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曾剛:商業銀行仍需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支持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曾剛、王偉

  摘要

  2022年二季度,儘管面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和個別村鎮銀行爆發合規風險等不利影響,商業銀行總資產增速和淨利潤增速仍保持穩定,總體風險抵補能力也較為穩健。2022年6月末,商業銀行資產總額達到310.5兆元,同比增長10.4%,處於平穩增長階段。6月末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2217億元,同比增長7.1%,商業銀行整體淨息差為1.94%,環比下降3BP,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2BP,淨息差連續兩個季度低於2%。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2.95兆元,增速回到了5.8%,較前兩個季度增速有所加快,但總體還是繼續保持低增長態勢。6月末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1.67%,同比下降9個BP,連續七個季度出現下降。撥備覆蓋率為203.8%,較去年同期增了11個百分點,連續7個季度上升,反映商業銀行風險抵補能力在持續加強。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的平均水準分別為10.5%、12.1%、14.9%,各項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和一季度末均略有下降。商業銀行整體流動性覆蓋率為146.3%,環比上升3個百分點,流動性比例為61.27%,同比增加5個百分點,總體保持穩定態勢。

  展望2022年三四季度,商業銀行仍需進一步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支持;夯實金融穩定基礎,做好存量風險化解工作;加強商業銀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繼續配合央行深化LPR改革,引導利率有序下行,保障銀行業穩健運行。

  目錄

  一、2022年二季度銀行業面臨的宏觀環境

  二、銀行業經營情況

  (一)資產規模增速保持平穩

  (二)淨利潤增速下降,城商行依然低增長

  (三)淨息差繼續下行

  (四)風險狀況

  三、2022年三季度運行展望

  (一)銀行業市場結構步入轉捩點,市場集中度有望回升

  (二)聚焦負債成本和資產質量,保障銀行業穩健運行

  (三)配合深化LPR改革,引導貸款利率有序下行

  報告正文

  一、2022年二季度銀行業面臨的宏觀環境

  2022年第二季度,烏克蘭危機對全球宏觀經濟的影響漸趨穩定,美、英等國通脹水準繼續在歷史高位徘徊,國際金融市場大幅震蕩,大宗商品價格屢創新高,美元指數和美債利率都大幅走強,“滯漲”風險不斷上升。國內方面,受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國內疫情散發等超預期因素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二季度GDP同比增長0.4%,較2022年一季度下降4.4個百分點,經濟運行經受較大波動。但也應看到,儘管房地產投資跌幅進一步擴大,6月份以來,經濟修複有一定提速,出口、基建和製造業投資成為疫後修複的主要拉動。此外,因疫情所處階段不同,我國與西方主要經濟體在經濟周期存在一定錯位,西方提前開啟偏緊的貨幣政策,也會對我國在貨幣、財政政策上的發力節奏以及銀行信貸資產投放策略上帶來干擾。

  2022年二季度央行貨幣政策以穩為主,總體特徵表現為靈活精準、合理適度。6月末,廣義貨幣(M2)、狹義貨幣(M1)同比分別增長11.4%、5.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高0.3個、1.2個百分點,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17兆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47兆元。6月末社科院口徑宏觀杠杆率約為266.02%,環比增加3.0個百分點,比一季度下降6.5個百分點。6月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6%,較去年同期下降0.42個百分點,處於有統計以來低位。6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7114元,較上年末貶值5.0%,仍在合理均衡水準上保持基本穩定。LPR發揮市場利率改革效能,今年以來,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下降0.1個、0.2個百分點,“市場利率+央行引導→LPR→貸款利率”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更加通暢,企業貸款利率為有統計以來新低。

  2022年二季度,銀行業監管政策密集落地,金融監管力度持續增強,央行就《金融穩定法》正式征求意見,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健全金融法治的決策部署、建立維護金融穩定的長效機制提出了更多要求;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預期信用損失法實施管理辦法》為商業銀行預期信用損失法實施提供了標尺準繩,《理財公司內部控制管理辦法》開始征求意見,為理財公司構築全面有效的內控管理制度提供了指導。

