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藝術家 盧俊舟:創造自己的法度

盧俊舟《壁》,270×586cm,2018年

8月18日至10月21日,“平行”盧俊舟個展現身蘇州博物館現代展廳,此次展覽也是藝術家首場個展,現場展出了28件(組)近年作品。盧俊舟的作品強調了漢字的太空構成和書寫的節奏韻律感,貫通連接未來與歷史的“平行”之道。

==================

為蘇州而創作

如果用書法藝術來討論他,我認為不確切、不全面。如果用繪畫藝術來討論他,似乎也不很確切。

——黃惇

“平行”盧俊舟個展展覽現場

2018年8月18日,“平行”盧俊舟個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也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盧俊舟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平行”也是他的首次個展。對於一位成熟的藝術家而言,避免參與展覽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盧俊舟卻罕見地做到了這一點。

藝術家盧俊舟

談及自己低調的處世哲學,盧俊舟表現得格外平靜,他直言自己對於藝術有一種“精神潔癖”,如果創作中有任何違背初心的地方,他都會果斷地放棄或重新開始。創作如此,展覽更是如此,這也是他多年都未站到台前的原因。

盧俊舟《月似霜》,140×68cm,2012年

真正優秀的作品總是會在恰當的時機被挖掘,提及這次展覽的場地,盧俊舟有許多話要說:在他的心目中,蘇州博物館是一處神聖之地。

盧俊舟《故園情》,180×48cm,2016年

由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以其獨立性與學術性享譽藝術界,而此前,這裡從未舉辦過當代書法藝術展覽。這次為盧俊舟的破例,是基於藝術家劉丹和徐累的推介,也是其藝術成就贏得了蘇州博物館的肯定。

蘇州博物館

芭莎:能談談你為這次蘇州博物館的個展專門創作的作品嗎?

盧俊舟:我理解的展覽本身就是一個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是展覽這個大作品的一部分。蘇州是我特別喜歡的城市,也許在大家心目中對蘇州的印象是基於明清以來所建立起來的高雅江南情調。我不希望自己在蘇州做展覽是去“獻媚”,而是真正能夠展示自己對藝術的一些思考和實踐,同時也期待能有作品與蘇州這座城市相關。

如果說專門創作的話,有這麽三件作品:《吳越春秋》源於對蘇州的歷史片段解讀;《壁》則是受貝聿銘先生的展廳設計啟發,是與展廳太空的聯繫;《夢》這件作品是意外偶成,也可以說是自然的饋贈。

盧俊舟《吳越春秋》,220×22×40cm,2018年

盧俊舟《吳越春秋》局部

芭莎:《吳越春秋》這幅作品有何重要意義?

盧俊舟:在蘇博做展覽,我希望能有作品與蘇州這座城市的歷史產生關係,也希望這件作品能呈現敘事感。

伍子胥這個人物對於蘇州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吳越春秋》的文本節選自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中描述太宰構陷,忠臣赴死“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段落。用朱砂書寫在40塊放大版的木牘上,用斧頭劈砍,再用墨包拓印,整個創作過程充滿著不確定性,作品的體量是根據展廳的太空決定的。在呈現上,拓片懸掛在展廳的牆面上,展覽之初是將木板散堆鋪在地面上;後來又將木板連接起來做成書簡,卷起放置於展廳中間。

作品強調了書法語言的太空意識和結構轉換,也搭建了書法藝術通向裝置藝術的橋梁。我希望它呈現了我對蘇州這段歷史的觀感,以及對傳承與重建的思考。

“平行”盧俊舟個展展覽現場

==================

創造自己的藝術語言

縱觀盧俊舟的作品,我們很難將其視為一位傳統意義上的書法家。盧俊舟的創作思維和在作品中所呈現的多元性儼然已經具備了當代藝術的氣質,而他拿捏文本的熟稔卻仍然基於古典的東方美學。

盧俊舟《人中龍》,137×22×2cm,2014年

從小學習書法的盧俊舟,在少年時代便已經取得了不少榮譽,他笑稱這些榮譽早早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盧俊舟《詠涼天》,94×69cm,2012年

書法對於盧俊舟而言,既是一個入口,也是一個出口。習字的少年從臨摹經典開始,一步步探索著書法世界。

盧俊舟《夜徘徊》,140×23cm,2012年

芭莎:學習傳統書法對你的創作產生了什麽影響?

