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聯想收購IBM PC:世界是平的,中國公司也想是平的

本號引起極度舒適,建議星標一下

這個春節長假,《新商業情報NBT》選取了商業史上的幾個代表或開創性案例撰寫成文,這些案例既包括起勢於草莽的中國公司與外國資本的劍拔弩張,開海外並購先河的中國公司,也包括吳曉波指稱的PC時代最血腥的“最後一戰”,頗具侵略性的金融資本與地產公司的攻防戰。

在互聯網巨頭保守封閉或結盟可能成為新常態,出海及跨國並購成為新趨勢,金融資本逐漸成為商業創新扛鼎之力的當下,更重要的是民族國別之爭重新開始甚囂塵上,這些當時充分攪動輿論、現在已經塵埃落定的經典商業案例仍舊具有啟示性。

今天的“商業史第二篇”是“聯想收購IBM PC”。這場發生在2005年交易是聯想全面國際化的開端,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巨額海外並購的最初探索之一。這樁交易產生的影響和獲得的經驗,在此後的數十年,影響了聯想的海外擴張,也引導一批中國民營企業的出海並購風潮。

我們的文章系參考相關書籍、歷史報導撰寫,文末標注了參考文獻,並向相關作者表示感謝。

作者 | 張一童

2005年4月30日晚間11點左右,北京幾家主要媒體的記者都接到了同一通電話。

電話來自聯想集團公關公司,內容是約請他們在第二天下午三點前往位於上地的聯想新大廈採訪新聯想候任COO劉軍。儘管沒有告知具體的採訪主題,但所有人都清楚,聯想對IBM PC的收購案要有結果了。

半年前,這起交易的宣布曾經引發巨大震蕩,無論是兩家公司迥然的市場地位和業務規模,還是交易本身的巨大金額和跨國屬性,亦或是交易過程中發生的曲折故事,都帶來了國內外市場的多方面的討論。

收購IBM全球PC業務後,聯想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並躋身世界500強。這樁並購也成為了聯想全面國際化的真正開端,聯想的海外擴張思路和方法論也是在此次收購中逐漸形成,並貫穿了此後的多樁交易,主導了聯想在國際市場的開疆擴土。

與此同時,這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巨額海外並購的最初探索之一,為此後諸多中國企業的海外交易提供了重要的經驗。例如,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市場環境下,中國企業應該選擇什麽樣的方式拓展國際市場?如何應對並購過程中的政治風險?並購後,如何處理不同公司之間文化傳統、管理模式、運營風格等多方面的差異?

在新一輪的中國企業出海浪潮中,這些問題依然具有代表性和啟發性。當全球形勢和市場競爭急劇變化,對於聯想和其他出海企業而言,更多新問題正接踵而來。

誓師大會

1988年,時任中科院電腦新技術發展公司(聯想前身)副總經理的張祖祥獨自來到香港,他此行的目的是開展新的“海外拓展計劃”。

同年的4月18日,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帶領全公司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進軍海外誓師大會”。為了獲得使用大會堂的“合法”權利,柳傳志甚至輾轉多方邀請了當時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衝出席大會。

依照計劃,從1988年到1994年,公司計劃在6年時間中,首先在邊境以外的地方辦一家貿易公司積累資金和經驗,然後由貿易延伸到生產,大規模進入個人電腦整合行業,最後實現港股上市。

在香港,柳傳志繞開了地方政府下屬電腦廠家的壟斷,通過合作夥伴迅速完成對國際市場的認知,擬定了聚焦於個人電腦的新戰略方向,並在香港銀行的資金幫助下通過收購在香港建立起自己的生產基地,實現了從貿易到生產的轉型,並通過“Q286微機”迅速打開市場。

1994年,聯想在香港上市,此後連續三年市場份額持續上升,並穩定佔據中國第一。

聯想對於國際市場的追逐並沒有因此停止,而是變得更加迫切,不同於此前,這種迫切更多來自外部競爭的激化。事實上,在1992年的前幾個月,柳傳志已經強烈地感受到中國市場要變成國際市場了。