  二、銀行業經營情況

  ❏ 資產規模增速保持平穩

  2022年二季度,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監管指標數據,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367.7兆元,同比增長9.4%,商業銀行總資產310.5兆元,同比增長10.4%。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151.4兆元,佔比41.2%,同比增長11.2%;股份製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65兆元,佔比17.7%,同比增長7.8%。總體來看,整個銀行業資產規模和增速仍然處於相對較快的增長階段。

  貸款增速較快依然是資產增速變化的主要來源。2022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3.68兆元,同比多增9192億元;6月末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分別增長11.4%和10.8%,較上年末分別上升2.4個和0.5個百分點。央行也要求信貸總量保持穩定增長,繼續加大對於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資產結構方面,今年以來貨幣政策通過在前瞻性、精準性、自主性方面加強引導,信貸結構持續優化,製造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進一步得到支持。一是製造業貸款比重觸底回升,製造業貸款比重從2010年17%趨勢性下行至2020年9%的勢頭得到遏製,2022年6月末回升至9.4%。其中,製造業中長期貸款自2020年6月以來持續保持20%以上的高增速,貸款總量增長和期限結構優化同步推進,有力支持了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築底企穩,由2020年低點的26.3%回升至2022年6月末的29%。二是普惠小微貸款發力,助企惠民成效顯著。2022年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達22兆元,是2018年末的2.7倍,佔全部貸款的比重提升至10.6%;普惠小微授信主體達5239萬戶,是2018年末的2.9倍。三是基建投資和房地產等資金密集型領域信貸需求趨勢性轉弱。基建投資結構向城市更新、社會事業等民生領域傾斜,傳統“鐵公基”貸款需求轉弱,貸款比重由2010年的25%降至2019年以來的19%左右,房地產貸款比重也由2019年峰值的29%回落至2022年6月末的25.7%。

  從存款方面看,存款增速穩步回升,與貸款增速基本保持匹配。6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257.7兆元,同比增長10.5%,比年初增加19.1兆元,同比多增4.3兆元。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251.1兆元,同比增長10.8%,比年初增加18.8兆元,同比多增4.8兆元。外幣存款餘額為9867億美元,比年初減少103億美元,同比多減1400億美元。

  圖1  商業銀行資產及資產增速變化趨勢(部門:億元)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 淨利潤增速下降,城商行依然低增長

  2022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2217億元,同比增長7.1%,較2021年增速出現一定程度下降。分機構類型看,大型銀行、股份製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利潤增速同比分別為6.2%、9.7%、5.4%和7.6%,總體增長較為平穩,但城商行利潤增速仍低於其他銀行。城商行表現較弱與部分非上市城商行息差收窄和信用成本較高存在一定關係。相對而言,商業銀行的盈利效率有所提高,平均資本利潤率為10.1%,較上季末下降0.81個百分點。平均資產利潤率為0.82%,較上季末下降0.08個百分點。

  全國性銀行和地方性銀行之間的盈利也在進一步分化。通過分析部分上市銀行的季度報告可以發現,儘管城商行利潤增速趨緩,但江浙等優質區域上市銀行盈利依舊保持高增長態勢,從目前已披露中報的上市城商行淨利潤表現看,江浙地區上市城商行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速都在20%以上,高質量的上市城商行和一般城商行業績形成鮮明對比。除此之外,區域、結構分化加劇也進一步拉大銀行間經營差異,經濟更具活力、高淨值客戶集中的江浙地區以及具有國家戰略政策優勢的成渝地區隨經濟回暖業績迅速回暖,而處於區域經濟金融發展較慢的城商行仍面臨不良資產出清的挑戰。

