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建盞 :因茶而生,又因茶而亡

老盞停止於宋代,這之間經歷了 600 年的斷燒歷史。因此建盞相比其他瓷器窯口的鑒定有一個優點,即建盞沒有明仿、清仿、民仿燒造的。老盞即是唐五代到元初所製,新盞則為 1979 年以後燒製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習慣已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延續了幾千年。在這漫長的茶葉歷史中有一件不可遺漏的茶具,它也是中國陶瓷史上唯一的專用茶具——建盞。要了解建盞,還是先要從茶葉說起。茶葉的飲用方法有幾個階段的變化,最早期的茶是神農嘗百草這個故事中出現的,《神農百草經》裡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茶當時作為藥物出現,並一直持續到唐初。

唐代是茶文化的啟蒙時期

從唐代開始,茶葉進入了自由貿易的市場。當時的文人雅士、宗教信徒在長期閑暇時候需要提提神,這時候發現茶有很好的提神醒腦的功能,逐漸就推廣開來。一時飲茶成風。

當時的唐代是以煮茶的方式飲茶。在上世紀80年代法門寺地宮曾經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唐代茶具,包括風爐、煮茶壺、碾子、籮等20多件器物。那一時期煮茶有一套非常繁複的程式。要先把茶葉做成茶餅,在煮之前上火烘烤到微焦,然後反覆碾碎,過蘿篩粉,然後才能放入茶爐裡煮。煮的時候會加入少量的鹽、薑等調料,形似菜粥狀。茶湯要煮三沸才能飲用。

前世

而到了宋代飲茶方式出現了改變。自唐五代時期煮茶被點茶所取代。點茶也是先把茶葉做成餅子,上火烤熱,用碾子碾成極細的茶末,過籮篩出很細的茶粉。有人會發現這與現在日本流行的抹茶道類似。那是因為日本的茶道源於我國唐、宋時期,保持至今並未有太大改變。宋人將這極細茶粉放入大號的建盞裡面,加入沸水用小饊子擊拂調成膏狀,有點類似現在喝的芝麻糊,再將沸水灌入執壺內,通過執壺細長的嘴進行點注,翻起白色泡沫布滿湯麵,再次擊拂,此為點茶。於是,建盞就隨著這種獨特的飲茶方式誕生了。

在宋代瓷器分為三大類:黑瓷、青瓷、白瓷,建盞屬於黑瓷。在點茶出現之前,黑瓷大多只是民間的粗瓷大碗。卻因當時風靡全國的鬥茶而炙手可熱。按照評判的需求,黑青色可以更加襯托茶末的清白之色。因此,在蔡襄的《茶錄》中也提到:「茶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因此建盞便成為茶具的最佳選擇逐漸發展起來。鬥茶之風上到皇室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人不樂於此道。其中以宋徽宗最為情有獨鍾,並著有《大觀茶論》,其中就提到「盞色貴青黑,玉豪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彩色也」,因此說建盞因茶而生。建盞最早稱作烏泥碗,因胎土含鐵及金屬量較高,盞壁又厚,經過加溫久炙難冷,這就符合宋人點茶時需要長時間保持水溫的要求,故建盞是因飲茶習慣而產生的。現今我們看到的這些建盞在當時產量並不高,建窯的窯口建在福建東北部,武夷山以南的建陽地區,建窯以此地得名。建陽地區原屬於建甌縣。建盞製作的原料全部取材於建陽本地並以龍窯燒製。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就已形成很大的茶葉產業鏈。建甌附近建有著名的禦茶園,即為北宋皇家禦用茶園。當時建盞風行於全國,引得皇家、貴族、士大夫階層競相追捧。今天我們在宋代的詩詞中不難發現其蹤跡。如蘇軾的《送南屏謙師》中寫道「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味手,忽聞午盞兔豪斑,打作春甕鵝兒酒。」又如秦觀的《滿庭芳三之一》中寫道「纖纖棒,香泉濺乳,金縷鷓鴣斑。」等等。

隨著朝代更替,宋被元滅後,元朝時期的蒙古族統治階級對茶道不再重視,茶道殘存於民間,僅百姓延續了點茶的習慣,從而使建盞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元朝政權不到百年時間便被明朝代替,明太祖朱元璋覺得點茶這種飲茶方式太費時費力,所以頒布了一條政令「費團為散」即廢棄團茶製作改為散茶,形成了現在我們沖泡的茶葉。可以說朱元璋改變了中國人的飲茶習慣,使得建盞更無用武之地,因此徹底消亡。與此同時,紫砂與陶瓷茶具替代了建盞的位置,走進了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

今生

1979年,國家組織恢復建盞燒製,新盞得以出生,而老盞則停止於宋代,這之間經歷了600年的斷燒歷史。因此建盞相比其他瓷器窯口的鑒定有一個優點,即建盞沒有明仿、清仿、民仿燒造的。老盞即是唐五代到元初所製,新盞則為1979年以後燒製。

隨著國家保護歷史文化,恢復傳統技藝,建陽地區建窯至今已發展到300多家。通過當地工藝師的不斷嘗試,豐富了建盞的花色及造型,於去年將建盞作為金磚會議國禮贈予各國首腦。自此,建盞在新時代的春風裡,又煥發了蓬勃生機。

人物簡介

王鵬,號賞韻軒主。自幼酷愛中國歷史及中國傳統文化,16歲起在燕京書畫社實習。22歲開始接觸茶葉文化,後一直跟隨原蘇州茶廠、國家副研究員級評茶師朱荷芬老師學習中國茶文化。對中國六大茶類的產區及製作工藝均有一定了解。歷經十二載潛心研究,於2010年創立賞韻軒工作室,勵志將中國茶飲文化及賞玩藝術向民眾推廣。對茶具、文房、字畫、古琴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投稿/合作/聯繫信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