在此之後,戴爾、惠普等國際品牌先後進入中國市場,不斷蠶食著聯想的市場份額。國際競爭對手的加入和全面開放的中國市場意味著聯想必須到更多海外市場參與到更多國際競爭中。

2001年12月,經歷了15年的漫長談判,中國正式加入WTO,打開國門20年後,伴隨著入世,“世界主義”和“全球化”呼聲再次達到頂峰。

正是在這一年,楊元慶接任柳傳志成為聯想集團CEO,同時,楊元慶宣布將“多元化+國際化”作為聯想的新戰略布局。在國際化戰略中,聯想計劃在10年以後,實現公司20%—30%的收入來自國際市場,完成國際化公司轉型。

此後,聯想與英特爾、微軟等跨國公司合作培養國際化人才,並成為第一家與國際奧委會簽署合作協定成為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夥伴的中國企業。

當時,對於“國際化”戰略,聯想部署的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哪些國家和地區重點突破,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對手有什麽軟肋,二是開展海外業務是通過並購強勢品牌還是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銷售管道。

最初,聯想試圖以銷售為起點自建海外管道。2000年起,聯想先後建立了7個海外辦事處。

儘管付出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但效果有限。2003年,聯想只有10%的銷量來自海外,全球市場份額僅僅2%,遠遠落後於16.8%的戴爾和15%的惠普。

但也並非全無收獲。正是在試銷過程中,聯想發現舊品牌在國外很多地方已被注冊。2003年4月,聯想正式宣布對外啟用新標識“Lenovo”,並在全球範圍內注冊。

面對成本和管道組建上的巨大困難,對於當時的聯想而言,資本收購成為了最合適的方式。

新的問題是在哪裡收購,收購什麽,不需要等太久,這個問題很快有了答案。

沒人看好

2004年12月8日,聯想在北京五洲大酒店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將以總價12.5億美元現金和股票收購IBM的全球PC業務,5億淨負債轉移到聯想名下,交易總額達到17.5億美元。與此同時,IBM持有聯想集團18.9%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行業裡,關於聯想將與IBM合並的消息流傳已久。11月,《新京報》曾報導,聯想將成為IBM深圳工廠IIPC的最終買家。這被視為雙方合並的一個重要信號,但大多數人沒有預料到這次交易會以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告終。

2004年,聯想為收購支付的12.5億美元現金幾乎相當於聯想73%的市值,這無疑是一次“蛇吞象”。與此同時,IBM PC業務已經連續數年虧損,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會是一樁成功的交易。

柳傳志回憶,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班上的一次講話中,柳傳志請在場的企業家舉手,問有多少人認為聯想能並購成功,全班90多人,只有3人舉手了,還有兩個是聯想派過去的學員。

這種顧慮和反對也曾發生在聯想董事會內部。2001年,IBM第一次向聯想拋出橄欖枝,但收購受到了聯想董事會的集體否定,當時的聯想專注“多元化”戰略,同時,面對僅25%的成功率,無法承擔並購風險的聯想選擇了拒絕。

但在2003年,重新梳理戰略,決定聚焦PC業務,推進“國際化”的聯想有了再次溝通的意願,IBM又一次主動伸出了手。

“IBM一直非常主動,在我們有了國際化想法後,他們的一個高級副總裁主動和我們聯繫了。”柳傳志在2007年的一次公開演講中回憶道。

儘管外界並不看好此次收購,但聯想內部已經做過了充分的評估。

首先基於IBM出售PC業務本身,柳傳志認為對於IBM而言,更多出於戰略考慮,“這說明這是個好東西,賣這個東西沒有別的意思。”與此同時,對於IBM PC業務的巨額虧損等問題,聯想是有解決方法的,例如,採購合並後成本會大幅度降低。