  圖2  商業銀行淨利潤及增速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 淨息差繼續下行

  以淨息差衡量各類銀行的盈利能力,2022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整體淨息差為1.94%,環比繼續下降3BP,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2BP,2020年,淨息差連續兩個季度低於2%。大型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淨息差同比變動-8BP、-15BP、-17BP和-18BP。今年以來淨息差出現明顯下降,來源於貸款重定價、讓利實體經濟、企業信貸需求持續走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是受疫情和國外政治、貿易環境影響,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明顯,導致企業有效信貸不足,同時政策驅動銀行加大信貸投放,供需兩方面影響壓縮了銀行貸款定價空間;二是監管和貨幣政策也強化了銀行資產收益率下行趨勢。6月末,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為3.70%和4.45%,分別較上年12月下降0.10個和0.20個百分點。6月末,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41%,同比下降0.52個百分點,其中大型銀行和股份製銀行中長期貸款的佔比要高於城農商行,受到政策利率下行的邊際影響更大。三是負債端成本下降受到信貸需求不足、存款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製約,無法有效下降,影響了淨息差的改善。對中小銀行而言,受製於融資渠道和管理水準,其負債成本下降難度更大。四是受地產產業鏈拖累,房地產貸款和抵押貸款利息收入存在較大影響,潛在淨息差風險不容忽視。具體而言,住房貸款佔比較高的銀行受到的負面影響更大一些。由於國有行住房貸款佔比普遍高於其他銀行,其淨息差受到的負面影響高於其他類型銀行。後續應繼續推動加強銀行負債成本管控,以保持銀行體系淨息差的相對穩定運行。

  圖3  商業銀行淨息差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 風險狀況

  1. 不良資產餘額增速有所回升

  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2.95兆元,增速回到了5.8%,較前兩個季度增速有所加快,但總體還是繼續保持低增長態勢。從最近幾年不良貸款餘額走勢來看,不良資產餘額上升的趨勢已經得到遏製,資產質量改善明顯,不良資產上升幅度持續低於資產增速

  圖4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餘額變化趨勢(部門:億元)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2022年6月末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1.67%,同比下降9個BP,連續七個季度出現下降。其中,大型銀行不良率1.34%,同比下降11個BP,總體保持較低水準;股份製銀行不良率1.35%,同比下降了7BP;城商行不良率為1.89%,較去年同期上升了7個BP,農商行不良率3.3%,同比下降了28BP。總體來看,大型銀行和股份行的不良率持續改善,城商行和農商行不良率依然較高且存在較高反覆性。其中,城商行是二季度唯一不良率上升的銀行類別。而農商行由於前期增長加快,目前仍然處於3.3%的高位,壓降形式依然較為嚴峻。近年來整體不良率的下降,一方面得益於銀行經營業績改善與信貸投放逆周期擴張,但更大程度上還是來自商業銀行加大了不良貸款的核銷力度,各家銀行在監管政策引導下,從2021年開始普遍增加了不良貸款核銷的力度。

  圖5  主要類型銀行不良率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從關注類貸款指標來看,二季度潛在不良資產質量形勢仍不容樂觀。6月末,銀行關注類貸款餘額4.03兆元,同比增加7%,增幅為2020年3月份以來最高,已經處於近幾年的較高水準。關注類貸款規模與佔比的上升表明,現階段及未來一定時間,新增不良可能面臨較大增長壓力。

  圖6  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餘額及同比增速變動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2. 風險抵補能力較為穩健

  撥備覆蓋率體現了銀行抵禦預期損失的能力。2022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餘額為6.01兆元,同比增長12%。撥備覆蓋率為203.8%,較去年同期增了11個百分點,連續7個季度上升。撥備覆蓋率的連續上升,反映商業銀行風險抵補能力持續加強,當前總體撥備情況依然高於監管要求,且在全球範圍內仍處於穩健水準,風險抵補能力仍處於合理區間。

  儘管大中型銀行的抵補能力較為穩健,不同類型銀行風險抵補能力也呈現收斂態勢,但城商行和農商行仍低於平均水準。其中,大型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245%,較去年同期增加了20個百分點。大型銀行本身撥備覆蓋率較高,遠超最低標準,整體較為穩健。股份製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213%,較年初增加了4個百分點,保持了比較穩健的不良資產核銷力度。城商行6月末撥備覆蓋率為191%,較年初減少了1個百分點,也屬於穩健範圍內。農商行撥備覆蓋率為137%,較年初上升8個百分點,但仍大幅低於150%的安全區間。

