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書店呵斥“我抽你”,誰縱容了“熊孩子”沒教養的樣子

摘要

中青評論

“熊孩子”總會長大,總要離開父母的庇護,到社會上獨立生存。到那個時候,誰也不會用“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的言辭為他開脫責任了。

前不久,一段網友拍攝自北京某書店的視頻引發熱議。視頻中,書店工作人員提醒一位男孩小聲閱讀,“我怕您影響別人看書了”,卻遭到男孩指著呵斥“信不信我抽你”。隨後,一個戴口罩的可能是孩子家長的女性過來,跟工作人員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你忙你的吧”,後來這名女性就把男孩拉走了。

相信這樣的情景很多人並不陌生。在書店、圖書館等需要安靜的地方,總有一些不遵守秩序的“熊孩子”。他們在公共閱讀區域大吵大嚷,全然不顧身邊其他人的感受。當然,吵鬧也許是孩子的天性,低齡兒童也處於文明習慣的培養階段,很多人選擇了容忍和寬容,“熊孩子”的不當行為也很少得到深究。

發生在北京這家書店的一幕,之所以引發更多關注,不僅在於當事男孩惡劣的表達,還在於陪伴他的大人的態度——“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你忙你的吧”。

是的,面對孩子的不當言行,我們可以寬容,可以原諒,但“不搭理”絕非正確的反應。兒童處於社會化的關鍵時期,當他們的行為出現各種偏差,理應由監護者和教育者隨時矯正。兒童也是社會的未來,任何與孩子接觸的成年人,都有權利在自身能力範圍內引導他們養成正確的文明習慣。作為書店秩序的管理者,書店店員當然有權利“搭理”孩子,阻止他在公共場合大聲閱讀。

視頻中,陪伴男孩的大人無疑作出了錯誤的示範。她非但沒有以監護者的身份,更嚴厲地教育孩子,還試圖輕描淡寫地回避問題。對此,她欠那位被侮辱的店員一個道歉,也欠現場受到影響的顧客一個道歉。

社會輿論關於“熊孩子”的討論,近年來呈現集中之勢,熱度也不斷上升。人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孩子究竟怎麽了?其實,真正應該追問的是,“熊孩子”的家長到底怎麽了?

80後、90後的年輕家長,確實是非常特殊的一代人。他們成長在相對優渥的環境中,很多人沒有經歷過物質貧乏的體驗。孩子的性格和行為,是父輩形象的投射。一些年輕家長表現得過於“自我”,也會把這種“自我”的行為習慣傳遞到孩子身上。在書店事件中,帶孩子來看書的大人拉著孩子就走,而沒有一句解釋和道歉,與其說是“保護”孩子,不如說是在逃避自己的責任。

“我來了這麽多次了就你管我”“信不信我抽你”“我投訴你”在視頻中,男孩一連串的“我”,無疑是這種自我意識的反映。語言的暴力,行為的戾氣,歸根結底是缺乏對他人的基本尊重。“熊孩子”在公共場合鬧出事端,看似是缺乏文明習慣的問題,實際上則是沒有認清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的問題。唯我獨尊,凡事以自己的考慮為先,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進而喪失文明的能力。

根據媒體報導,當事男孩當時在跟外教學習英語,特別大聲地在念。從這樣的學習條件看,男孩的家庭條件似乎非常優越。然而,越是優越的家庭環境,越應該注意孩子的,讓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培養同理心和包容心。教養無關出身,好的出身一樣要警惕教養的喪失。

“熊孩子”總會長大,總要離開父母的庇護,到社會上獨立生存。到那個時候,誰也不會用“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的言辭為他開脫責任了。小孩子沒有教養,尚且可以用一句“熊孩子”來調侃;而如果他長大成人以後,還是那麽“熊”,恐怕所要面臨的指責就不是身邊人搖搖頭那麽簡單了,而他不當行為可能產生的惡劣後果,也將不局限於言語上的不堪。

撰文/王鍾的

微信編輯/昆蘭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