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秋第一霸之死:稱霸10年,死後67天無人過問

公元前7世紀的某一天,一個齊國官員向齊桓公匯報工作。

齊桓公好像置若罔聞,跟他說,去告訴仲父。

仲父,是齊桓公對管仲的尊稱。管仲是齊桓公欽定的CEO,由一介罪臣提拔為齊相,位高權重。

第二天,那人又來了。齊桓公直接說,你去告訴仲父。

如此連續三次,有人看不下去,跟齊桓公吐槽說,什麽事兒都是仲父管,當國君未免也太容易了吧。

齊桓公反駁說,有仲父在,自然就容易啦!

作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難道只是一個躺贏的甩手掌櫃嗎?

這麽說齊桓公可能會覺得委屈,別道德綁架,大哥也不好當啊。

齊桓公稱霸。

1

不計前嫌,唯才是用,是大哥的基本修養之一。

齊桓公沒喊過“是兄弟,就來砍我”,卻曾被他敬愛的仲父射了一箭,差點兒丟了性命。

齊僖公有三個兒子,長子是齊襄公諸兒,次子叫,三子叫小白,也就是齊桓公。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齊僖公讓管仲擔任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公子小白的老師。

管仲和鮑叔牙是莫逆之交,年輕時一起創過業,當過兵。

當時管仲家裡窮,又有家人要照顧。他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就私下多給自己分些錢財,一起上戰場,每次臨陣脫逃都跑在最前面。

有人就替鮑叔牙感到不值,這管仲不就是個損友嘛。鮑叔牙卻對管仲充分信任,每次都堅定地支持老友。

管仲感動不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兩個年輕人經過多年奮鬥,總算混出名堂。但是,鮑叔牙對齊僖公給自己的工作安排極為不滿。

國君之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顯然難以成為政壇上的贏家。

管仲聽說後,就到鮑叔牙家裡,勸說道:“公子諸兒雖是長子,但品行卑劣。將來能治理齊國的,應該是公子糾或公子小白。小白為人不耍小聰明,性急但有遠慮。若上天不幸降災於齊,公子糾縱然得到君位,也難成大事。到那時,還不是得老哥你來輔佐小白安定天下。”

鮑叔牙聽從好友建議,接受齊僖公的安排,盡心輔佐公子小白。

管鮑之交。

不出管仲所料,齊襄公諸兒即位後,果然荒淫殘暴、不仁不義,最終引發齊國內亂,自己還因此喪命。

國不可一日無君,內亂平定後,公子糾和小白成為都是下任國君的有力競爭者。國氏、高氏等大族同時向他們發出邀請。

齊襄公在位時,小白惟恐受其陷害,在鮑叔牙的幫助下出奔莒國,管仲則護送公子糾逃到魯國

管仲為了防止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領一隊人馬埋伏在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等看到小白的車駕到來,管仲張弓搭箭,一箭射中小白。小白口吐鮮血,應聲倒下,似乎一命嗚呼。

管仲以為小白已死,公子糾再無對手,就派人立馬回去報告。

公子糾一行人本來還在加緊趕路,一聽說小白已經死了,便優哉遊哉地放慢腳步,看看沿途風景,要是有手機可能還得發個朋友圈嘚瑟一下。

其實,管仲一箭射中的只是小白的衣帶鉤,並沒有傷及要害。

小白安然無恙,這個影帝急中生智,將計就計,被箭射中後,裝死瞞過管仲。之後,躲在車裡,由手下護送,直奔齊國。

由於公子糾一隊人馬疏忽大意,公子小白搶先回國,被國、高等大族立為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整日想著報管仲的一箭之仇。

鮑叔牙站出來為老友解圍,跟齊桓公說,您可不能殺他,管仲是個人才,應該委以重任。

齊桓公就跟老師抬杠,有您和高傒(齊國大夫,擁立小白即位)執掌國政還不夠嗎?

