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氏家族家財豐厚,通過捐納方式獲取功名,創造做官機會

封面新聞記者 黃勇

蘇氏家族在族人攻讀功名的同時,因為家財豐厚,還通過捐納的方式,從另一個角度獲取功名。

這樣的方式,在成都東山一帶的望族中不是個例,如洛帶鎮上著名的巫氏家族,至今還留有“巫氏大夫第”宅院。

國子監(資料圖片)

客家人的耕讀傳家之風

成都東山客家人有句俗話叫“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或者說“生意錢前錢,耕田錢萬萬年”,意思是說,再窮也不能放棄讀書、放棄傳承文化和考取功名的機會,再富也不能丟掉養豬耕田的產業和技能以及勤勞的本色。

這種傳統,又被總結為客家人的耕讀傳家之風。

經過幾代人的打拚和發展,蘇氏家族雖然總體上相對其他人來說算是比較富裕了,但他們仍保持著勞動本色,也是要參加勞動生產的,只有實在耕種不完的田地才用於租佃。

蘇氏家族聚居地離集鎮較遠,使得其從事工商業的機會較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但一直沒有放過獲得功名的機會。在讀書攻取功名艱難的情況下,捐監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捐監制度的施行,貢生與捐監的監生的區別

捐監始於明朝景泰年間。當時政府因為財政困難,實行捐納進入國子監學習的制度,被稱為捐監,也稱納監或納貢。此後,清朝沿襲了這種做法,俗稱捐納。

國子監,又稱太學,是明清兩朝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清朝國子監的學生來源,分為貢生和監生,二者有何區別呢?

科舉時代,從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挑選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監生,就是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的簡稱。

所以說,貢生一定是監生,監生不一定是貢生。

理論上來說,二者地位一樣,但貢生一般有點真才實學,畢竟是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生員身份的,是資格的讀書人,有文化的人。但通過捐監方式進入國子監讀書的監生,一般沒有多少學問,大多數人有點權勢,家庭背景非富即貴。

再形象地區分一下貢生與捐監的監生區別:在崇尚文化的時代裡,貢生一般稱自己是貢生;在拚爹時代,貢生大多稱自己是監生。

在社會普遍看來,貢生的名氣要高於捐監的監生,可享有高於捐監的監生的待遇。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做了貢生後,理論上可以做官,而且貢生算是地方層面的高級知識分子,其名聲與地位也高於捐監的監生。

捐監成為豪家子弟獵取功名富貴的起點和捷徑

貢生有6類: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例貢,監生有4類:恩監、蔭監、優監、例監。例監,就是捐監,即用錢買的國子監生資格身份,例貢也一樣。

在捐監制度實行之初,要求捐監者必須是生員,也就是經過考試被入選國子監的生員。後來放寬條件,各界俊秀(沒有任何學生身份的民間人)也可以捐監。

這樣一來,就把捐監制度給弄得“水垮垮”的了,不學無術的“阿貓阿狗”們,只要願意給錢,就可以去國子監讀書。

在清朝,捐監並不是直接買官,而是花錢買文憑。有了文憑,可以繼續參加科舉考試,走正途進入仕途,也可以走別的途徑,如捐納為官。

各界俊秀要想捐納官職,前提是必須具備貢生、監生的資格。因此,捐監成為有錢有勢的豪家子弟獵取功名富貴的起點和捷徑。

清末,科舉制度日趨衰落,國子監取消了坐監制度(在國子監集中學習),允許監生在家自學。再加上政府為彌補財政虧空,積極鼓勵捐監,所以民間興起了捐監熱。蘇氏家族正是這股熱潮中的一分子。

在農業社會裡,獲得功名是一種獲得社會地位的簡便途徑,對後人有激勵作用,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子弟創造進入仕途的機會。

【下期看點】

請看“塵封的鄉檔(105)”。

特別鳴謝:

成都市龍泉驛區檔案局(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