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齊桓公與山戎和孤竹國大戰前, 都做了哪些準備

齊征山戎之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也是一次不尋常的遠征。此戰而後,中原勢力延伸到灤河域流和遼西地區,燕國成為該區域的實際控制者,原來聚居在此地的山戎族群則繼續向外遷徙,進入茫茫大草原,逐漸發展成為後來的匈奴人。

《史記》中:“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說的是山戎征伐燕國,齊桓公乘機北伐,名義上齊國是仁義之師,為的是拯救友邦。破孤竹,殘令支只是順手牽羊。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管子》中有“今寡人欲北舉事孤竹、離枝”,這裡是孤竹國第一次出現在齊桓公的口中,是拯救燕國數年前的事情。在孤竹與齊國之間,曾經有個燕國的中間地帶。在燕國尚未強大之際,孤竹越過燕國和山戎掠奪齊國,估計齊桓公年少時曾經歷過此事,所以對此耿耿於懷,成為君主後則與自己的國相商議報仇雪恨。

要擺平孤竹,就得讓燕國強大起來,成為自己的屏障。但是顯然燕國經西周數百年,因天寒地凍,土地貧瘠,又缺乏有作為的君主,若不借助外力,實難強大起來。而對山戎和孤竹等國而言,更類似於遊牧民族,其境況比燕國好不了哪兒去。於是,齊桓公看準這個點,數年前就開始未雨綢繆,只等待好時機。

齊桓公為了震懾山戎孤竹,主要準備了五件事情:

一是為打仗準備糧食。《管子》中記載,齊桓公曾經向國內富戶多次征糧,據說為三軍準備近半年的糧食。而在征伐山戎和孤竹時,也曾征集糧食。齊國當時處於鼎盛之際,民富國強,兵精將勇,糧草備足後,前方作戰即沒了後顧之憂。

二是為民眾儲備糧食。齊桓公可謂是兩手抓,兩手硬,既然征用了糧食,那麽國記憶體糧就少了。所以在即位不久,就與管仲商議,‘君教諸侯為民聚食……如此則始可以加政矣……桓公乃告諸侯,必足三年之食安。”也就是說,齊桓公要為民眾儲備三年以上的食糧,才會出征,如此即便遠征在外,也不用擔心國內發生災荒動亂。那麽,對山戎與孤竹的征伐,如果是毫無準備的行為,實在說不過去。

三是為諸侯們招募兵勇。“諸侯之兵不足者,君助之發”,意思是什麽,意思就是諸侯們要是軍隊不夠,可以給我齊國說,我齊國可以來幫你征兵,甚至派兵來幫你守衛疆域。這裡的諸侯,應該都是齊國治下的地方軍隊,那麽壯大地方軍隊的目的是什麽?當然是為了可以隨時征調,在全面作戰的時候,這些地方軍隊可以成為齊國的鋒銳。

四是制定法律,依法治國。在管仲的觀點中,君臣父子關係理清楚,政局就會穩定,朝臣之間和睦共處,對民眾之管理有賞有罰,國法就能貫徹。齊國的國家機器就能運轉有效,那麽齊國對內對外,都將逐漸強大起來,這就跟後來的商鞅很相似。

五是嚴防外患。當時的齊桓公帶著隊伍到處打仗,國內就算是再穩定,民眾就算是再和諧,也會遭遇外患。《管子》:齊桓公說:“天下之國,莫強於越。今寡人欲北舉事孤竹、離枝,恐越人之至,為此有道乎?”管仲提出截原山水建沼池,造大船,鼓勵齊民學游水,重金獎勵能遊者等應對的辦法,做好了準備。故“桓公終北舉事孤竹、離枝,越人果至”,由於事先有準備,故大敗越人。也就是說齊桓公北伐山戎孤竹,背後卻遭到越人的偷襲,可是由於國防工作扎實,越人的偷襲沒有成功。

齊桓公大戰山戎孤竹,蓄謀已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