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的義倉設立於何時?它起到了什麽作用?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中國古代社會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以農業為根本的農耕社會,糧食對於每個王朝來說至關重要。為了救濟災荒的需要,清朝也效仿前朝建立義倉。

古代社會的農業生產水準較低,往往容易受到各種天災人禍的影響,而一旦發生自然災害造成糧荒,各種農民起義就會隨之而起,威脅王朝的統治。為了防範可能出現的糧荒,國家往往會儲存一定的糧食在災荒發生時用於賑災或投入市場以平抑糧價。同時,我國從隋朝開始出現民間自發儲存糧食的倉庫,稱為義倉(也被稱為社倉),這一做法經過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的改良開始逐漸流行起來。清朝所謂“康乾盛世”時期,全國人口急劇增長,糧食需求激增,糧食安全更顯重要,義倉也隨之興起。

朱熹像

清朝義倉從康熙年間開始設立,具體做法是在每個市鎮設立義倉,義倉一般由當地有聲望的鄉紳負責管理,每年春天將糧食及種子借貸給農民,秋季再收回,並收取一成的利息。乾隆時期,義倉的制度進一步完善,主要措施有:地方官吏加強對義倉的檢查,在災荒發生時期的借貸不收取利息,詳細登記借貸者的姓名和借貸情況,義倉的負責人每三年更換一次,每年春季只允許借貸出一半的儲存等等。

河北深州保存的清朝義倉

各省則各自實施一些制度鼓勵民間向義倉捐獻糧食。比如直隸省捐贈200石糧食就可以獲得九品的榮譽性官職,捐贈400石糧食就可以獲得七品官職。浙江省的在職官員如果捐贈糧食還能獲得升官的機會。此外,當時民間人士可以向戶部捐款以獲得監生的頭銜,可以在京城國子監就讀。戶部也會將捐監所獲得的部分收入分給全國各地,用於義倉購買糧食。乾隆年間,捐監者不再將銀兩交到戶部,而是直接把一定數量的糧食交到當地的義倉,以獲得監生的資格。

已有的研究表明,乾隆年間全國約有數萬義倉,儲存的糧食總量超過數百萬石。大量義倉的設立為保障糧食的正常種植和平穩供應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義倉的設立僅能提供暫時的救濟,並沒有解決農村日益嚴峻的土地緊張問題,人口的不斷增長使得大量的無地農民被迫淪為佃戶或遊民。

陝西大荔縣保存的清朝義倉

參考文獻:

1.吳四伍:《清代倉儲的經營績效考察》,《史學月刊》2017年第5期;

2.江蘆:《清代糧食救濟政策及其在地方的實施--以廣西為例》,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3.鄭清坡、鄭京輝:《清代直隸義倉述論》,《歷史教學(高校版)》2007年第11期。

華 興 春 秋

小編 :閆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