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秋」≠「入秋」,兩個概念大不同

「立秋」到了,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

我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氣象候。像是江淮一帶,可能要等到9月才行。




一候,涼風至

「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涼風是西風肅清之風,肅清是為收斂,秋為「揫」,「揫」就是斂聚。

二候,白露降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清涼風來,露珠晶瑩變白,白是秋之標識。但露尚未凝滯,還能在陽光下滾動,非「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之露。東漢劉熙的《釋名》釋露為「慮」,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將凋零而憂,由此「露紅凝艷數千枝」,亦成一種壯美悲愴。


三候,寒蟬鳴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這是曹植詩。古人硬要分辨寒蟬小而青紫,其實應是蟬們秋涼後發聲困難,知生命將盡的變聲淒切。碧樹未搖落,寒蟬已悲鳴。此時「夜涼枕簟滑,秋燥衣巾輕」了。



立秋時節,有「啃秋」的習俗。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整個秋天都不生病。

在有些地方,「啃秋」也稱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暑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江蘇等地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在北京,立秋日「咬秋」的習俗是早上吃甜瓜、晚上吃西瓜,天津人則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



《黃帝內經》中指出,秋天養生的要領是:「使之安寧,已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 | 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要謹記「秋瓜壞肚」。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 | 調節心情謹防秋燥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氣象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

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乾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癥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 | 食品、衣物需防霉變

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濕度大,氣象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霉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濕度也會增加,這就很容易產生霉變。食用霉變的食物後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

易霉變的食物有:麵包、蛋糕、熟肉、魚蝦、奶、雞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類等。衣物、床單、被褥發生霉變,同樣會導致皮膚過敏。

需要提示的是,封閉式包裝的熟肉打開後,一天內應吃完,如果時間較長,在沒有確認變質的情況下要充分加熱後才可食用。


?? | 當心「秋老虎」傷人

炎夏的餘熱未消,處暑節氣也將在8月底接踵而來,「秋老虎」甚至還可能虎視眈眈,而氣象也逐漸轉向乾熱。

特別是立秋過後,還可能再處於炎熱之中,而這種炎熱氣候有時候也可能要延續到九月,氣象才能真正涼爽起來。因此,立秋後應當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為預防中暑,最好要保證充足睡眠,注意補充水分,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機房裡,以免因室內外溫差過大引起「熱傷風」。外出時,記得隨身備好藿香正氣、人丹等防暑用品,同時做好防曬工作。



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想要防暑,需要多喝茶。

?? | 烏龍茶

秋天氣象乾燥,「燥氣當令」,常使人口乾舌燥。烏龍茶茶性適中,介於紅、綠茶之間,不寒不熱,適合秋氣象候,常飲能潤膚、益肺、生津、潤喉,有效清除體內餘熱,恢復津液,對金秋保健大有好處。

?? | 花草調味茶

雖然花草調味茶不如藥物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能幫助我們達到身心的平衡與健康,無論心靈層面的舒壓解鬱,還是生理層面的美顏纖體,每天一杯花草調味茶,長期飲用就會收穫意外的驚喜。



立秋雖是「秋」,但人心不必躁。熱風已散,瓜果熟香,正是人生豐收忙碌時,請停在立秋一天,感受著短短的秋。

前半年的春夏,白晝很長夜很短,處處都是朝氣蓬勃,但人生不能總在趕路。

後半年入秋,回首一下無愧疚。「秋天短到沒有」,若錯過了紅葉秋水,忽視了屬於秋色的溫暖陽光,才是真正的寂寥。

立秋過後,馬上也要迎來屬於中國人的情人節——七夕。可以說秋天是最浪漫的一個季節,燈火闌珊下,你又在等著誰?

是日,暑去涼來,秋至。朝晚看雲,白日臥席,無緣由,心靜自然涼。

自在半盞茶,萬物皆驚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