鮑叔牙說:“如果您只是想當一個好國君,有我與高傒足矣。若您想成就霸業,一定要用管仲。”

春秋時期什麽最貴?人才啊。之前管仲勸鮑叔牙接受上級安排,也是相似的語氣,這個商業互吹,滿分。

齊桓公本來還在氣頭上,聽到鮑叔牙說到稱霸一事,眼睛瞬間就亮了,趕緊安排和管仲見面。

見面後,他發現管仲果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便放下一箭之仇,拜管仲為相,尊為仲父。

管仲拜相。

2

禮賢下士,體恤臣民,也是大哥的基本修養。

齊桓公用人不避寒微,對下層賢能之士慷慨地敞開大門,甭管是北大、清華出身,還是北大青鳥畢業,只要有才,他全都要。

衛國有個寒士叫寧戚,聽說齊桓公的人才政策,早就準備好簡歷,只是家裡窮困不堪,實在找不到機會去面試,只好假扮成商人來到齊國,整天風餐露宿。

一天夜裡,衣衫襤褸的寧戚正在齊都北門喂牛,恰巧齊桓公到城外迎客,大隊人馬舉著燈火路過。

寧戚看到齊桓公近在眼前,卻不得相見,心情更是跌落到谷底,敲打著牛角,唱起了歌,歌聲中滿含懷才不遇的愁苦。

齊桓公一聽就知道唱歌的人絕非常人,趕緊請寧戚上車,一同回宮,賜予他衣冠。

經過一番交談,齊桓公發現寧戚是賢能之士,想要委以重任。

有人提出異議,衛國離齊國不遠,此人說不定是個間諜,建議派人到衛國查明寧戚來歷,之後再任用也不遲。

齊桓公不同意,說:“派人去深入了解可能會發現寧戚的小毛病,不能因為一些小毛病就放棄其才能。”(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後來,寧戚在齊國受到重用,官拜大司田,與管仲、鮑叔牙等功臣,一同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

還有一回,齊桓公聽說齊國有一位小臣,是被埋沒的人才,便前去拜訪。一天之內去了三次,都沒見著面。

照理說,齊桓公貴為一國之君,想下鄉視察,只需一道命令下去,屬下就會敲鑼打鼓列隊歡迎,他卻親自前往,還在一日內吃了三次閉門羹。

隨從就說:“這種小臣,不過是國之賤臣。國君一天來訪三次都不得見,這事兒聞所未聞,差不多該完了,咱們回去吧。”

齊桓公嚴肅地和隨從說了一番道理:

布衣之士,不欲富貴,不輕身於萬乘之君;萬乘之君,不好仁義,不輕身與布衣之士。縱夫子不欲富貴可也,吾不好仁義不可也。

齊桓公的意思是說,就算人家想當處士,不願貪圖榮華富貴,我也不能拋棄仁義。

說罷,接著前往小臣稷的住所,前前後後去了五次,總算和這位布衣之士見上面。

漢代儒士韓嬰評價此事時,用了《詩經》中的一句詩:“有覺德行,四國順之。”他認為,這是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齊桓公在位期間,不僅廣選賢能,還有先進的民本意識,經常私訪民間,關心百姓疾苦。

有一次,齊桓公出遊,遇到一個饑寒的老人,覺得可憐,命人取來衣服食物賜給他。

老人拒絕接受食物,道:“願賜一國之饑者。”

隨後又婉拒了衣服,說:“願賜一國之寒者。”

齊桓公一聽,你這老頭壞得很,獅子大開口啊,寡人的倉廩府庫難道能解決一國的饑寒嗎?

老人就說:“國君不耽誤耕作,則國人皆有余糧,不耽誤蠶桑,則國人皆有余衣。國君體恤百姓,就在於輕徭薄賦而已。”

民生問題一直困擾著齊桓公,他開始思考治國的根本,就問管仲:“王者何貴?”當君王的人,應該尊崇什麽?

管仲答:“貴天。”

齊桓公天真爛漫,聽管仲一說,就抬頭望望天。

管仲差點兒氣笑了,說,我說的這個天,不是蒼蒼莽莽的天空,而是百姓。

齊桓公仰望天空,頸椎病都快犯了,這才知道仲父別有深意。管仲又說:“人君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

