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劃時代的發明,後裝擊針槍曲折的誕生史

1866 年,為爭奪德意志領導權,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戰前,歐洲國家大多看好奧地利,然而最終奧地利慘敗。回顧普奧兩軍的戰前計劃、兩軍在6 月24 日至7 月2 日的機動、決戰當天各處的戰況,會發現普軍獲勝實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當然,鐵路、後裝擊針槍、後裝線膛炮,也對這場戰爭中的步兵、炮兵、騎兵產生了很大影響,進而影響了戰爭結局。

後裝擊針槍的故事從普奧戰爭爆發、兩軍在波希米亞發生流血衝突伊始,普魯士的後裝擊針線膛槍就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無論是在漢德瓦薩(Huhnerwasser),還是在波迪爾(Podol)戰場上,都有無數排成密集縱隊的奧軍士兵被這種新式步槍的猛烈火力成片成片地撂倒。奧軍官兵這才意識到戰場上的輕兵器已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變革,擺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場有別於以往任何一場戰爭的全新戰爭。在普軍將領的有力領導下,這種恐怖的新式步槍徹底封死了奧地利與其盟友(他們的軍隊還在使用前裝步槍)的一切獲勝可能性,最終隻用了短短七周就讓普軍贏得了戰爭勝利。這場戰爭中的擊針步槍堪比50 年後一戰西線戰場上的機槍,兩者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像機槍早在一戰爆發之前就已出現一樣,後裝針擊步槍在普奧戰爭中也算不上什麽首次亮相的秘密武器,因為早在將近30 年前普魯士就已經開始研製與列裝這種步槍了。

擊針槍的發明者約翰·尼古勞斯·德萊賽(Johann Nikolaus Dreyse)於1787年11 月20 日出生在圖林根的瑟莫達(Sommerda)。1814 年,他的父親不幸去世之後他便在自己的故鄉鑽研起更為可靠的擊發裝置。他在最初還沿襲著保利的研究思路,打算用改進彈頭的方式來提升火器的可靠性,但很快研究便陷入了瓶頸,迫使他另辟蹊徑。在不斷摸索的過程當中,他於偶然間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擊發裝置——利用長撞針來撞擊底火,進而引燃發射藥。這便是擊針槍的基本機械原理。1824年,德萊賽便開辦了一家槍械公司,專門生產各種火帽槍,發現了新的機械原理的他立馬動用自己公司的設備與資金進行了實驗。他臨時改裝了一把自己公司生產的火帽槍,在它的雷汞擊發裝置旁邊連接了一根擊針,只要他一勾扳機,這根長撞針便會從槍機彈出,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藥,最終將子彈發射出去。

連續幾次試驗都可以稱得上比較成功,但問題也來了——德萊賽的資金快見底了,若沒了資金的支持,這件武器的研發將無法取得決定性進展。他最初幾次尋找穩定資助者的嘗試都沒有取得成功,奧地利與普魯士的戰爭部全都駁斥了他的請求。為了養活這一項目,德萊賽的公司不得不(面向民間業務)轉型生產狩獵步槍,而在這款狩獵步槍上,他採用了一種改進型的點火裝置。這一創製很快便引起了普魯士軍方的注意,一位名叫普裡姆(Priem)的上尉對這個項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1830 年,普裡姆上尉帶著德萊賽重返普魯士戰爭部,這位嶄露頭角的槍械公司老闆被賦予了一項任務——將數把(拿破侖時代的)老舊燧發槍的槍機換裝成他發明的擊針槍機。這些臨時改造出來的步槍射擊效果不能令人滿意,這令軍方一度產生了不予採用這個項目的想法。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普裡姆又成功地說服了威廉親王(後來的普王威廉一世)與王儲(後來的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讓他們試用了一把德萊賽的獵槍,兩位貴人對手上的新物件極為滿意,他們的態度直接挽救了這個差一點便胎死腹中的項目。得到了讚助的德萊賽成功地改進了槍機的閉鎖系統,並贏得了一份為普魯士陸軍生產1100 杆後裝滑膛槍的合約。

1835 年,普魯士第4 及第11 步兵團的燧發槍兵營有幸成了這種步槍的第一批使用者。然而,第一批後裝槍的效果並不理想,士兵們在拿到手後很快便拒絕使用——因為它們操作起來實在是太過危險了!整個項目在實用化的第一步遭遇了徹徹底底的失敗。所有人,包括德萊賽自己,都一致承認這種後裝滑膛擊針槍很難有任何作為。

然而德萊賽並不會因為這一點點挫折就止步不前。他及時地總結了缺點與問題,開始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進與研究。就在同一年(1835 年),他終於找到了解決辦法——旋轉後拉槍機。這種後拉槍栓的構造與門閂頗有幾分相似,擊發底火用的撞針不再外露,而是被放進了槍栓裡面。只要使用者一扣動扳機,槍栓內的彈簧就會被釋放並驅使撞針向前撞擊子彈底火,引燃彈殼裡的推進藥。彈頭被火藥劇烈燃燒產生的高壓膨脹氣體推進,與彈殼分離並順著槍膛向前飛,這便是擊針槍的一次射擊。它同時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款製式栓動步槍。雖然這款武器在誕生伊始存在著諸如精準度較差、容易過熱、頻繁漏氣、槍栓容易卡殼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它的優越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任何一個在試驗場上見過它射擊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它的強悍——這種步槍的射擊速度實在是太迅猛了,簡直就是其他步槍(即當時歐洲主流的前裝步槍)的 2 倍,不管這些步槍是滑膛的,還是線膛的,全都不是德萊賽步槍的對手! 1838 年,德萊賽完成了新一輪的改進方案,並親自在試驗場上為普魯士軍方展示了新步槍的性能。他在靶場上連續射擊了100 發子彈,槍機與槍管在整個試射過程中沒出現任何大故障,迅猛的射速更是徹底震驚了技術審核委員會。