  圖7  主要類型銀行撥備覆蓋率變化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2020年以來,疫情疊加實體經濟下行可能帶來的違約風險,銀行業大幅提高了風險抵禦能力。當前,雖然新冠疫情仍然呈現局部爆發態勢,但整體上已經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優質商業銀行可以適當降低撥備計提,回歸常態化發展戰略,在釋放盈利的同時適度增加信貸投放,從而進一步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但對於不良率高企,同時風險抵補能力較為欠缺的農商行,出於對未來風險因素的考慮,要高度關注這些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3. 流動性指標保持穩定

  流動性比例。2022年6月末,商業銀行整體流動性比例為62.27%,同比增加5個百分點,總體保持穩定態勢。分銀行類型來看,大型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流動性比例分別上升4.4、2.6、7.3、8個百分點,均存在一定的邊際改善。

  圖8  主要銀行類型流動性比例變化(部門:百分比)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2022年6月末,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1.67%,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存貸款比例(人民幣境內口徑)為78.44%,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存貸比呈現繼續上升的態勢,也意味著資本補充壓力持續存在。需要進一步增強流動性風險管理,提升資產負債的期限與規模匹配度,謹防流動性風險事件的發生。

  圖9  

  商業銀行整體超額備付金率與貸存比變化(部門:百分比)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流動性覆蓋率是衡量商業銀行短期流動性的重要指標,2022年6月末流動性覆蓋率為146.3%,環比上升3個百分點,同比上升5個百分點,高於《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中要求的100%監管指標。流動性覆蓋率一般由銀行持有的流動性較好的利率債來滿足,這些資產的收益率相對較低,流動性覆蓋率回調一定程度也體現了商業銀行對於流動性成本的考慮。

  圖10 

  商業銀行流動性覆蓋率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商業銀行的各項流動性指標數值都滿足監管指標的下限。但需要注意的是,商業銀行流動性包括結構性流動性指標和日間流動性指標,商業銀行在滿足結構性流動性指標的前提還是需要加強日常流動性管理,保證備付的穩定性。未來大型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要點仍然應該是不斷提高額外流動性的運用效率,最大化資金利用價值;股份製商業銀行則需要重點保持流動性指標的穩定,並對市場流動性壓力情景做好充分的準備;中小銀行流動性風險面臨較大挑戰,未來還是應該在加強核心負債、降低負債成本、增加資本金補充方面多下功夫。

  4. 資本充足率小幅下降

  2022年6月末我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的平均水準分別為10.5%、12.1%、14.9%,各項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和一季度末均略有下降。上半年主要資本充足指標下行,主要受到銀行分紅和信貸增速較大影響。從分子端看,上半年為銀行集中分紅的時段,導致資本淨額出現一定幅度下降;從分母端看,6月為傳統信貸旺季,風險加權資產相應擴大。儘管一季度出現小幅回調,總體來看,近年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還是有較為顯著的提升,這一方面在於近年來監管對銀行的資本補充要求更高,特別是2021年實施的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後,主要銀行均加強了資本補充力度,相關數據表明,2021年以來商業銀行資本補充累計超過2兆元。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在資產端優化資產結構,加強綠色信貸,降低房地產等方面的資產配置,風險資產佔用也有一定優化,2021年以來風險加權資產增長的幅度要小於資本的增長速度,對資本充足率的提高也形成一定支撐。預計下半年分紅因素的消除,疊加監管推動地方專項債補充中小銀行資本,補資本壓力將有所緩解。

  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在資本結構上,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較年初下降了26個BP,其他一級資本充足率下降了1個BP,二級資本充足率下降了2個BP,核心一級資本的下降幅度要大於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補充速度。核心一級資本補充乏力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的分紅因素外,還在於利潤增長相較於規模增長而言相對滯後,影響了內源性資本補充力度,少數城商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甚至已接近監管要求紅線。核心一級資本作為銀行抵禦風險最核心的工具,增長幅度會直接影響市場對銀行的風險預期,這些銀行應通過定增、可轉債等方式,積極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對資本充足率的貢獻為1.56%,與上季度末基本持平,體現了近年來監管引導銀行多渠道、多層次補充資本的政策在持續發揮作用,資本結構合理性也在提升;二級資本充足率貢獻率依然偏低,貢獻度依然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總體資本充足率的提升。二級資本債是商業銀行補充二級資本的主要渠道,2022年在政策支持下,商業銀行可以適當拓展二級資本債補充資本的渠道。