管仲的話,齊桓公聽進去了。

後來,齊桓公飲酒,醉得不省人事,把冠弄丟了,醒來後深感冤罪殺機,三日不朝,在家閉門思過。

領導犯了錯誤也沒人追究,可齊桓公很自律,想到管仲的教誨,就將倉庫的糧食發放給全國貧民,作為雪恥。這可比發個一兩塊錢紅包給全國用戶搶闊綽多了。

3

恢宏大度,仗義相助,也是大哥的基本修養。

自齊桓公五年(前681年)平定宋亂,召開北杏之會起,齊桓公與周邊各國先後結盟,成為中原地區的盟主,稱霸之路徐徐展開。

在齊國的近鄰中,宋、陳、衛等國是其主要盟國,唯大哥馬首是瞻。只有魯國與齊國同為大國,對齊桓公一直很不服氣。

齊國對魯國這個不聽話的鄰居,采取的是利益籠絡與軍事打擊並用的策略。

北杏之會後,齊桓公出兵伐魯。

三年前,兩軍交戰,碰巧遇上一個深諳軍事的魯國“民科”曹劌,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在長杓之戰擊敗齊軍。

這一回,齊軍輕鬆取勝,三戰三捷,魯莊公驚呆了,只好獻出遂邑,向齊國割地求和。

兩國在柯會盟,史稱柯之會。直到議和前夕,魯莊公還整日擔驚受怕,魯國大臣曹沫忠心耿耿,身藏匕首跟隨在側,準備乾一件大事。

兩國會盟時,曹沫趁齊桓公松懈,突然掏出匕首,將他劫持,要求齊國在得到遂邑後,歸還之前侵佔的魯國領土汶陽。

齊桓公淡定自若,答應曹沫的條件。按照當時的規矩,要挾之下提出的盟誓可以不遵守,且魯弱齊強,齊國完全可以出兵強佔這塊土地。

齊桓公並沒有悔約,而是以誠信為重,將汶陽之地全部歸還魯國,魯莊公不得不對其信服。

此事並沒有讓齊國顯得窩囊,反而讓周邊國家更加尊重這位大哥。

《公羊傳》說:“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讎,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春秋時期,齊、魯地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入侵燕國,燕國第一個想到可以抱大腿的就是齊國,立馬向齊桓公求援。

齊桓公親自率軍救燕,將山戎一直趕到孤竹(今遼寧省朝陽縣一帶)以北。齊國軍隊凱旋,燕莊公感激不已,送齊桓公到齊國境內。

齊桓公說:“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無禮於燕。”於是將燕君所過之地,全部劃給燕國,又將山戎的俘虜獻給周王室,以表示對王室的尊重。

此次救燕還有一段插曲,齊國出兵時,盟友魯國也曾口頭答應派兵援助,但是到戰爭結束,也沒見魯國人來打醬油。

原來是魯國群臣向魯國國君進言,入蠻夷之地必難以返回,魯國才不敢發兵。

魯國之前要挾過齊桓公,現在又欺騙感情,新仇加舊恨,齊桓公本想順路攻打魯國,教訓一下不聽話的盟友。

管仲勸諫道:“不可攻打魯國。鄰國不親,非霸王之道。不如將您征伐山戎所得的寶物,獻給周公之廟。”周公,是魯國國君的先祖。

齊桓公就聽管仲的,把得到的財寶分一半,進獻到周公之廟。魯國看大哥這麽仗義,下次就乖乖聽話了。

第二年,齊桓公起兵伐莒,魯國舉全國之力相助齊國(丁男悉發,五尺童子皆至)。

後來,孔子在談到此事時說:“聖人轉禍為福,報怨以德,此之謂也。”

齊桓公畫像。

天下諸侯漸漸達成共識,有困難,找小白哥。

齊桓公二十六年(前660年)後,齊桓公四處奔波勞累,一連做了三件好事。

一是幫魯國平定慶父之亂;二是在衛懿公玩鶴玩到瘋魔,引狄人入侵後,出兵救衛;三是幫助邢國搬遷,興建新城,讓其遠離狄人的地盤。

這就是所謂“存三亡國以屬諸侯”,齊桓公拯救了三個即將被滅亡的國家,使中原諸侯歸附。

這些國家在齊桓公的幫助下復國後,都對其感恩戴德。

據漢代《毛詩序》考證,詩經中的名篇《木瓜》就是衛國人為感謝齊桓公所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結合後來的歷史來看,齊桓公確實做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衛國總共存在近900年,活得比周朝還長,直到秦二世時才徹底滅亡。

