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英國藝術家奧斯卡·穆裡略:時代的叛逆者

英國藝術家奧斯卡·穆裡略最新個展於3月22日至5月31日在上海chi K11美術館展出。奧斯卡·穆裡略為展覽重構過往作品,突破了傳統的展覽形式,用整個空間探尋觀者的“良知”。

“集體良知”

奧斯卡·穆裡略《集體良知》,綜合材料,尺寸可變,2015-2019年?藝術家和chi K11美術館 攝影/歐家成

近日,上海chi K11美術館的兩個展廳被一件名叫“集體良知”的作品佔滿,偌大的白色空間被一面如黑色旗幟的織物割裂。與觀眾心目中一塵不染的美術館空間不同,地面上四散的砂石暗示了這是一場不同尋常的展覽。

奧斯卡·穆裡略《集體良知》,綜合材料,尺寸可變,2015-2019年?藝術家和chi K11美術館 攝影/歐家成

實際上,這是藝術家奧斯卡·穆裡略(Oscar Murillo)標誌性的創作手法。時間回溯到2016年,當他的“through patches of corn, wheat and mud”個展在卓納畫廊紐約空間開幕時,懸掛的黑色油畫布便已經填滿了展覽空間,觀眾不得不小心地繞過裝置,探索著背後的細節。

奧斯卡·穆裡略《We walked as far as we could signed twice and dated》,石油、石墨、油棒,紙拚貼和畫布上的膠帶;防水油布和亞麻布,220×278cm,2012年

奧斯卡·穆裡略《human resources》,綜合材料,300×350×30cm,2015-2016年

粗糙的、被縫補後的畫布,看似隨意潑灑的砂石以及來自哥倫比亞的玉米碎粒組成了穆裡略的作品,人們難以用觀看架上繪畫的方式對其作品作出分析,腳下的作品碎屑隨時打斷著觀者的思考。

奧斯卡·穆裡略?攝影/賈睿

奧斯卡·穆裡略出生在哥倫比亞小城拉派拉,十歲時同家人遷往英國。搬家之前,穆裡略的父親在一處甘蔗處理廠做機械師,而母親則在糖果廠工作。在穆裡略的創作中,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下的人類勞動一直是一個核心命題。

奧斯卡·穆裡略《集體良知》(局部),雕像、輪椅、布料雕塑及部件、玉米雕塑,美國芝加哥世博會場特定裝置現場,2018年?藝術家與卓納畫廊攝影/Dan Bradica

他時刻關注著家鄉哥倫比亞,這種關注在他的創作中以多種形式出現,其中一處就是他對俗稱“Mateos”的人偶的使用。多年以來,穆裡略與哥倫比亞本地工人合作,用傳統方法制作這些人偶,再在其工作室中進一步完善和改造。

奧斯卡·穆裡略《集體良知》,雕像、輪椅、布料雕塑及部件、玉米雕塑,美國芝加哥世博會場特定裝置現場,2018年?藝術家與卓納畫廊攝影/Dan Bradica

這組人偶作品被稱為“人力資源”。步入展廳,藝術家呈現了一系列幾乎真人大小的人偶,他們坐在木質看台上,表情既有敬畏也有歡愉。人偶穿著普通的工作服和橡膠靴子,紙漿做的頭顱上畫著尺寸誇張的五官。

奧斯卡·穆裡略《集體良知》,綜合材料,尺寸可變,2015-2019年?藝術家和chi K11美術館 攝影/歐家成

奧斯卡·穆裡略想要傳達的內容直白外露,玩偶殘破的身體從肢體中間破開大洞。這種對身體的直接破壞雖然發生在人造玩偶身上,但觀者很難不將其代入到真實的情境中。

奧斯卡·穆裡略《集體良知》,綜合材料,尺寸可變,2015-2019年?藝術家和chi K11美術館 攝影/歐家成

在“集體良知”中,穆裡略將其有關全球的資本主義體系下人類勞動狀況的考察推向更灰暗的一面。這些卑微的軀體穿著印有勞工口號和食品貿易路線地圖的衣服,暗指當今資本流動之下無數工廠勞工堪憂的生存狀況。

奧斯卡·穆裡略《集體良知》,綜合材料,尺寸可變,2015-2019年?藝術家和chi K11美術館 攝影/歐家成

與“人力資源”一同組成此次展覽的,是一組名為“飛行 #”系列的紙本繪畫。該系列作品皆由藝術家在飛行過程中創作,成為了他旅行時間的視覺記錄。穆裡略將飛機上的空間形容為“神聖的非地點”,他在那裡既感到身體的局促,也僥幸擁有了脫離地面的自由。

奧斯卡·穆裡略《飛行#69》,原子筆、鉛筆、紙本石墨及炭筆紙本繪畫,有機玻璃裝裱,42×31.5cm,2018年?藝術家與KuKje畫廊攝影/Mathew Hollow

奧斯卡·穆裡略面對著航線圖,生發出一系列如草稿般雜亂的畫作。在這些畫作中,航線隱約可辨,大量的線條交織在一起,看起來就如同那些懸而未決的全球危機,籠罩在人們的頭頂上方。

奧斯卡·穆裡略《飛行#58》,原子筆、鉛筆、紙本石墨及炭筆紙本繪畫,有機玻璃裝裱,31.5×42cm,2018年?藝術家與KuKje畫廊攝影/Mathew Hollow

“大聲的”思考

時尚芭莎藝術獨家與藝術家奧斯卡·穆裡略和策展人劉秀儀進行深入對話,從創作者的角度為觀眾提示另一種可能性。

奧斯卡·穆裡略攝影/Jungwon Kim

芭莎:你創作了很多具有爭議性的作品,比如在馬德裡將抗議者的條幅放入裝置作品,在飛往雪梨的飛機上將護照衝入廁所。為何創作這些作品?