但最重要的依然是品牌和技術。按照協定,本次收購資產包括了IBM所有筆電、台式電腦業務及相關業務,包括客戶、分銷、經銷和直銷管道,Think品牌及相關專利、IBM深圳合資公司及日本和羅利研發中心。

1995年,倪光南離開聯想後,關於“技工貿”和“貿工技”的爭論依然沒有停過,現在,柳傳志終於能用市場手段解決技術問題了。

2003年12月起,聯想聘請麥肯錫作為顧問全面評估了並購可行性。並購談判歷時13個月,聯想談判團由數十人組成,時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松直接參與了談判。

2004年,中國剛剛加入WTO三年,中美雙方政府在貿易上都對本次收購采取了極為積極的態度。在12月8日舉辦的發布會上,柳傳志特別提到本次收購案被國家發改委列為了特級案,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通過了國務院的核準。

而在美國東部時間2005年1月10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宣布其不反對IBM以17.5億美元出售PC部門給聯想的計劃,收購案通過反壟斷審查。

剛剛開始

但這樣的順利並沒有持續太久,對於聯想而言,挑戰才剛剛開始。

問題首先出現在政府層面,儘管貿易委員會對收購案采取了積極回應,但是電腦技術的特殊屬性和IBM與美國政府密切的交易關係,使得在國家安全角度,本次收購案受到了更嚴苛的調查。

事實上,一項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官員的數據顯示,2004年,有3000多家在美中國公司被懷疑為中國政府收集資訊,在高科技產業集中的加州矽谷地區,FBI處理的中國間諜案每年以20%到30%的速度增加。

2005年1月25日,有消息稱,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正在對聯想收購IBM PC進行調查,美國司法部和美國本土安全部主導了本次調查,調查的關鍵在收購是否威脅美國安全問題。2003年,該委員會就曾以國家安全問題反對中國香港和黃集團對美國環球電訊公司的收購。

擔心主要來自於IBM位於北卡羅萊納州的工廠,這裡除了研發生產少量的ThinkPad之外,還生產其他高科技產品,這其中可能包括一些用於軍事保密技術的。此前,美國眾議院的3名資深議員曾經致函委員會,要求對交易進行完全、徹底的調查。

2005年2月24日,IBM公司向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提出包括禁行、遷址、不提供客戶名單在內的3項讓步,並邀請包括前國家安全顧問在內的政要出面遊說政府部門。

但在3個小時的會談後,委員會仍然未達成一致。據布隆伯格財經新聞透露,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還向IBM提出其他一些苛刻條件,如禁止IBM研發人員加入聯想,增設安全門等,但遭到了IBM的拒絕。

最終,聯想做出了妥協。2005年3月11日,柳傳志表示,就收購IBM作出讓步,將放棄美國政府客戶名單,這意味聯想將失去IBM在美國10%的營業額。同一天,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全體成員一致批準了交易。

在聯想與IBM整合未完成的空擋,聯想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戴爾和惠普正發起猛烈的攻擊。戴爾和惠普各自在中國市場推出了數款新產品,戴爾還借機取代IBM,成為了通用電氣的新合作夥伴。

和市場混戰相反,並購交易得到了較為平滑的推進。2005年3月24日,聯想獲得了來自美國三家私人投資公司共計3.5億美元的投資,在未來,三家機構將會成為新聯想董事會中的重要潤滑劑。第二天上午,聯想披露已經獲得由20家銀行提供的6億美元貸款用於對IBM PC業務的收購。

2005年5月1日,聯想正式宣布完成對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的收購。

事實上,更多挑戰發生在並購之後。首先是客戶的流失,為了穩固IBM電腦在美國原有的市場品牌和客戶,IBM派出了2000名員工到各個大客戶中穩定軍心。儘管如此,美國國務院還是取消了聯想一萬多台的訂單,因為個別議員認為聯想的大股東中有中國科學院,不是一家純粹的商業公司。

