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八旬老人腹瀉消瘦 西院區普外科手術取出結腸巨大腫瘤

魯網青島8月6日訊(記者 劉霞 通訊員 謝小真)今年4月,80歲的市民趙爺爺(化名)因乏力、腹痛、腹瀉消瘦半年,來到市立醫院西院區普外科住院,腹部CT檢查顯示「橫結腸佔位病變」,家屬拒絕做結腸鏡等進一步檢查。

7月,老人腹痛、腹瀉癥狀加重,每天三四次大便呈黃色稀水樣便,偶有膿血,老人又被緊急送入消化內科住院。結腸鏡可見環形腫塊,腫塊表面潰爛,呈菜花狀,臨床考慮為結腸癌,與此同時,老人出現消瘦、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症等癥狀,CT檢查發現結腸腫瘤較4月份有明顯增大。

經消化內科、普外科、腫瘤科、麻醉科多學科會診,結合病情,患者結腸惡性腫瘤診斷明確,已造成梗阻,手術指征明顯。專家一致認為應先切除腫瘤,解除梗阻,再進行進一步其他輔助治療;如果不及時手術治療,患者可能出現更加嚴重的腸梗阻,繼而導致腸破裂、腹腔感染,並極有可能會危及生命。

7月25日,由本部普外一科主任兼西院區普外科學科負責人、首席專家薑海毅主任主刀,西院區普外科病區主任李軍團隊共同為患者進行「全麻下根治性結腸癌切除術+腸粘連松解術」。

患者既往有胃間質瘤術手術史,開腹後發現腹腔小腸廣泛粘連,手術難度增加,分離黏連後瘤體暴露,醫生才發現情況並不樂觀——腫瘤位於橫結腸偏右側,大小約為20*15*15cm,腫瘤周圍浸潤並伴有淋巴水腫。

據薑海毅主任介紹:「對於複雜並且棘手的腫瘤患者來說,手術中最重要的就是把腫瘤清掃乾淨,同時嚴格控制出血,注意保護輸尿管、十二指腸,使患者從手術中獲得治療的最大利益。」

術中,麻醉科醫生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穩定血壓、呼吸,及時調整,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手術醫生以嫻熟的技巧逐漸分離粘連,將腫瘤與所屬系膜完整切除,考慮到患者恢復,減輕痛苦,醫生沒有為患者做預防性造瘺。手術歷時兩小時,雖為開腹手術,但術中出血量僅為50毫升。

據了解,結腸癌的早期多數無明顯癥狀,或僅表現為腹部隱痛或排便習慣改變,在臨床上常見為貧血和便血。其中,便血極易與痔瘡混淆而形成誤診,而貧血卻常常被漏診。結腸癌以缺鐵性貧血和梗阻為首發表現的患者並不少見,由於癌細胞浸潤破壞結腸內壁黏膜及黏膜下血管,會造成患者慢慢失血。這猶如一個無底的窟窿,上面補進來,下邊又漏出去,所以患者的缺鐵性貧血始終難以糾正。

李軍主任建議,預防結腸癌要注意飲食均衡,增加蔬菜、水果等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的攝入,加強鍛煉。做體檢,應首先做糞便隱血試驗和肛門指診,如有疑問,可進一步行腸鏡或鋇灌腸等檢查予以確定,對早期病變,及時治療後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甚至可達到完全治癒的效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