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陸逸黯然離職 英菲尼迪將回歸東風日產?

陸逸時代的英菲尼迪正在向積極穩定的方向發展,但其自我修複的能力較為有限,回歸東風日產是最好的結果,並且在整體車市遇冷,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變得刻不容緩。

’記者|徐進凱

不續約是陸逸最後的倔強。

據相關媒體爆料,東風英菲尼迪和英菲尼迪中國總經理陸逸將在年底離職。其離職原因是陸逸已經在英菲尼迪工作期滿三年,而陸逸個人決定不再與英菲尼迪續約,接下來的去向將於近期公布。

“我希望在許多年以後,無論我在不在英菲尼迪工作,當我看到這家企業仍然在蓬勃發展的時候,會心裡特別滿足地告訴自己,那裡面也有我出的一份力。”這是陸逸曾經面對媒體時說的一段話,飽含深情,令人頗為感動。但沒想一語成讖,陸逸選擇不續約的方式黯然離開。

陸逸在對品牌的深情和殘酷的現實中選擇了後者,這背後展現的不僅僅是英菲尼迪在華困難重重,更多的或是對這個曾服務過的品牌失去了信心。

是陸逸能力不行還是英菲尼迪病的太深

作為一個在豪華車市場混跡十餘年的老將,陸逸曾於2004年加盟寶馬中國出任政府事務和公共關係副總裁,並歷任寶馬東區總監、寶馬中國銷售副總裁。2012年底,陸逸曾出任捷豹路虎中國執行副總裁,後又擔任奇瑞捷豹路虎與捷豹路虎中國共同成立的“聯合市場銷售與服務機構”(IMSS)負責人。不過,2015年4月陸逸以個人原因離開了捷豹路虎,之後來到了英菲尼迪。

從寶馬到捷豹路虎再到英菲尼迪,在各大豪華品牌之間來回切換並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陸逸有著較為出色的實力,而他的實力也在英菲尼迪得到了一定的體現。

相對於戴雷時代“敢愛”,大開大合的打造著英菲尼迪的品牌形象,陸逸時代的英菲尼迪顯得較為保守,而這也是頗為無奈的選擇。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戴雷讚助《爸爸去哪兒》、《極速前進》等真人秀節目,雖然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但在很大程度上透支了英菲尼迪的“內力”,令其元氣大傷。陸逸顯然看到了這樣的問題,接手之後的陸逸便頗為強調體系能力,用陸逸的話說便是“學會防守”。

2016年,陸逸加盟英菲尼迪,提出務實的“1050”戰略,同時他注意經銷商盈利能力和體系競爭力提升。在這樣穩中求勝的戰略要求之下,東風英菲尼迪一邊保持了正向增長,一邊提升了經銷商網絡的抗風險能力。數據顯示,去年,在沒有新車導入的情況下,東風英菲尼迪仍然保持了同比16.4%的正增長至48,408輛,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經銷商的利潤也提高了1.7%,銷售網點的熱情逐步高漲起來。

毫無疑問,英菲尼迪在朝著穩健的方向發展,這是保證其長遠運行的根本,也是陸逸能力的展現。需要注意的是戴雷透支了太多的元氣,英菲尼迪在陸逸的手上雖在回血,但效果卻並不理想,這或許是致使陸逸對英菲尼迪失去信心,選擇不續簽黯然離開的原因所在。

據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國內豪華車市場的累計銷量為261萬輛,同比增長了17%,比英菲尼迪16.4%的同比增幅稍稍高了一點,增速不及大盤的英菲尼迪正在丟失自己手中的市場份額。

而另據相關媒體爆料,截至今年11月,英菲尼迪的經銷商數量僅為129家,這與陸逸擴張到200家經銷商的目標還相距甚遠。銷售網絡難建的背後是英菲尼迪打折降價、銷售不及預期的現實,而這樣的現實也逐步澆滅了陸逸的對英菲尼迪熱情。如此看來,並不是陸逸能力不行,只是英菲尼迪病的太深而已。

東風日產或許是最好的歸宿

作為東風集團旗下惟一一個豪華品牌,東風英菲尼迪可謂是眾多“東風人”打造新高端的標杆企業,做好東風英菲尼迪不僅將增加東風集團的整體競爭力,也將為東風集團旗下諸多品牌的高端化,提供有利的經驗支撐,做好東風英菲尼迪是任務更是使命。

或許做好東風英菲尼迪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但如何做好卻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陸逸時代的英菲尼迪正在向積極穩定的方向發展,但其自我修複的能力較為有限,不管是從銷量規模還是從品牌形象、品牌知名度的角度而言,東風英菲尼迪都沒有任何優勢,這或是導致陸逸喪失信心的重要原因。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車市競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下,東風英菲尼迪如不盡快走出陰霾,必將被推進越發尷尬窘境,甚至是退出中國市場,而這樣的場景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在記者看來,不管是從品牌還是產品本身而言,東風英菲尼迪都有著大有可為的空間,但作為一個剛進入中國市場不久的“新品牌”,東風英菲尼迪最為缺乏的就是體系能力,不管是人才體系的搭建,還是行銷、銷售體系的建設,都是待解的難題。

而作為“同門師兄”的東風日產最引以為傲的便是強大的體系能力,從人才的角度而言,不管是寶沃的楊嵩、東風悅達起亞的葉磊、還是東風標致的李廣濤、東風雷諾的洪浩,都是在東風日產的體系內成長起來的;從行銷和網絡建設的角度而言,東風日產是當之無愧的日系車老大。

截至目前,東風日產在全國擁有700多家一級經銷商網點,這些網點覆蓋了中國絕大多數的大中型城市,它們不僅覆蓋範圍廣泛,還頗為清楚當地的市場環境。倘若將東風英菲尼迪納入到東風日產的體系內,這樣的銷售網絡不僅將幫助英菲尼迪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擴張,還能根據當地的市場環境進行重點突破,形成英菲尼迪自己的競爭力。

從市場環境而言,激烈的市場競爭讓諸多品牌紛紛抱團取暖,而英菲尼迪和日產本就同源,其在中國市場上分割治理的方式讓兩者之間產生了一定的隔閡。最明顯的現象便是,年銷百萬的東風日產早已為英菲尼迪製造了一個巨型的導流漏鬥,但東風英菲尼迪年銷不足5萬的產出,似乎與當下消費更新的主要趨勢並不相符,換句話講,東風日產的絕大多數客戶在消費更新時並未選擇英菲尼迪,而這樣割裂的結果是否會在英菲尼迪回歸東風日產的前提下變得小一些呢?

從東風日產的角度而言,在車市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其也面臨著一場品牌更新之戰,如今的這場戰爭也在新天籟上市之前正式打響,而倘若東風英菲尼迪回歸東風日產,無疑為這場品牌更新戰提供了更多的彈藥,為東風日產更進一步提供更多的可能。

從東風集團的角度而言,東風日產和東風英菲尼迪均為東風有限(東風集團和日產汽車的合資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單從公司合並的角度而言,將東風英菲尼迪納入東風日產的體系與東風啟辰的獨立性質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形式不同而已。無非是日漸壯大的啟辰需要獨立發展,日漸疲乏的英菲尼迪需要療傷而已。

綜合來看,不管是從英菲尼迪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東風日產的角度而言,將東風英菲尼迪納入到東風日產的體系是最好的結果,並且在整體車市遇冷,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變得刻不容緩。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