  圖11  資本充足率結構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分銀行類別來看,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7.3%,要顯著高於其他銀行,且近年來資本充足率一般保持較為穩健的增長。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3.3%,12.7%,12.3%。2022年二季度,各類銀行資本充足率均略有下降。從歷史數據來看,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近年來總體處於下降趨勢。

  2021年發布的《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以及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頒布後,儘管短期來看對銀行充足率衝擊尚不明顯,我國19家系統重要性銀行均滿足附加資本要求,短期內尚無資本補充壓力,也未見對銀行經營管理產生明顯影響,但長期來看,對於部分資本補充乏力、資本管理相對薄弱的銀行後續資本壓力可能增大。當然,為支持四家大型銀行順利實現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管達標,還需要在相關資本補充工具方面(TLAC工具)作相應的安排,預計有關部門後續還會頒布相關的政策。

  相對於處於頭部位置的系統重要性銀行,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壓力相對較大。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商業銀行在2022年將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疊加監管對資本要求趨嚴,而對於中小銀行而言,資本補充渠道較窄,資本充足情況需要重點關注。在金融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需拓寬資本補充渠道,積極採用包括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多種途徑緩解資本壓力。

  圖12  不同類別銀行資本充足率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三、2022年三季度運行展望

  ❏ 銀行業市場結構步入轉捩點,市場集中度有望回升

  與全球銀行業集中度上升的趨勢不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業集中度呈現快速下降的趨勢,其變動趨勢對銀行體系的競爭環境和運行狀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是銀行業機構數量快速攀升。2009~2021年,我國銀行業機構數量由3679家升至4057家(不含非銀行金融機構)。其中,商業銀行由240家升至1805家,新增機構主要包括:農村信用社和合作銀行改製成商業銀行;民營銀行準入放開,2021年底已成立17家民營銀行;外資銀行由37家增至41家。其它類型銀行則從3439家降至2214家,主要是農村信用社、合作銀行和城市信用社的改製重組,三類機構分別減少了2479家、173家和11家。與此同時,村鎮銀行機構數量快速上升,新增1479家。截至2021年末,中國共有銀行業機構4057家,機構總數較2009年增加402家。

  二是銀行業集中度持續下降。根據銀保監會數據,2021年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五大行的資產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佔比35.56%,較2008年下降約15個百分點。從變化趨勢看,2018年以前集中度下行較為顯著。2007年到2017之間,五大行資產總額佔銀行業比重從53.2%快速下降到了35.5%,2018年之後逐漸趨於平穩,在2020年之後還略有回升。

  三是銀行業競爭加劇,淨息差持續收窄。行業競爭的日趨激烈,疊加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國銀行業的淨息差水準持續下行,從2012年9月末的2.77%下降到2022年3月末的1.97%。分機構類型來看,中小銀行(特別是農村商業銀行)淨息差降幅最為顯著,在2019年末到2022年3月末的兩年時間中,淨息差從3.02%快速下降到2.06%。這一方面與2019年以來大型銀行下沉所帶來的競爭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農村中小銀行居民儲蓄(特別是定期存款)佔比較高,抬高了負債成本有關。淨息差的迅速下降,給中小銀行的經營帶來了持續的挑戰。

  總體上看,中國銀行業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銀行特許經營權價值下降,部分經營效率偏低、經營空間狹窄的機構嘗試通過過度承擔風險來尋求發展機會。同業業務、資管業務等成為這些機構進行加杠杆和跨區經營的常見手段。這些風險承擔行為,雖帶來了一些短期的財務收益,但在長期內加劇了機構脆弱性(特別是加大了流動性風險),也給金融體系帶來了潛在的系統性風險隱患。

  展望未來,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全新階段、金融需求增長持續放緩,以及金融監管體系日趨完善和規範的背景下,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變化已趨近轉捩點,行業集中度持續下降的趨勢可能會出現根本性變化。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行業集中度企穩且小幅回升、行業機構數量適度減少、競爭環境趨於規範和適度,將成為行業演進中的主要特徵。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兼並(合並)等方式來處置存量風險,實現高危機構平穩、有序退出,在實現銀行業市場結構優化的同時,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金融工作的重要內容。