如果沒有齊桓公出手相救,衛國可能早在春秋時就被狄人滅了。

4

威震四方,獨當一面,也是大哥的基本修養。

齊桓公所在的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一度是周王室和中原列國的心頭大患。

周夷王時,楚國國君熊渠曾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放棄周天子所賜封號,自封為王。

到春秋時,楚武王、楚文王先後征伐隨國、申國、蔡國,吞並了鄧國、息國,將疆域擴張到漢水中遊,轉眼間就要到齊國的地盤。

兩國都想稱霸,當天下的話事人,不可能你管你的銅鑼灣,我管我的砵蘭街,早晚得打起來。

隨著齊桓公成為中原霸主,齊楚必有一戰,而最終讓兩國刀劍相向的,卻是一次無厘頭的事件。

齊桓公為人好色,妻妾成群,其中有個深受其寵愛的夫人蔡姬,出身蔡國宗室。

齊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齊桓公和蔡姬乘舟遊玩。蔡姬活潑貪玩,故意用力搖擺小舟,嚇唬齊桓公。

齊桓公估計不會游泳,大聲呵斥,命蔡姬停下,她就是不聽,越玩越嗨。

上岸後,剛剛經歷驚魂一場的齊桓公怒將蔡姬遣送回蔡國。但又對這位美人情意未絕,想著哪天再把她接回來,所以也沒辦“離婚”。

蔡國國君以為蔡姬惹怒了齊桓公,留著也是個禍害,等她回國後就安排改嫁他國。

本來齊桓公只是想讓蔡姬回家反省幾天,這下真的怒了。兩人還沒離婚,蔡姬就改嫁,不等於給齊桓公戴綠帽嗎?

第二年春天,齊桓公召集魯、宋、陳、衛、鄭等七國,共同攻打蔡國。蔡國眼看就要被圍毆,轉過頭,臣服於與之相鄰的楚國,正好給齊國南下伐楚找到借口。

齊國聯軍來到楚國境內,楚成王看對面人多勢眾,有些膽怯,派人質問齊桓公,你在北方,我在南方,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你率領大軍來我們楚國,這是為什麽?

齊國代表管仲就說了,楚國不向周王室進貢,你們該不該打?當年周昭王巡狩南方而未返,你們該不該打?

周昭王是西周的第四任君主,曾經多次南征楚國,最終死於楚地,死因成謎。一說是因為船只被人做了手腳,船到中流解體,周昭王溺水而亡。

楚國使者不肯輕易屈服,就說,不進貢品是我們國君的過錯,以後不敢不進貢,至於周昭王為何沒有北歸,請您自己到漢水之濱問吧。

楚成王迫於聯軍強大的軍事壓力,只好認慫,派大夫屈完向齊桓公請求和解。

齊桓公命聯軍後退到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縣東),列陣以待,向屈完炫耀兵威說:“與如此多的軍隊交戰,有誰能夠抵抗?用這支大軍攻城,何城不克?”

屈完的回答軟中帶硬:“您如果以德招撫諸侯,有誰不敢服從您?如果用武力征服,楚國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這樣雖然您人馬眾多,也無用武之地。”

大概意思,就是兩國互相說了句“呵呵”,誰也威脅不了誰。

齊國與楚國兩大國只能各退一步,以和為貴。楚國同意向周王室進貢,暫時不敢深入中原,齊國答應退兵,繼續經營中原霸業,這就是召陵之盟

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齊桓公作為盟主,與魯、宋、衛、鄭、許、曹等國國君會盟於葵丘。

齊國與周王室世代通婚,周襄王尊稱齊桓公為“伯舅”,特意派周公宰孔作為代表參加,賜予胙肉(宗廟祭祀所用的肉)。

不久前,正是因為有齊桓公支持,周襄王才得以順利即位。

葵丘之會後,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

5

當了這麽多年大哥,齊桓公還好嗎?

