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聯想的空間:成敗“貿工技”

時代財經APP記者 沈思涵

在華為近期遭遇“斷供危機”時,另一家科技企業聯想卻被推上了輿論風口浪尖。

在近期召開的2018年第四季度聯想集團業績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直言,“我們依然相信全球化是一個趨勢,我們沒必要自己去做所有的東西,也沒有計劃自己做芯片和作業系統。”

楊元慶說出這番話時,聯想集團剛剛邁過一個重要節點,在2018年,其營收首次突破了500億美元,達到51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12.5%,淨利潤40億人民幣,同比扭虧為盈。

聯想過往的重心都不在技術研發之上,其成長壯大來自於並購和行銷。華為近期遭遇的“斷供危機”還是給國內科技企業敲響了警鍾, 只有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至於被別人扼住咽喉。

作為國內長期備受關注的科技企業,聯想和華為常被拿來一起比較。1995年,聯想營收達到67億,是當時華為的4.5倍;而到了2018年,聯想市值為80億美元,同時期華為的估值卻已超過4000億美元,是聯想的50倍。

從領先到落後,聯想與華為這兩家公司在過去二十餘年上演了一場現實版的“龜兔賽跑”,這也是“貿工技”和“技工貿”模式導向下的兩個不同結果。

聯想的“貿工技”

聯想不做芯片和作業系統的考慮與其在25年前選擇“貿工技”為主的商業模式有關。1994年,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和總工程師倪光南分別主張走“貿工技”和“技工貿”路線,前者重點推銷產品,後者注重研發技術。

身為企業家的柳傳志,認為研究芯片投入巨大,應該先用成本優勢佔領市場再去考慮做技術研發,最終決定以“貿工技”作為聯想的根基,這也奠定了聯想此後的發展道路。

借著“貿工技”模式,聯想在市場上進行了一系列的資本運作,通過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拿下ThinkPad品牌以及收購IBM的x86伺服器等動作,逐步成為PC領域裡當仁不讓的主角。

Gartner統計的2019年第一季度市場報告顯示,聯想以22.5%的市場份額在筆電市場排名第一,其漲幅達到了6.9%,是全球PC市場上的老大。但需要指出的是,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貨量下降近5%至5850萬台。

“受智能手機的衝擊,近幾年來PC市場整體環境仍在萎縮,聯想雖然還保有市場佔有率第一的位置,但是考慮到全球市場的飽和,PC業務的未來不容樂觀。”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指出。

在移動業務走向沉淪的當下,PC仍是聯想的核心支柱,這塊市場業績不容有失。但在PC市場摸爬滾打多年的聯想,其主要仍是以生產和行銷手段佔領市場,而在PC的核心技術上仍然是被主流供應商壟斷。

以PC產品當中最為重要的元件CPU為例,目前無論是台式機、筆電等產品,均主要採用英特爾和AMD兩家供應商的CPU元器件,包括惠普、戴爾等在內的電腦廠商均採用相關的元件進行組裝生產。

“一台電腦從設計到生產製造再到行銷,是融合了上下遊產業鏈的過程,這一方面即是聯想在PC業務上的核心競爭力。”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為,“聯想在PC業務上主要是以行銷驅動,也就是‘貿工技’的模式決定了聯想不做芯片和作業系統。”

聯想向左,華為向右

華為和聯想在研發和經營上的想法可謂截然相反。

在去年12月23日召開的“第二十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前總工程師倪光南在演講中便以把聯想和華為作為一番比較。

“聯想和華為的外部環境是一樣的,但華為是堅持研發,再加上給科技人員持股做得好,所以華為的創新能力很強。”倪光南表示,和聯想比,華為是很成功的。

成立於1984年的聯想比華為還要大三歲。公開資料顯示,在1995年,聯想銷售額已經達到了67億元,是華為的4.5倍,而截至2018年12月22日,聯想市值81億美元,華為估值已超4000億美元,後者將近是前者的50倍。

在研發費用方面,2018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1015億元,其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4800億元。反觀聯想,其在2018年整個財年的研發費用為12.6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87億元),較上一財年減少了738.8萬美元。

“包括收購IBM個人電腦和摩托羅拉在內,聯想熱衷於收購國際知名品牌,在研發投入費用上較少,其應當更加重視收購專利和技術創新。”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飆表示。

實際上,查閱聯想近年來財報可以發現,其研發投入費用已經連續4年呈走低趨勢。而具體到芯片研發方面,更是可以看出聯想和華為在對待技術研發上的差異。

2009年,華為旗下的海思麒麟推出首款移動處理器K3V1,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場。十年過去,華為最新研發的麒麟980處理器已經是全球首款採用7nm工藝製造的處理器,其性能亦可媲美高通和三星的高端手機芯片。

除此之外,華為自主研發設計的芯片還包括5G終端芯片巴龍、AI芯片昇騰、伺服器芯片鯤鵬、IoT芯片凌霄等,覆蓋多個不同專用領域。

而作為PC市場的老大,聯想並沒有自主研發的芯片、系統,這也被不少人所詬病。柳傳志對此也曾有過表態,“聯想當初沒有投入芯片的原因,是因為民營企業的底蘊不夠豐富。”

眾所周知,芯片研發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並且短期回報收效甚微。“對當時的聯想而言,其並不足以承擔這種風險,這既是聯想的客觀條件限制,也可以說是聯想高層的魄力和勇氣不足所致。”洪仕斌稱。

居安也要思危

儘管如楊元慶所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聯想沒有必要任何事情都做。但對於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倚重PC業務的聯想來說,芯片和作業系統是這個領域最為核心的競爭力。

中興和華為的遭遇已經表明,缺乏核心技術就意味著受製於人。對於聯想來說,如果不加大對核心競爭力的投入,未來某一天或許其也會面臨“技術斷供”的風險。

洪仕斌指出,對於企業乃至整個產業來說,掌握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非常關鍵。“中興、華為事件帶來的影響深遠,聯想雖然沒有布局芯片和作業系統,但是仍然需要居安思危,將技術創新作為重點研究,才能在PC市場立於不敗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聯想在海外市場的營收佔比已經達到7成左右,這既是聯想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倘若海外市場對聯想也采取同樣的“斷供”手段,那麽聯想的業績將會遭受很大程度的打擊。儘管聯想的財報業績仍在增長,但這不足以掩蓋聯想在技術創新上的短板。

“現在國家和相關產業都在重視芯片研發技術,無論是人工智能芯片,還是普遍的手機芯片,未來國內都會得到長足發展,聯想既然不做也是基於其自身的選擇和需要。”洪仕斌表示。

曾經有人這樣提到,如果當初的聯想選擇的是倪光南提倡的“技工貿”路線,那麽今天的聯想會不會成為第二個華為?會不會研發出世界一流的芯片產品?

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時間也不會重來。“聯想曾經有過很多機遇,但擦肩而過的不少,過了就沒有辦法再回來。”倪光南也歎息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