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9年高考要考啥?教育部考試中心的“重要定調”快來看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薑鋼、黨委書記劉桔,今年3月在《中國教育報》發表署名文章《牢記立德樹人使命 寫好教育考試奮進之筆》,就教育考試工作發表了重要意見。

這對於2018年、2019年及今後一段時間的高考命題具有非常明確和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於考生複習和老師指導也有重要的方向性指引作用。其中,文章提及高考命題的四大需要“增強”的方向尤其值得關注——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探究性及開放性。

今天,“京城教育圈”結合相關專家分析文章,和圈友一起深入解讀這篇文章,預測2019年高考命題的重要方向。

01

核心觀點:

用黨的十九大精神統領高考命題工作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要求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教育要堅持正確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服務大局、堅持改革創新;

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

高考命題工作,把握好人才培養和人才選拔規律,使其貫穿於高考全過程,全面提升高考的育人功能和導向作用。

堅持正確方向,就是要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參與命題的全體教師和全部學科中,確保命題工作政治方向不偏、政治紀律不懈。

【解讀】

十九大精神必將體現在2019年高考命題中。考生們切勿認為,這些只會出現在文綜試題中,各個學科都會體現十九大的新精神、新論述。

02

如何命題:

圍繞高考核心功能

全面深化考試內容改革

考試中心兩位長官在文章中,對高考命題進行了最新、最巨集觀的闡述——

高考的核心功能是什麽?

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

高考的主要任務是什麽?

立德樹人“一堂課”、服務選才“一把尺”、引導教學“一面旗”。

高考的命題要求是什麽?

科學設計考試內容,優化高考選拔功能,強化能力立意與素養導向,助力推動中學素質教育。

那麽,2019年乃至今後一段時間,高考命題工作如何體現上述功能、任務和要求呢?

(一)聚焦“立德樹人”,上好“一課堂”,著力凸顯價值引領

高考是高校選才育人的第一道關,高考要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在高考命題工作中要以立德樹人為引領,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實現“四個正確認識”,進一步強化、凸顯高考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作用。

【解讀】

今後的高考將更加凸顯“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高考命題將不拘泥於“固定”的教材,而是從歷史到現實,從國際到國內,從社會到個人,從理想到實踐,環環相扣,融會貫通,聚焦時代使命。

(二)注重“服務選才”,做精“一把尺”,全面提升選拔效能

高考關係大學入學新生品質、關係社會長遠發展,必須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不斷深化內容改革,提升科學性、權威性和公平性。

【解讀】

高考試題必須保持一定的難度!像高考這種重要的選拔性考試,如果降低試題難度,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拚命刷題取得較高的分數,不僅不利於選拔人才,學生的應試壓力還會越大!

第一,高考命題要增強基礎性,考查學生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

【解讀】

高考通過加強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引導學生重視基礎,將所學知識和方法內化為自身的能力。

第二,高考命題要增強綜合性,體現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科素養;

【解讀】

高考試題設計注重素材選取的普遍性,突出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間的聯繫,要求學生能夠基於試題情境深入思考,整合所學知識得出觀點和結論。

第三,高考命題要加強應用性,注重理論密切聯繫實際;

【解讀】

高考命題不能理論“空對空”,而要考查解決現實問題。應用性,主要體現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高考命題要增強探究性和開放性,考查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解讀】

試題通過增強情境的探究性和設問的開放性,允許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對同一問題或現象得出不同的結論,使學生能夠從標準答案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發展個性,增強創新意識。

(三)積極“引導教學”,樹好“一面旗”,大力助推素質教育

2017年高考命題在命題理念、考試內容、試題設計等方面都有所改變,引導教學旗幟鮮明,深化改革新風撲面——

語文學科完善試卷設計,實現“關鍵能力”全面考查;數學學科加強理性思維考查,體現創新性;英語學科突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考查,促進學科素養養成;文科綜合體現學科素養導向,引導教學深入探索;理科綜合科學設計試卷結構,凸顯探究精神。

【解讀】

2017年以及2018年高考命題特點,對2019年以及今後幾年高考的各科複習備考也提供了重要啟示。

◆語文:閱讀“關鍵能力”的培養很重要!

