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教育綜合知識常考人物及相關理論(一)

孔子

1、個人簡介:

孔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生於公元前551年,逝於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儒學教育理論的奠基者。

2、著作:

孔子述而不作。《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另相傳孔子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撰《春秋》。

3、觀點:

1. 教育的對象:孔子認為教育的對象應該是有教無類

2. 教育的目的: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

3. 教育思想:孔子認為,教學的內容應該是六藝,即《詩》《書》《禮》《易》《樂》《春秋》。教學的方法有:學思行結合,啟發誘導,因材施教。道德教育的原則有:立志樂道、克己內省、身體力行、改過遷善。關於教師,孔子認為,教師應該具備以下條件:學而不厭、溫故知新、誨人不倦、以身作則、愛護學生、教學相長。

孔丘提倡有教無類

作為辦學方針,認為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主張學而優則仕,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學而優則仕包括了多方面的意思:學習是通向做官的途徑,培養官員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學習成績優良是做官的重要條件,如果不學習或雖經學習而成績不優良,也就沒有做官的資格,學而優則仕確定了教育培養統治人才的目的,體現了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孔丘主張以六藝為教學內容

孔丘繼承西周貴族六藝教育傳統,吸收採擇了有用學科,又根據現實需要創設新學科,雖襲六藝之名,但對所授學科都作了調整,充實了內容。六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是奴隸社會的教育內容。是分科課程的雛形。

③「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比古希臘的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早十幾年,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在教學時必須先讓學生認真思考,已經思考相當時間但還想不通的,然後可以去啟發他;雖然思考但有所領會,但不能以適當的言辭表達出來的,此時可以去開導他。

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採用因材施教的人。但是因材施教一次最早是由朱熹提出的。應注意區分。

學思結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體現了學習要學思結合的。

社會本位論

孔子是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

關於教學過程

孔子提出--的教學過程,有的時候也可以總結為---

4、歷史地位及評價: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者,儒學教育理論的奠基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稱為至聖孔聖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學思想對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子

1、個人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2、著作:

《孟子》

3、觀點:

1.孟子教育理論的基礎是性善論

2.教育的作用是擴充善性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明人倫

3.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培養理想人格的途徑主要有:持志養氣、動心忍性、存心養性、反求諸己。

4.孟子的教學思想有:深造自得、盈科而進、教亦多術、專心致志。

4、歷史地位及評價:

孟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的思想被多數人稱之為孔孟之道

5、墨家的墨翟

墨翟以兼愛非攻為基本主張,同時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注重實用技術的傳習,重視實踐。同時認為獲得知識的途徑親知聞知說知三種途徑,其中說知是依靠推理的方法來追求理性知識。

6、道家的老子和莊子

道家主張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老子全盤否定文化教育的價值。《老子》一書有關教育思想的主要論點:第一,文化墮落論;第二,人性復歸;第三,絕聖棄智論。莊子繼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倡議不要用人力去改變自然。

7、相關考點

(一)思孟學派

孟子,名柯,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人們通常把子思和孟軻視為一派,這就是著名的思孟學派。思孟學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資料是《孟子》一書。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張是勸說統治者施行「仁政」。關於思孟學派,他們提出的教學過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考試重點,考生要記住。

(二)內發論的代表

孟子認為人性生來就是善的,有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從「性善論」出發,孟子認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義、禮、智四個「善端」。但是,僅有這些「善端」是不夠的,必須加以擴充,使之達到完善的境地。因此,教育的作用在於把人天賦的善端加以保持、培養、擴充、發展,或把已經喪失的善端找回來,啟發人們恢復天賦的善良本性,使之成為道德上的「完人。」

(三)「明人倫」與教育目的

孟子認為辦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所謂的「人倫」就是五對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倫理道德為基本教育內容,以「孝悌」為倫理道德基礎的教育。另外孟子還是教育目的的個人本位論的代表。

(四)教學思想

1.深造自得:孟子認為知識的學習,並非從外而來,必須經過自己主動自覺地努力鑽研,才能徹底領悟。所以,學習中特別重要的是由感性學習到理性思維的轉化。「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盈科而進:「盈科而後進」指出了學習和教學過程的循序漸進。

3.教亦多術:對不同情形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法。

4.專心致志: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五)社會分工與教育

分工思想是孟軻的重要經濟思想,也是其教育理論中重要的基礎思想。他認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是必要的。

荀子

1、個人簡介:

荀子,名況,字卿,世稱荀子,戰國末期趙國人。生於約公元前313年,卒於公元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對重新整理儒家經典也有相當的貢獻。

2、著作:

《荀子》

3、觀點:

1.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是惡的。教育的作用在於化性起偽

2.教育目的:荀子把當時的儒者分為俗儒、雅儒、大儒,教育應當以大儒為培養目標。

3.教育內容:教育的內容是《詩》《書》《禮》《樂》《春秋》五經,其中《禮》是重點,是荀子整個教育理論的核心。

4.教學方法:荀子認為,聞見、知、行,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

4、歷史地位及評價:

荀子是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倡的性惡論,常被後世拿來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比較。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一位大師,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5、相關考點:

(一)「性惡論」與教育作用

荀子認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因此他認為應該以「禮」來約束。關於荀子的性惡論,考試中就隻以性惡論的代表的形式考查,不會有其他更深入的形式。

(二)外鑠論

外鑠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環境的壓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教育。強調教育的價值,對教育的作用持樂觀的態度,關注的重點是學習。因為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變,所以荀子是我國古代外鑠論的代表人物。也使選擇題常考點。

(三)環境決定論

荀子有一句名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者過度強調了環境在影響個體身心發展中的作用。這是一種環境決定論的觀點,考試中常考這句,就以「環境決定論」來考察。

(四)「聞見知行」結合的教學方法

荀況:「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荀子認為聞見、知、行,每個階段都具有充分的意義,由此構成一個完整的過程。

(1)聞見

學習的起點、基礎和知識的來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體與規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觀因素影響而產生錯覺。

(2)知

學習而善於運用思維去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就能自如的應對事物的變化。

第一,「兼陳萬物而中懸衡」。

第二,「虛一而靜」,「心」是藏與虛、兩與一、動與靜的統一。

(3)行

行就是知識的實踐,是學習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階段。

(五)論教師

將教師視為治國之本。教師參與治理國家是通過一個中介實現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荀況片面強調學生對教師的服從,主張「師雲亦雲」。


淮南師出溫馨提示:19年教師編制考試備考時間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