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重視大腸癌癥狀,這些「信號」莫大意

最近,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又檢查出一位年僅20歲的小夥子患有大腸癌,讓人扼腕嘆息。去年此時,一名19歲的姑娘,因腹瀉頻繁經腸鏡檢查,發現有結腸腫瘤,經病理證實為腺癌,同時伴有肝轉移,不到一年的光景,年輕的生命就戛然而止。

重視疾病癥狀

反覆便血:飲食起居不規則、大便秘結的青年人很容易出現便血現象,他們大多會自行診斷為痔瘡,羞於去醫院就診。姚禮慶教授指出,用藥一周後,如果還有出血,或用藥好轉後癥狀又出現反覆,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便秘和腹瀉:年輕人在生活中大都有過便秘和腹瀉的經歷,但如果便秘和腹瀉的持續時間較長,用藥後治療效果不佳,就需要進一步檢查,以排除胃、腸道腫瘤的可能。

大便習慣改變:形狀規則的大便是一個人腸道健康的表現。大便突然變細、糞便有凹槽、附有粘液等,都是腸道出現異常的信號。

腹痛和腹塊:腹部隱痛往往容易被青年人忽視,他們大多會選擇等其自行緩解,只有腹痛、腹脹很嚴重時,才會去醫院就診,此時多伴有腸梗阻,病情已被延誤。因此,長期腹痛腹脹反覆發作者,尤其是右下腹或左下腹摸到腫塊,必須及時去醫院檢查。

姚禮慶特別提醒,有家族腸癌病史者,包括父母或者直系親屬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史的青年人,要格外引起重視,一旦發現上述「信號」,不可掉以輕心。

觀察大便及出血顏色:大腸癌與痔瘡患者都會出現大便便血,但便血的顏色是不一樣的。痔瘡便血顏色為鮮紅色,與糞便不相混合,血液多數隨大便排出後滴下。而大腸癌便血的顏色較暗,多是混在大便裡面,到腸癌的晚期,還會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每天數次大便伴粘液、血便、肛門下墜的感覺,有時直腸息肉極易被誤診為痔瘡。

經肛門手指檢查:大部分的痔瘡與大腸癌都是發生在手指可觸摸的部位,所以經肛門手指檢查是一種有效的檢查直腸癌的一種方法。如果手指能觸到腸內有菜花狀的硬腫塊,或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的潰瘍,就要高度懷疑是腸癌了。檢查後,指套上沾有血液、膿液的,也是腸癌的特徵性表現。

電子結腸鏡檢查:腸鏡檢查可清晰地觀察全部結腸,並可在直視下鉗取可疑病變進行病理學檢查,有利於早期及微小結腸癌的發現與癌的確診,進一步提高本病的診斷正確率,是大腸息肉和大腸癌最重要的檢查手段。多數大腸癌是由癌前期病變——息肉發展而來的,而息肉可以通過腸鏡及時摘除,從而達到早期治療和預防的目的。

「癌從口入」,飲食防癌不可忽視。其實,生活中大多數癌症都是人們「吃」出來,只有少數與遺傳、放射以及化學物質刺激等因素有關。

從飲食做起:避免長期進食高脂食物,多進含纖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大蒜、茶葉等天然抑癌食品,適當補充維生素A、B12、C、D、E和葉酸食物。

注重有規律的生活習慣:要控制體重,每天堅持一定時間的鍛煉,有規律地參與體力活動。禁止煙酒過度,一是防止煙草中的二甲基脛大量沉積誘發腫瘤;二是酒精可能通過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增加致癌風險。避免熬夜通宵,否則會影響大腸及時排出有毒的物質,造成癌症的高發。

積極防治癌前病變:對有腸息肉,尤其是腸息肉家族遺傳性患者,須及早予以切除;大力防治出血吸蟲病及血吸蟲肉芽腫。

定期檢查不可或缺:包括大便隱血試驗,CEA、CA19-9腫瘤標誌物的測定,如果有異常,應該做腸鏡檢查。對有癌瘤遺傳易感性和癌瘤家族史的人群應定期行癌前普查;近期有進行性消瘦及大便習慣改變者,也應及早行有關檢查,以期儘早發現。對早期腸癌手術後或放療後患者,應定期複查,有條件者應長期堅持給予扶正抗癌中藥鞏固治療,預防複發。

要想早期診斷大腸癌,首先必須從思想上摒棄僥倖心理,不要以為「大腸癌多發於老年人」而掉以輕心,應該提高警惕,切勿以年齡作為一種疾病的判斷基準。一旦有什麼大便異常、便血等,不管年齡大小,都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