奧斯卡·穆裡略:這源自於我的“能量”,它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我想要表達出我從不同事物中感受到的不同能量,並在作品中呈現出這些不同的瞬間,並具象地表現它們。而這其實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自我反應與回答。

奧斯卡·穆裡略《人力資源》,雕像、木質座位、絲網印刷覆蓋物,尺寸可變,克羅地亞普拉第二屆工業雙年展裝置現場,2018年?藝術家攝影/Marko Ercegovic

芭莎:收藏家夫婦The Rubells是你藝術生涯起步時對你極其重要的人。多年之後再回看,那段經歷對你產生了什麽影響?

奧斯卡·穆裡略:他們是我很好的朋友,我們第一次見面時就聊了很多生活趣事。他們是我的伯樂,對我一直充滿信心。他們還給我提供了工作室,對我產生了深遠影響。最初是他們偶然看見了我的一幅作品,就打電話來想要參觀我的工作室,但當時我還沒有什麽可以展示的,不得不熬夜打造了一個看起來如同正在運作中的工作室。

奧斯卡·穆裡略《Untitled(news)》,綜合材料,185×230×3.5cm,2017-2018年

奧斯卡·穆裡略《geographical perplexity》,綜合材料,220×245cm,2016-2018年

芭莎: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嗎?社會責任感在藝術中有必要被著重體現嗎?

奧斯卡·穆裡略:我不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我也覺得沒有必要在藝術中被著重體現。我們只需要真實地做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就像由於長期的跨國飛行,飛機艙無意間給了我獨特的體驗並成為了我的“畫室”。同樣的,在“飛行 #”中,我希望觀眾從作品中感受到真正的我,感受到我流露出的直覺。

奧斯卡·穆裡略《集體良知》,綜合材料,尺寸可變,2015-2019年?藝術家和chi K11美術館 攝影/歐家成

策展人劉秀儀

芭莎:是否考慮過藝術家的作品與中國當下社會之間的關係?

劉秀儀:奧斯卡·穆裡略的作品有涉及到全球貿易的部分,這與中國息息相關。當今的全球貿易就像古時的絲綢之路。他的身份也很複雜,出生在一個地方,讀書在一個地方,成長又在不同的地方。這其實也是現在很多中國藝術家需要面對的問題——當遠離本土藝術圈時,藝術家要如何向觀眾闡述自己的作品。

奧斯卡·穆裡略《HK-pig KE 908》,綜合材料,470×467.4×5cm,2015-2016年

芭莎:你認為穆裡略在這次展覽中探討的究竟是什麽?

劉秀儀:他這次的作品探討的是全球化資本的話題,其中的人偶所指代的就是人力資源。單看這些人偶,你無法辨認出具體每個人是誰,但他們穿著的衣服已經暗示了工人的身份。當奧斯卡·穆裡略在面對全球化的話題時,他會選用一些很本土的物料去思考問題。

奧斯卡·穆裡略《牛奶》,布面油畫、油畫棒、塵土,196×167cm,2012年

芭莎:你如何看待藝術家作品中所帶有的批判視角?

劉秀儀:藝術家其實都有批判性。穆裡略作品中的跳躍感很明顯,他不斷把畫布連在一起,畫布上有不同的質感,就好像化石有時間的沉澱,畫完一層再上另一層。他會思考繪畫的含義是什麽,一個很基本的概念就是要留下痕跡,他就讓布展工人把這些畫布扔到牆上並留下痕跡,這些思考非常隱晦。

但有時他也有一些非常直觀激進的想法,他的思考會發出響亮的聲音來引起我們的注意,比如在飛機上將英國護照丟棄,你知道用哥倫比亞的護照重新入境的話會面臨多少困難,這是他自己選擇的發聲方式。

奧斯卡·穆裡略《集體良知》,綜合材料,尺寸可變,2015-2019年?藝術家和chi K11美術館 攝影/歐家成

奧斯卡·穆裡略是時代的反叛者,他難以接受約定俗成的社會不公,繼而直接地戳穿其中不光彩的真相。

藝術世界總是給予反叛者話語權,奧斯卡·穆裡略把握住每一個機會,一步步地挖掘身份帶來的衝突。觀者或許會感到不適,但這正是其意圖。畢竟,只有不加粉飾的真相才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正在展出

展覽:“奧斯卡·穆裡略”

時間:2019年3月22日-5月31日

地點:上海市黃浦區淮海中路300號chi K11美術館

[策劃/齊超][編輯、文/賈雨婧][人物攝影/賈睿][採訪/襲純純][部分作品圖/卓納畫廊]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