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抗產後抑鬱,不能是「一個人的戰鬥」

毛晚是上海一名90年的年輕母親,2015年生下第一個孩子後,剖宮產傷口疼、餵奶被咬破、缺覺……她患上產後抑鬱,但無意中把之前的手工鉤織的愛好又拾起來,藉此又慢慢走出了抑鬱症。最近她還花半年時間,為上海浦東錦繡坊整條街的欄杆織上了毛衣。(4月18日 揚子晚報網)

產後抑鬱作為一種精神綜合征,顧名思義,其主要發生在產婦生產完之後。它誘發的病因多樣,主要分為生理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不可避免,社會心理環境卻可以改善。不少產婦將生產完後的消極心態發展成難以控制的抑鬱症,其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失衡。或因照顧孩子壓力過大、或因家庭成員對產婦產前產後態度的轉變、或因經受丈夫的「喪偶式育兒」等。這些周圍環境及態度的變化,都可能成為將產婦引向深層次抑鬱的誘因。

每一位產婦、每一位新晉媽媽的產後健康,都離不開家人朋友細心呵護。但是,許多家庭往往隻關心產婦的身體健康,將產婦術後狀態不佳歸咎於產婦生孩子後精力耗盡、氣血虧損,認為產婦只需吃好喝好睡好便可以恢復,對產婦的關心也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從不考慮剛生完孩子的產婦,精神上亦是同樣的脆弱。甚至許多家庭在面對剛生完孩子的產婦時,常常將產婦在生理心理的雙重作用下導致的脾氣多變、性情無常歸於矯情,這樣的做法無疑會加重產婦的心理負擔。

而減輕產婦這一心理壓力、改善產婦心理困境的方法也十分簡單,它只需將產婦的「單打獨鬥」變為「全家戰鬥」。家人要時刻關注這一時期產婦的情緒變化,對這一時期的產婦多一份關心與耐心,理解與包容;「喪偶式育兒」的丈夫回歸家庭,承擔起照顧孩子、關心妻子的家庭責任。

新聞中提到的「織毛衣」這一行為,雖為為緩解產後抑鬱提供了一種方案,然而,這僅僅只是「可行」的方法、「補救」的方法,卻絕不是「最好」的方法。這種方案歸根究底不過是沒有家人一起並肩作戰,只剩自己孤立無援而不得不採取的沒有辦法的「辦法」,是將自己無處宣洩的苦悶情感進行轉移的另一種方式。

我們對待產後抑鬱症,應該像對待其他的病症一樣,從源頭杜絕,而不是想著日後補救。要知道,亡羊補牢,為時已晚。抑鬱症作為康復難度較大的心理疾病,要想免遭它的傷害,應該時刻給產婦提供足夠的關心與愛護,使產婦一直保持著一個平穩健康的心態,以免落得讓人抱憾終身的結果。

當然,產婦也不能一味依賴家人朋友所給予的情感關懷,而是應該藉助於這種關心愛護,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開放心胸,重建自己內心世界與外界世界的橋樑,多與外界接觸,開闊視野,避免長期沉浸在消極沮喪的情緒中。

我們鼓勵堅強,但不鼓勵「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堅強;我們鼓勵樂觀,但不鼓勵「打腫臉充胖子」的樂觀。我們期望每一個產婦都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不過是希望她們在孕育新生命的過程中少一些痛苦,但這並不能成為家庭乃至社會讓她們以一己之力承擔產後抑鬱的理由。產後抑鬱這場戰役,從始至終,都不應讓它成為「一個人的戰鬥」。

文/趙樂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