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個地道的農民,卻因為建盞踏上了傳承之路

中國人骨子裡對茶的情感是根深蒂固的,從古至今的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到現代人的茶桌生意經,品茶養性,背後隱藏的門道似乎夠我們細細回味良久,而建盞正是為茶而生的器物。

建窯為中國宋代八大名窯之一,一直以來人們對它的了解就是風格獨特的黑釉茶盞和兔毫盞而著稱於世。

建窯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下轄的水吉鎮,建窯在史書上記載創燒於晚唐、五代時期,興盛於兩宋,但元朝建立以後,文化和手藝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層,建盞也隨之沒落,到了明末清初基本上已經停燒了。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貢茶的蔡襄將數十年來的鬥茶習俗進行總結推廣,撰寫了一部茶藝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茶錄》(成書於1050年)。

《茶錄》的問世,鬥茶文化推波助瀾在朝野上下傳播,建盞中的優級品成了皇族、士大夫們不惜重金追尋的寶物,詩壇巨匠、雅仕們抒發情懷謳歌的必備品。

與建盞的淵源

周永金,是當地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沒有什麽文化,小學沒有畢業就輟學了,老師不止一次到家裡去希望他繼續學習,他太渴望學習了,但家裡實在是太窮,家裡那麽多兄弟姐妹,而他又是家裡的老大,很多重擔都壓在他身上,他只能含淚放棄。

雖然不能在學校繼續學習,但他還是對知識有著一種渴望。

在他和奶奶聊天的時候,奶奶不止一次的對他說“如果不是因為戰亂其實我們家還是比較寬裕的”。

因為家族原來是製作陶瓷的,很多製作的陶瓷除了在本地銷售外,還出售到全國各地。至此他知道了原來家族裡還有這樣的歷史,難怪從小他都對陶瓷有著深厚的情感。記得兒時打破了一塊黑瓷碗自己還坐在地上哭了半天,應說是自己對不起這個碗把它打碎了,原來是有這種淵源。

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到了1978年隨著中國民族文化的複興。中國工藝美術學院和福建省輕工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建陽瓷廠恢復了對宋代兔毫釉的研究,對於熱愛黑瓷的人來說是一件特別好的事,也正此他有機緣創辦今天的永銘建盞。

傳統氣息的黑瓷文化

然而做一件事不容易,想恢復一種文化傳承更是難上加難,作出決定的當時他從未想到過,這將是一個多麽艱巨的工程。但有些事情一旦開始,可能就停不下來了。

在經過不斷的走訪、討教業內知名師傅,他開始自行研究建盞釉水的配製及燒製技藝,在經過幾百上千次的試製,複製了古代建窯建盞兔毫盞;

試製成功油滴黑釉瓷。在長期傳統鐵系釉的研究中,研究成果居國內領先水準,其作品胎骨似鐵,釉色古樸典雅,釉面斑紋天然形成,富於變幻。

建窯黑瓷茶盞的胎質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及黑黃,此為含鐵(金)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

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茶盞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正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他一直要求自己要用傳統工藝(手工製作)和原料(黃泥、粘土、釉石,草木灰、松柴,產自保護區內)製作建盞泥巴的陳腐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

曾經在釉石的選擇上難住了他,水吉鎮的大山他幾乎走遍了,當然中間在采集樣品的時候還出過不少危情。

因為當地氣象比較潮濕,山路非常難走一個不小心就會掉下山崖。但對於他來說只要能克服的,他幾乎不把這個放在心上,家裡人經常勸他叫他不要在去了,但他始終不甘心。

也因為他的執著,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離窯址10幾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他想要釉石,至此一發不可收拾,他每天又沉靜在工作室不斷的實驗,一次兩次,幾十次乃至幾百的失敗,始終沒有打敗他,終於經過幾年的研究實驗。他成功了!

草木灰做為一個重要的降溫原材料來說,主要成分是碳酸鉀(K2CO3),相對分子質量為138。草木灰肥料因草木灰為植物燃燒後的灰燼,所以是凡植物所含的礦質元素,草木灰中幾乎都含有。

其中含量最多的是鉀元素,一般含鉀6~12%,其中90%以上是水溶性,以碳酸鹽形式存在;其次是磷,一般含1.5~3%;還含有鈣、鎂、矽、硫和鐵、錳、銅、鋅、硼、鉬等微量營養元素。

建盞是一種傳承

建盞的失傳很大原因是由於戰爭、經濟、還有地域文化的缺失,而現在我們重新找回老祖宗的東西,更應該一步一個腳印讓它重現光芒。

今天的複燒使建盞在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洗禮後,又重新脫穎而出。

周永金告誡他的徒弟說必須要用傳統工藝和傳統原料製作建盞,讓其一直傳承下去。他希望讓中國建盞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都知道中國上下五千年積澱的悠久文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