與此同時,IBM PC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100多個分支,擁有超過10000員工,來自數十個不同的國家。而收購IBM PC業務時,聯想在海外基本沒有分支機構,高級副總裁中,除了喬松主管海外業務,其他高級副總裁均沒有海外管理經驗。

新任CEO史蒂芬·沃德在簽署協定不久後就造訪了中國,此後的一個多月,IBM不斷派出工作小組到位於北京的聯想總部溝通整合細節。

聯想將新中心設在了美國,並堅持由中國和外國雙方共同組成最高管理團隊,共同制定戰略。董事會中,在聯想和IBM之外,兩家私募基金發揮了重要作用,“當遇到問題時,他們會站出來,這樣就不會變成中國人和美國人的矛盾,而是把企業利益放在第一位。”柳傳志在一次演講中表示。

在收購後的5年時間裡,聯想與IBM處於持續的磨合之中,並在2006年進行了一次裁員,儘管柳傳志表示這次人事變動過渡平和,但聯想的業績一直搖擺不定,甚至在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後,發生了嚴重虧損。

2009年2月,聯想長官層改組,柳傳志重新擔任董事長,此後連續5個季度,聯想超過所有競爭對手和主要行業廠家,佔據PC市場全球第一。

完成並購後的第七年,2012年的一次演講中,柳傳志終於松口表示,“我認為並購算是成功了。”

過時了嗎

當對IBM PC業務的收購宣告成功,在可循的思路和方法論下,2011年前後,聯想開始了密集的海外並購,並以此為基礎,在市場份額和技術積累兩個方向迅速擴張。

2011年,聯想以6.7億美元並購德國Medion80%的股份,聯想成為德國PC第三,歐洲市場份額擴大到10%。此後聯想先後收購日本NEC PC業務、巴西CCE、日本富士通等公司,不斷擴大其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聯想在新技術和新業務方面的拓展同樣依托於海外並購。2011年,聯想收購美國Stoneware公司,加強和擴展其產品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雲計算解決方案。2014年,聯想收購IBM低端伺服器,同年還收購專利組織Unwired Planet持有的21項專利,同時獲得2500項專利的交叉授權。此後,又以29.1億美元完成對摩托羅拉的收購。

聯想以並購主導的海外擴張之路自然有部分決定於其企業基因。1995年倪光南黯然離場,“貿工技”戰勝“技工貿”,聯想取消了“總工程師”職位,此後的數十年,聯想在研發上的投入一直為人詬病。

不過,在聯想之後,包括TCL、吉利等在內,一批中國企業通過並購方式迅速進入海外市場和一線競爭中。

這源自於當時中國的技術發展水準和特殊的政治經濟背景。需要注意的是,以聯想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在進入海外市場時,是以落後者的身份進入以歐美為代表的成熟市場。

在壁壘明確、規則完善的成熟市場,收購意味著以最低的時間成本甚至是金錢成本最快進入其中,包括對專利技術的使用,“專利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尤其是對成熟市場,如果沒有專利的話,大概你是寸步難行的。”楊元慶曾在聯想收購摩托羅拉一案中表示專利是聯想參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前一個階段的競爭中,借助資本力量和貿易優勢,在國家總體政策的支持下,以聯想為代表的一批中國企業迅速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公司。

但在最近幾年,這種方式似乎在逐漸失去效果。2014年,對摩托羅拉的收購並沒有成為聯想移動業務的又一個新高峰。收購摩托羅拉兩年後,聯想在美國裁員超過2000人,在全球智能機市場中的排名由第三跌到第八,並在2016年迎來2009年後的首次虧損。聯想2017年財報顯示,手機業務虧損達4.63億美元,楊元慶在電話會議中表示2018年移動業務的總成本將降低30%。

