹謗、中傷的事是經常發生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一般人常會因此而懊惱,怨天尤人。本章提出的“人不知而不慍”,是一個重要的人生態度。孔子一生不為人所知。他周遊列國,常遭冷遇,不為當權者所知所用;他的行為,也不為普通百姓所了解,常被人譏笑。面對這些,他說“:不怨天,不尤人。”(14·37)只求努力學習,把握天命。他真正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慍”。讀《論語》,要認真思考,孔子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1·4?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③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④乎?傳⑤不習乎?”

注釋

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學生,名參(shēn)。

②三省:省(xǐng),察看、檢查。三省有幾種解釋。一,三次檢查 ;二,從三個方面檢查;三,多次檢查。

③忠:古注:“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④信:古注:“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⑤傳:古注:“傳,謂受之於師。”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大意

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孔子教人,重視修養的自覺性,要求“君子求諸己”;自省是體現了“求諸己”精神的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可謂“為學之本”。三省,過去有的解釋為三次檢查;有的解釋為從三個方面檢查;有的解釋為多次檢查。總之是說要經常反省自己。

解 讀

本章提到曾子自省的三方面內容。傳,指自己傳授給他人的;忠、信是孔子重視的兩項道德要求,是傳的內容,舊注“忠信為傳習之本也”。《論語》多處講忠信,說君子要“主忠信”。

“為人謀而不忠乎”的“忠”,是泛指對一切人,並不專指忠君。《論語》裡講“忠”大都是作為一般的道德規範,與“信”相連講“忠信”,並不專用於君臣關係。這與後世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儒家思想在漢以後被定為統治思想,後世儒家對孔子的思想作了許多解釋、發揮。經後世儒家解釋發揮的孔子思想,與《論語》裡記載的孔子本來的思想,在許多問題上也是既有聯繫,又有不同。這是在讀《論語》和了解、研究孔子思想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

2·11?子曰 :“溫故而知新①,可以為師矣。”

注釋

①溫故而知新:有不同的解釋:一,在溫習已知的知識中有新的體會,開發出新知識。二,把“溫故”與“知新”作兩個方面來解釋,說“既溫尋故者又知新者,則可以為人師矣”。前一解強調從溫故中知新,可以與1·15 章“告諸往而知來者”,7·8 章“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聯繫起來理解,似更符合孔子思想。

大意

孔子說:“能從溫習已知的知識中有新的體會,開發出新知識,就可以當老師了。”

解 讀

“學”都由“溫故”、繼承前人已有知識開始。但又必須從“溫故”中開發出新知,才是真正的“學”。不“溫故”而憑空開新,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隻“溫故”而不能開發出新知,將是泥古不化,停滯不前。凡此都不能稱為“學”,更不足以為師。古人亦有以“通古今”解釋溫故知新,說“故,古也。六經皆述古昔、稱先王者也。知新,謂通其大義,以斟酌後世之製作”。今天對待傳統文化,也宜溫故知新也。

2·15?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

注釋

①罔:有幾種解釋:一,迷惑;二,誣罔、受騙;三,罔然無知。

②殆:有幾種解釋:一,危險;二,疲怠;三,疑惑。

大意

孔子說:“隻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隻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解 讀

孔子既指出“學而不思”的不足,也指出“思而不學”的弊病,主張“學”和“思”結合。《論語》中有許多章分別談到“學”和“思”這兩個方面,如 15·30、17·8等章著重強調了“學”的重要,7·8、15·2 章則是強調了“思”的重要,要注意聯繫起來全面理解。

2·17?子曰 :“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①由:孔子早年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②女:同“汝”,你。

大意

孔子說:“由呀,我教你怎樣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呀!”

解 讀

強不知以為知,是人們認識中常見的通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反映出孔子對知識的實事求是的老實態度,是糾正這種毛病的良方。關於這個問題,還可參讀 2·18、3·9、7·27、9·4、17·14 等章。

(本文節選自錢遜《如沐春風——論語讀本》,中華書局出版)

想要閱讀《論語》,卻不知道該選哪個版本?

別著急,《論語》閱讀書單來啦!

優秀版本盡在其中,滿足您的各種閱讀需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