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結直腸癌,儘早發現預警信號

53歲的李雲(化名),去年8月份,出現便秘、大便變細等癥狀,在當地醫院查血發現癌胚抗原(CEA)升高,並進行腸鏡檢查,診斷為乙狀結腸癌,隨後在當地醫院進行了手術切除。術後1月複查時,李雲發現癌胚抗原指標雖略低於手術前,但仍然高於正常值數倍,但當地醫院進行斷層CT檢查並未發現明顯異常。

李雲接受了6周術後輔助化療,化療結束1月後,他去醫院複查時發現,癌胚抗原指標不但沒降到正常,反而較前翻了一倍。「從腹部CT看,患者有多處低密度病灶,部分是血管瘤和囊腫,但也不排除轉移可能。結合患者癌胚抗原的異常,高度懷疑除結腸病灶外,體內還有腫瘤可能。」 接診的解放軍總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石燕對患者說。

經過檢查結果發現,患者的肝臟尾狀葉(第一肝門和下腔靜脈之間的部位)和左葉各有一處病灶,均較之前明顯增大。「複查患者術前的基線檢查結果,考慮術前已經有轉移,如果術前能夠進行全面評估以及多學科聯合會診,患者可能會更改初始治療策略,先進行轉化治療,再選擇合適時機進行原發灶和轉發灶切除術,這樣患者是有治癒機會的。對於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如果通過轉化治療並接受根治性切除術,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過50%,且有20%的患者是能夠完全治癒的。」石燕說。

類似李雲這種情況,在石燕接診的患者中,並不少見。結直腸癌在一些基層的醫療水準不高的地方,是很容易被誤診或漏診的,有的被當作菌群失常或是腹瀉來處理,也有因為基線檢查不細緻,影響正確治療決策的。

結直腸癌已成為高發惡性腫瘤之一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數字顯示,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為270.59/10萬,死亡率為163.83/10萬,每一分鐘就有6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5人死於癌症。而結直腸癌是高發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佔全球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三位,死亡率居惡性腫瘤死因的第二位。

石燕介紹:「在我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方式轉變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結直腸癌發病率年均上升3%-4%,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群,男性患結直腸癌的人數高於女性,比例大約為2∶1 ,我國已成為全世界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最多的國家。」

研究表明,環境、飲食、遺傳等因素都與結直腸癌的發病有關。經常性攝入高蛋白、高脂食物,或者紅肉類食物都會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危險性。同時,酗酒也可能與結直腸癌的發生有關。如家庭成員中有結直腸癌患者,那麼其直系親屬患結直腸癌的概率會明顯高於其他人。

石燕告訴記者:「在結直腸癌中,以乙狀結腸和直腸部位的腫瘤發生率最高,右半結腸特別是回盲部腫瘤的發生也不少;直腸癌和乙狀結腸癌多表現為便血和腸梗阻,較易與痔瘡混淆,而回盲部腫瘤以腹部包快、貧血為主要表現,不易被察覺。」

要定期體檢,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石燕通過問診了解到,現在有些地方查體項目不是特別全。「有些患者雖然說是體檢,但隻做一個X光,腹部不做超聲或CT,就摸摸肚子,查血的項目也非常少。其實體驗的每一項都很有必要,有一些指標是有預警信號的,例如血腫瘤標誌物的持續升高,或不明原因的消瘦,就應該去醫院全面查體。」

由於結直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很多患者出現明顯不適時才就醫,因此大約有70%的結直腸癌患者就診時已處於中晚期。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治療近年進展較快,要強調的是,初診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需要由腫瘤內科、外科、放療科等科室專家組成的多學科團隊進行聯合會診,制定整體治療策略,以確保患者不走彎路,接受最佳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對於預防結直腸癌,石燕主任提醒,要限制紅肉攝入,少吃加工肉類,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等高纖維素食物的攝入,並戒煙戒酒,避免久坐,加強體力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等。當出現慢性腹瀉、腹瀉便秘交替、大便變細、大便帶黏液或血便等排便習慣改變,都應該及時就醫,及時排查結直腸癌可能性。

文/本報記者 楊淑夢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