然而由於1835年試驗的失敗,軍方還是對德萊賽的步槍的可靠性抱有懷疑。在這一關鍵時刻,德萊賽的好友普裡姆(他已經在1837 年晉升為少校了)又一次挺身而出,成功地遊說了普魯士王室的眾位王子與親王。少校對這種新兵器產生了非同尋常的狂熱,他向王儲誇下海口,稱只要有6 萬名訓練有素計程車兵能裝備上這種步槍,便可保普魯士國境永遠太平。王室成員在實際操作過這種步槍之後,也對其性能極為滿意,新舊步槍之爭徹底落下帷幕。最終,在1840 年12 月4 日這一天,刻苦鑽研了十餘年的德萊賽終於收獲了回報——腓特烈·威廉正式下達了授權書,命令軍方採購了6 萬支擊針步槍。不過這些步槍在生產完成後並沒有立刻配發給部隊,而是被存進了軍械庫當中以備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時使用。儘管擊針槍在當時被普魯士軍方當成一種秘密武器來對待,但它的存在早已被公眾所熟知。儘管它具備著相當明顯的優勢,卻並沒有成功地被世人視作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軍事槍械。

德萊賽擊針槍的槍機與子彈。它屬於標準的栓動步槍,這種槍機結構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被世界各國步槍所採用,成了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軍隊最主流的輕兵器

同時代的歐洲主流發明者及槍械製造商走了一條與德萊賽的後裝槍截然相反的設計思路。他們的普遍做法是不停地改進現有的前裝線膛槍,希望能以犧牲一定程度的精準度來提升步槍的射擊速率。一個名叫圖弗南(Louis-Etienne de Thouvenin)的法軍上校在這一領域取得了成功,他發明了一種結構極為獨特的前裝步槍。這種步槍在北非戰場上的法軍手裡依舊表現良好,被證實是一種頗為可靠與有效的武器。

圖弗南的設計取得了顯著的成功,歐洲各國軍隊紛紛採用了這種前裝步槍。普魯士的獵兵部隊就將他們的M1835 式獵兵步槍的原有槍機換成了閥杆槍機。這令擊針槍的忠實擁躉們憤憤不平,到了1847年,關於兩種武器的性能優劣之爭越發激烈。軍方於是命令近衛預備團計程車兵們分別使用這兩種步槍進行實彈射擊,進而比較兩者的具體性能。經過多輪試射與評比之後,擊針槍還是成了試驗場上的勝利者,保住了自己的地位。此次試驗之後,普魯士軍中仍時不時地出現前後裝優劣之爭與反對的聲音,但等到德萊賽步槍在實戰當中首度亮相之後,一切的質疑都被它的強悍實戰表現徹底消除了

1848 年大革命爆發1 個月後,普魯士國王下令為奉命鎮壓起義的近衛團及常備團的所有燧發槍兵營統一配發擊針步槍,而他們換裝擊針槍這一任務要一直到1849 年年末才徹底完成。(當時的普魯士)除了接受使用這種武器的訓練之外,並沒有考慮到像這樣的速射後裝武器對戰場產生的戰術影響。儘管如此,士兵們很快便在敵人的火力壓力下迅速掌握了這種武器的操作技術。隨著分散在德意志各地的普魯士軍隊陸續鎮壓了當地的叛亂,這種新式武器的強大優勢也開始變得顯而易見。在1849 年5 月鎮壓薩克森王國德累斯頓市起義的4 天戰鬥當中,隸屬於普軍“亞歷山大皇帝”近衛擲彈兵團(Garde GrenadierRegiment Kaiser Alexander)以及第24 步兵團的燧發槍兵們,憑借著擊針槍的速射火力成功地壓製住了起義民眾當中的神射手(marksman),為友軍爭取到了包抄夾擊起義軍側翼的寶貴機會。一年之前,持異議人士(護憲起義者)就曾在突襲柏林軍械庫後繳獲了一定數量的擊針槍,以至於普軍在後來的街頭交火中也有少數幾起被起義者的擊針槍攻擊的戰例。而在同時期的1849 年第一次石勒蘇益格戰爭期間,擊針槍也同樣發揮出了顯著的效果,在遠征巴登期間,威廉親王麾下的部隊就用的擊針槍。他在寫給柏林的戰報中說:“在防禦敵方進攻的場合裡,這種步槍的火力效果尤為突出”。當然了,即使有了上述這些鐵一般的事實與表現做支撐,普軍高層還是有一些人對這種步槍提出了批評,K. W. 馮·維利森(Willisen)將軍便是其中之一。他認為給全軍上下所有士兵配發這種步槍的成本實在是過於高昂,因此普軍應當立即停止向全軍配發擊針步槍。

文摘自《戰爭事典05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