這並非突然發生的。中國在全球市場中技術地位的反轉,意味著不同於過去,中國成為了新的領先市場,這讓新一波的中國公司出海往往是以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為依托,其競爭也是中國團隊間的競爭。

在這種情況下,海外並購的技術和管理優勢被進一步削弱,通過單純的並購,聯想無法獲得最領先的技術,甚至這種技術的獲得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在對摩托羅拉的收購中,數萬個專利中,聯想隻獲得了2000個專利的使用權。

與此同時,在國內外匯管制不斷收緊,世界全球化趨勢消解的今天,當面對越來越嚴重的貿易壁壘和越來越多的貿易衝突,聯想正被迫面對許多曾經不需要面對的問題。

2018年5月,在華為失去5G數據信道份額後,聯想在2016年3GPP第86次會議的投票受到輿論指責,此後,關於楊元慶“聯想不是中國公司”的言論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聯想不得不連發多封澄清信。

2005年,那場驚天交易發生之時,全球化是世界共同認可的經濟大勢,中國外匯儲備不斷攀升。托馬斯·弗裡德曼那年寫就《世界是平的》,“有兩種方法使世界變得平坦,一種是利用你的想象力把每個人提高到相同的高度,另一種方式是利用想象力把每個人降低到同樣的水準。”在聯想剛剛收購IBM PC之後,柳傳志躊躇滿志期望著打造出中國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在那時,出身於紅色家庭,曾經高舉“產業報國”的他怎麽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會被逼問:“你是一家國際公司,還是一家中國公司。”

參考文獻

[1] 婁岩,《聯想與IBM的姻緣際會:解讀聯想與IBM的經營管理之道》,北京出版社,2005

[2] 林聯棟,《聯想並購IBM全球PC業務回顧》,網評網,2013

[3] 張念慶,《搶先揭秘:聯想收購IBM PC最後48小時交易內幕》,北京青年報,2004

[4] 張念慶,《聯想人事新布局中美7比6,楊元慶稱收入下降是正常》,北京青年報,2005

[5] 新京報訊,《聯想將買下IBM深圳工廠,關鍵問題在收購價格》,2004

[6] 新京報訊,《聯想6億美元收購貸款到位,資金將用於整合IBM資源》,2005

[7] 搜狐IT訊,《柳傳志:收購對改變世界PC產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2004

[8] 搜狐IT訊,《聯想正式宣布:完成對IBM全球PC業務收購》,2005

[9] 搜狐IT訊,《獨家:千呼萬喚的“新聯想成立”仍然迷霧重重》,2005

[10] 搜狐IT訊,《聯想整合IBM PC,惠普、戴爾搶空擋推筆電新品》,2005

[11] 第一財經日報訊,《聯想收購IBM PC遭美政府調查,聯想稱願配合調查》,2005

[12] 電腦世界網消息,《聯想收購IBM作出讓步,放棄美國政府客戶名單》,2005

[13] 敖軍,《聯想並購案生變數,IBM讓步遭美方拒絕》,解放日報,2005

[14] 王佑,《聯想並購引發震蕩,IBM PC中國員工“前程有憂”》,第一財經日報,2004

[15] 侯繼勇,《楊元慶半夜加班:IBM四道難題考驗聯想胃口》,21世紀經濟報導,2004

[16] 凌志軍,《聯想風雲》,中信出版社,2005

[17] 遲宇宙,《聯想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18] 倪光南,《柳傳志的“貿工技”耽誤了聯想7年》,IT時代周刊,2005

[20] 屈麗麗,《聯想轉型:難以擺脫的“基因”宿命》,中國經營報,2018

[21] 《聯想管理創新與國際化》,柳傳志於“企業經營與管理創新年度峰會”發表的公開演講,2007

[22] 騰訊財經訊,《柳傳志:聯想並購IBM承購在於企業文化一致》,2012(柳傳志於2012清華管理全球論壇“世界經濟與跨國管理的新趨勢”上發表的公開演講)

新商業情報NBT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