管仲可能會說,大哥不太好。

齊桓公和管仲討論過用人之道。管仲認為,國君左右,如果以惡蔽善,則如社鼠,國家官員,如果作惡多端,猶如猛狗。

社鼠和猛狗,都是國之大忌,國君一定要保持警惕。

齊桓公執政後期,忘了提防社鼠、猛狗之輩,開始寵信易牙、豎刁、開方三個奸臣,齊國霸業逐漸走下坡路。

易牙負責齊桓公飲食,一次聽齊桓公說,山珍海味都嘗過了,就是沒有吃過人肉。為了討好齊桓公,他回家就把自己兒子殺了,蒸煮後獻給齊桓公吃。

豎刁負責管理宮中之事,知道齊桓公耽於宮中女色,就主動自宮淨身,以便貼身跟隨齊桓公。可惜齊國宮中沒有《葵花寶典》,不然還可以順便修煉武功。

開方是衛國公子,在齊桓公稱霸後,貪慕其霸業,到齊國當官,一連十五年沒有回過看望父母,甚至連父母去世也不回國奔喪。齊、衛兩國相鄰,近在咫尺。

此三人是齊桓公身邊的佞臣,只知道諂媚、鑽營,毫無治國之能。

管仲在時,他們還不敢作妖,齊桓公卻把三個佞臣當做寶貝,還問管仲他們可否接任齊相。

管仲將這三人一一批判,說: “易牙殺了自己的兒子來取悅國君,還有比這更狠心的嗎?對待自己的至親骨肉尚且如此,何況別人?開方拋棄親人來侍奉您,不符合人情,此人不可信任。豎刁不惜自宮討好國君,也不是正常人能做出來的。”

管仲畫像。

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病重,齊桓公親自前去探望。病床上的管仲再三忠告,一定要驅逐這三個奸佞小人。

管仲去世後,齊桓公起初還聽從其建議,將三個小人趕走,可又覺得生活少了很多樂趣,比斷了WiFi還苦,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不久,自甘墮落的齊桓公把三人請回來。

經過齊桓公四十年的經營,齊國南征北戰,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霸業讓無數人稱羨,國家權柄自然也遭無數人覬覦。

易牙、豎刁、開方再次得寵,沒了管仲的約束,借機培植黨羽,把持國政,甚至乾預國君繼承人問題。

易牙和豎刁擁立公子無虧,開方擁立公子潘,而齊桓公和管仲在世時,所立的繼承人是公子昭

前文提到,齊桓公喜好女色,可他三位夫人王姬、徐姬和那位讓他受到驚嚇的蔡姬,都沒有為其生下兒子,也就沒有嫡長子。

反而是姬妾六人生下了六個兒子,其中有五個公子,先後當上齊國國君,可見齊桓公死後齊國繼統混亂。在齊桓公諸子相繼統治的數十年間,齊國不複昔日威風,逐漸淪為屈從於晉國的二等強國。

齊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在管仲去世兩年後,年邁的齊桓公也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

齊桓公重病昏迷之際,三個奸臣在背後煽風點火,五公子各自拉幫結黨,爭奪君位。他們築起高牆,堵住宮門,將齊桓公關在宮中,假傳國君命令,不許任何人出入。

病重的齊桓公饑渴交加,叫喚了半天也沒見一個人影。直到有一天,一個宮女偷偷跑進來,來到齊桓公面前。

齊桓公對宮女說:“我想吃東西。”

宮女說:“我找不到吃的。”

齊桓公又說:“我渴。”

宮女又說,我找不到喝的。

這時,齊桓公才知道是易牙等人作亂,悲憤不已,哀歎道:“我還有什麽面目去見仲父!”

不久,齊桓公病死於宮中,五公子仍為奪位相互攻打,無人知曉。

齊桓公死後,齊國的春秋霸業轉瞬成空。

易牙、豎刁仗著寵臣的權勢,殺盡對立大臣,將公子無虧推上國君之位,其他公子被迫出逃,原本的合法繼承人公子昭(齊孝公)逃奔宋國,後來才在宋襄公的支持下回國即位。

內亂持續了兩個多月,在此期間,宮中無主,等到無虧終於把兄弟們趕跑後,才想起自己的父親還在宮裡躺著。

打開宮門一看,齊桓公的屍體已經徹底腐爛,臭氣熏天,不成人形,數不盡的蛆蟲從床上一直爬到了門邊。

據史料記載,齊桓公死於當年十月初七,到了十二月十四,無虧立為國君後才入殮,整整67天,無人過問。

一代霸主,竟落得如此淒涼下場。此時,距離他站在霸業頂點,僅過去不到十年。

當大哥,真不容易啊!

參考文獻:

左丘明:《左傳》,中華書局2012年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6年版

[漢]劉向 著,向宗魯 注解:《說苑校證》,中華書局2009年版

李玉潔:《齊國史》,新華出版社2007年版

戰化軍:《齊桓公稱霸》,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