預計今後高考語文將擴大文本選取範圍。論述類文本將多選用論文和時評,考查邏輯論證和批判推理能力;實用類文本將多選用新聞和報告,考查資訊處理和超文本閱讀能力;文學類文本將多選用小說和散文,考查審美鑒賞能力。

高考語文閱讀反映了資訊時代閱讀的特點和要求,將全方位考查閱讀的“關鍵能力”。學生在閱讀廣度、數量、速度上要下大功夫。只有全面培養閱讀能力、文學素養和思維品質,才能笑傲今後的高考考場!

◆數學:邏輯推理能力要比刷更多題重要!

高考數學將把考查邏輯推理能力作為重要任務,以數學知識為載體,考查學生縝密思維、嚴格推理的能力。同時,通過多種管道滲透數學文化,如有的試題將通過數學史展示數學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有的將通過揭示知識的產生背景和形成過程,體現數學的創造、發現和發展特點;有的將通過對數學思維方法的總結、提煉,呈現數學的思想性。

◆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盡快養成!

高考英語將通過深度發掘語篇材料思想內涵,突出對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交際能力、人文底蘊的養成。如閱讀理解部分可能選取科技創新、環境保護、一帶一路、遺產保護等話題文章設計試題,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基礎上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體悟和諧發展之道。

◆文科綜合:學科素養不是一句空話!

高考文科綜合將注重創新試題設計、挖掘時代主題、構建問題情境,突出地理、思想政治、歷史學科所獨具的思維與分析方法。

如地理試題將更加注重反映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的價值取向,將地理學思想方法自然、貼切地融入素材。

思想政治學科將精心選擇能夠更好地承載學科知識、反映學科特色的素材,貼近學生生活、貼近時代,更好地發揮考試對教學的導向和促進作用。

歷史學科將更加注重考查歷史思維過程與方法,如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歷史敘述這兩種不同史學概念的理解和辨別程度。

◆理科綜合:新知識或拓展資訊將更多出現!

高考理科綜合將堅持把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考查滲透到命題全過程,向學生提供新知識或原有知識的延伸拓展資訊,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如化學試題可能增加化學反應圖形和性能關聯圖形的體裁,讓學生在獲得化學資訊的基礎上,回歸到基本反應原理和物質結構知識中去。通過延伸基本知識,在培養學生自學和探究精神方面也進行積極探索。

物理學科通過將動量和近代物理作為必考內容進行考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更多有力工具,有利於學生更好地認識實際現象,理解更深層次問題。

生物學科要求學生能夠對生物學問題進行探究,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和實施計劃、得出結論、科學表達等;同時,要求學生具備實驗設計、實驗結果預測的能力。

這六個字,讀懂高考命題“風向標”

教育部考試中心近期總結出的“一核、四層、四翼”命題指導思想,反映了對考試改革的巨集觀思考。作為高考評價體系是頂層設計,這也是當仁不讓的高考命題“風向標”。

專家分析,這個高考評價頂層設計要通過命題、考試評價、教學最終轉化為學生的實際所得,從而完成對國家人才的選拔,並引領中學的教學的目標。全國各地高考各學科的試題方向都與上述頂層設計是契合的。

“一核”即高考評價體系,通過確立“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這一高考核心立場,回答了“為什麽考”的問題。

“四層”,是指“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層考查目標,它回答了高考“考什麽”的問題。

其中,“必備知識”強調考查學生長期學習的知識儲備中的基礎性、通用性知識,是學生今後進入大學學習以及終身學習所必須掌握的;“關鍵能力”重點考查學生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強調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等學生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發展社會的至關重要的能力;“學科素養”要求學生能夠在不同情境下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處理複雜任務,具有扎實的學科觀念和寬闊的學科視野,並體現出自身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等內化的綜合學科素養;“核心價值”要求學生能夠在知識積累、能力提升和素質養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這也體現了高考所承載的“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翼”,指的是“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它回答了“怎麽考”的問題。

其中,“基礎性”要求主要體現在學生要具備適應大學學習或社會發展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識結構、扎實靈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養;“綜合性”要求主要體現在學生能夠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思想方法,多角度觀察、思考,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應用性”要求主要體現在學生要能夠善於觀察現象、主動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具備較強的理論聯繫實際能力和實踐能力;“創新性”要求主要體現在學生要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具備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方式。

資料來源 | 整理自高考谘詢、壹筆素材、語文報社等;“京城教育圈”進行內容補充和編輯整理

圖片來源 | 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