  ❏ 聚焦負債成本和資產質量,保障銀行業穩健運行

  2022年商業銀行應在強化負債成本管控、加強風險管理以及優勢營收領域繼續發力,保障業務穩健運行。在強化負債成本管控方面,隨著銀行體系資產端定價逐步趨於下行,負債成本穩定的重要性也更為凸顯。目前銀行在負債成本上面臨存款成本較為剛性、存款期限定期化等製約,但隨著存款業務到期重定價,存款報價機制改革紅利在2022年進一步釋放,疊加降息帶來的市場化負債成本下降,有助於銀行通過主動結構性調整來控制成本。在資產質量風險管理方面,2022年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潛在壓力主要來自於房地產市場風險仍未完全出清以及弱資質地方融資平台存在較大現金流壓力兩個方面,隨著逆周期和跨周期安排下經濟逐步企穩,銀行資產質量有望維持大體穩定。在營收方面,隨著銀行加大財富管理業務布局、理財轉型持續推進、疫情後銀行卡及投行等相關業務恢復性增長等因素影響,預計財富管理、投行業務、資管業務等進一步帶動中收增長,支撐銀行業營收的上行空間,財富管理先進銀行的優勢將會更加突出。未來營收增速較好的銀行仍將具有以下優勢:一是深耕優質區域和客群經營能力強的銀行,可以通過提高信貸增速和加強息差韌性來提升業績表現。二是在居民理財意識增強的背景下,渠道能力強、客群基礎好的銀行,可以在中收業務方面持續發力,從而實現輕資本和穩收益。

  ❏ 配合深化LPR改革,引導貸款利率有序下行

  8月22日,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出爐。當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為3.65%,5年期以上LPR為4.3%,分別較上一期下調5個和15個基點。LPR已經成為銀行貸款利率的定價基準,相關調整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和指導性。本次LPR已是今年年內第三次調整。1月20日,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下調10個基點、5個基點。5月20日,1年期LPR與此前報價持平,為3.70%;5年期以上LPR下調15個基點,至4.45%。本次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再次雙雙下調。

  2019年8月,央行改革完善LPR形成機制,新的LPR報價方式改為按照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形成。作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LPR已逐漸替代貸款基準利率成為貸款利率定價的“錨”,每月定期發布。

  當前經濟延續恢復發展態勢,但部分指標仍有波動,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疊加,經濟運行面臨較大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央行通過中期借貸便利利率的下調帶動LPR的下行,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為重點行業領域的需求恢復提供更好的環境,以貨幣政策的適度調整助力經濟穩增長。從縱向看,經過過去多輪調整,1年期LPR累計降幅更大,5年期以上LPR相對1年期LPR偏高。從當前發展環境看,房地產市場企穩、製造業和基建投資都需加大力度,這些方面與中長期貸款有著較強關聯。此時以更大幅度下調5年期以上LPR,有利於充分挖掘內需潛力,促進行業平穩發展,為穩經濟提供支撐。根據相關政策,5年期以上LPR不僅關乎企業中長期貸款,還與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掛鉤。本次LPR調整對新發放和存量個人住房貸款均會產生影響。從增量看,LPR下調帶動房貸利率調降,有助於降低購房成本,促進樓市回暖。從存量看,LPR調降也有助於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減少居民利息支出成本。這實質上相當於增加了部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金融對實體的讓利,將為改善民生、促進消費發揮積極作用。總體來說,兩個期限LPR的下調,都將帶來利好。1年期LPR下調也將帶動其他期限的貸款利率下行。

  下一步仍需繼續深化LPR改革。中國人民銀行在7月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22)》中指出,下一步要繼續深化LPR改革,完善LPR報價機制,不斷提高LPR報價質量,使中央銀行政策利率通過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傳導更加順暢。LPR改革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利率傳導機制,降低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有效發揮了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的功能。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6月份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6%,處於有統計以來低位。未來貨幣政策還是要以LPR為抓手,在總量上保持穩健,而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上更多發力。總量穩健,持續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提升融資便利性。結構層面,用好精準直達的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為國民經濟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提供支持,穩定經濟大盤。

  (本文作者介紹: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