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氏家族:根據族譜推算,蘇家入川時總共有30人左右

封面新聞記者 黃勇

成都東山蘇氏家族入川始祖蘇子盛,在雍正4年(1726)“率子孫”移民入川。那麽,他帶領的子孫有哪些?有多少人呢?

蘇氏家族入川時有30人左右

據《華陽蘇氏族譜》記載,蘇子盛有5個兒子:蘇元蓮、蘇元萼、蘇元德、蘇元蒼、蘇元勝。他的孫子輩當時尚屬年幼,有準確記載的是蘇元蓮(1682-1757)的大兒子蘇成智入川時16歲,三兒子蘇成勇10歲。

以前的族譜是不記載女兒信息的。根據《華陽蘇氏族譜》的記載,可以大致推算出,蘇氏家族入川時有30人左右,其中壯勞力有6-7人。

以這個勞動力水準以及要供養這個人口規模的家庭,按四川大學歷史學院李德英教授研究民國佃約時得出的經驗測算,擁有一個壯勞力的5口之家,如果要佃田耕種的話,在成都平原需要20畝田,生活才能過得較好。

以此推論,蘇氏家族這麽多人口,理論上要租佃120畝田。但是,成都東山的生產條件要差一些,應該要佃種更寬的田地才行,而且田地上要有完整且規模可觀的房屋,才能方便蘇子盛全家安頓下來。

不過,蘇子盛一家入川的時間節點沒選好,因為“雍正四年”恰好是廣東客家人移民入川的高峰。

成都東山的《張氏族譜(1919版)》記載:“清雍正五年(1727),時值粵地災荒。”與之佐證的是《范氏族譜(1916三修)》中也記載說:“雍正四年、五年間,值粵東荒欠。”

這從側面印證了一個事實:蘇氏家族之所以入川,是因為廣東老家遭受災荒,迫於無奈才舉家遷往四川的。

既然蘇氏家族這麽多人口因為在老家活不下去了才被迫遷徙入川,那麽,大量與蘇氏家族境遇差不多的家族、家庭,自然也會有同樣的想法。大家的想法一致,行動也一致,一起蜂擁入川,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還有,康熙33年(1694),康熙帝正式頒布《招民填川詔》,拉開了湖廣填四川大型移民運動的序幕,而蘇氏家族是在雍正4年(1726)才入川,其間間隔了32年。

這32年中,早於他們入川的移民,已經把地插佔得差不多了,他們入川,已經喪失了像丁氏家族那樣無償插佔土地的大好機會。

蘇子盛租佃丁家的田地耗錢不菲

而蘇氏家族面臨的更為現實的問題是,他們落腳在丁氏家族的土地上,此時的丁家已渡過無人耕種而又必須交稅的最困難時期,土地是稀缺資源,待價而沽、捂盤惜售或隻租不賣,成了丁家保護財產的最好策略。

面對蜂擁而來的客家其他移民,蘇子盛儘管隨身攜帶了不少錢財,但都只能咬咬牙,以並不便宜的市場價格租佃丁家的田地耕種,不然就被別人給搶去租佃了。

那麽,當時的佃租土地價格到底有多高呢?

由於當時的契約無存,只能以兩件佃約作參考來推論:

(一)佃水田旱土房屋竹林等項文契人劉一棠,今憑證佃到張奇珠名下雙靈觀側近水田一處,約計十五畝零,其田使水照舊規車放灌溉,草房屋一院,門框窗格桁桷草檁俱全。比日三面言明,限種一季大春為止,劉姓備有無利押租錢七十二千文,實納租谷十四石四鬥,系西河場市鬥交榪。

(二)佃水田房屋基址文約人夏德仁,今憑中承佃到謝竹屏名下水田一段,約計九十三畝七分,旱土一段,每年收租一石六鬥,田每畝一石九鬥。收租銀每百兩八石,扣除基內正瓦房一向,連磨角五間,左右瓦廂房二向共十間,瓦龍門一座,腳門一座,糞池、水井俱全。憑中議取押租紋銀二千三百七十兩整,以蘇坡橋米市平交兌。

這兩件佃約,距雍正4年已有100多年,人口數量即市場需求上發生了較大變化。但考慮到清朝中期物價波動不大,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所以,可以推論,以當時的物價水準,蘇子盛租佃丁家的田地,可能需要數百兩乃至上千兩銀子做押租錢。

【下期看點】

請看“塵封的鄉檔(98)”。

特別鳴謝:

成都市龍泉驛區檔案局(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