盧俊舟:中國歷史上形成的各種書法的法度和樣式都與社會進程緊密相關,特別是科舉制度和儒家思想對其的影響。它暗含了一種規定,是一種控制,讓人有規矩。但我理解的藝術是不應該被規定的。我認為傳統書法在很大程度上講並不是藝術行為,歷史上大部分具有藝術表現力的書家往往在當時是非主流的。傳統是巨大的藝術寶藏,如今我的一切藝術表達都是建立在學習傳統書法的基礎上。

盧俊舟《看花人》,180×48cm,2016年

芭莎:你認為“傳統法度”對於當代語境下的書法意義何在?

盧俊舟:幾千年來所形成的書法法度與樣式,呈現出的是漢字結構美、筆畫線條的書寫美、章法的形式美以及氣質美等等。我想所謂的法度,應該就是美學的規律。我們應該尋求傳統法度中的美感和東方美學的氣質,無論什麽東西,只要做到極致都會出現美感。

如果把法度當作規矩,它就變成了程式化的產物。藝術的魅力往往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傳統書法裡所呈現的美,是古人在他們的時代所創造的,而我們難以再回到那個語境中。如今許多所謂的傳統書法,都是在模仿一個很表面的樣式。我們的生活經歷、社會的太空語境,都與那個年代完全不同。大多數古人的作品是具有實用性的,但在今天,書法作為書寫語言最原本的功能已經失去。於我而言,創作書法作品就是在創作藝術作品。

“平行”盧俊舟個展展覽現場

==================

當代性不必刻意追求

對於藝術創作,盧俊舟總是嚴肅以待。書法是他最有力的藝術“武器”,但作為操縱“武器”的人,時刻保持清醒尤為重要。盧俊舟的觀點犀利精準,書法藝術在當下的生存困境同樣也是藝術家的困境,批判亦是自省。

盧俊舟《冇4》,180×48cm,2018年

芭莎:文本對於創作的重要性體現在哪?

盧俊舟:在展覽現場,許多人問我為什麽不放釋文,他們認為如果能讀得出來參與感會更強。我不放釋文,其實就是代表我的觀念。我所寫的文本是我自己選擇的,傳統經典詩詞中的語言和文字的美感,為我的書寫帶來衝動,但我希望人們看到作品時,理解的是我的語言。如果我讓觀眾回到原文本裡去,那麽對於不說中文的人來說,它依然是一種障礙。對於我的創作而言,我會非常在意文本的存在,但面對觀眾時,我又希望文本消失。

盧俊舟《雲龍天馬》,140×230cm,2012年

芭莎:如何在作品中呈現當代性?

盧俊舟:我們生活在當下,一切思考跟當下有關,這就是當代性。我從來沒有刻意去表現當代性,藝術也是對歷史、對當下、對未來的思考。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那麽這個時代中的太空氛圍、文化氛圍與生活節奏都會對創作產生影響。

盧俊舟《塵埃》,46×34cm,2018年

盧俊舟的思考遠遠超出了書法的語境,甚至也不再受限於藝術本身。他從未刻意強調自己的身份,無論是書法家還是藝術家,對於盧俊舟來說,都沒那麽重要。

“平行”盧俊舟個展展覽現場

在採訪的最後,盧俊舟再次聊到了藝術的本體,在他的心目中,任何藝術形式的變化都逃離不開其本質。從此刻開始,保持一顆赤子之心,真誠總是可以通往更遠的地方。

盧俊舟《夢》 , 直徑216cm,2018年

藝術歸根結底是創造美,而美有不同的格調,有不同的情緒和理解,美的根本在於真。本真就會純善,純善的人一切都是大美。

——盧俊舟

[編輯、採訪、文/賈雨婧]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